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明.宗泐.如玘)▪P5

  ..续本文上一页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观如来」者,观法身如来也。问意谓可于应身相好中观见法身不?善现乃知应身相好,从法身流出,若见相好,即见法身,故答云:如是如是。佛又恐善现于应身取著,不达法体,故又以轮王即如来为难。而善现解佛难意,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既而佛乃说偈以证之,法身之体固不离于声色,但凡夫堕于闻见,是行邪道,不能见于如来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

  此疑从上不应以相观佛而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上明如来所证菩提不从福德而致,是则菩萨所修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果报耶?为断此疑,故告之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而得菩提。具足相,即福德相也。盖大乘所修福德之因,所得福德之果,但离取著之相,不同小乘断灭之见。故曰:于法不说断灭相也。下又设喻以告。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假使有人,以无量世界七宝行施,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则成有漏;心若离著,即成无漏。故云: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无我者,无人、法二执也。忍即无生法忍,初住菩萨所证也。既得无生法忍,则与彼住相行施者不同,故云胜前菩萨所得福德。言不受福德者,不受有漏福报也。善现又疑,既不受福报,云何能获无生法忍?须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则受而不取。取谓取著,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此疑从上不受福德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有来去坐卧者,乃如来应身也。无来无去者,法身也。然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云何至果,有去来坐卧之相,使诸众生供养获福?恐有此疑,故告以释之,谓如来应用,示有动作,而法身之体,如如不动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此疑从上应有去来,法无去来而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上明应身去来是异,法身无去来是一。佛恐善现有一异之见,故设喻以释之。释中初举世界微尘一异断疑,次举言说我法离见。初释中,文有三科:一、标界尘一异以显无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一也,微尘异也。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喻全法起应,应无异性;全应即法,法无一性。故偈云:「去来化身佛,法身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然如来体用互融,所以能一能异,非一非异,自在无碍者矣。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此释微尘。喻应身无异性,若知碎世界作微尘,微尘全是世界,则尘无实性,故曰则非微尘。以离性计而说微尘,故曰:是名微尘也。此喻全法起应,应即是法,何异性之有哉!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此释世界,喻法身无一性。若知合微尘为世界,世界全是微尘,则世界无实性,故曰则非世界;以离性计而说世界,故曰是名世界也。一合相者,言众尘和合为一世界。非一合相者,非性执之一合,是名一合相者,乃离性之一合也。此一合相不可思说,而凡夫不了自生贪著耳,此喻全应是法,法不离应,何一性之有哉。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此下明离我、法二见。初离我见。夫我见者,有真我之见,有妄我之见。妄我见者,虚妄分别,众生见也;真我见者,远离执著,如来见也。既离执著,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不见而见也。在迷众生,以为如来实有四见,故云不解如来所说义也。善现既解如来所说之义,即知四见,皆非虚妄分别,是真我之见,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次离法见。夫如来说法,要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契理故。闻如来所说,当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言不生法相者,不于法取著也。法本离相,如来称性而说,故云: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此一段文,虽证释离于法执,亦是总结降住正行。由经初善现请问,若人发无上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来答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结云: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如是知见信解,此结如是住也;不生法相,此结降伏妄心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此疑从上尘喻化身是异而来。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此段文有三节,初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布施,是假喻格量也。自「若有善男子」下,明持说福胜。自「云何为人演说」下,是释福胜所以。据经文但明持说功德,而论乃谓化佛说法有无量功德者。盖化佛是说经教主,持说是弘经之人,所弘之经是佛所说,佛之所说离言说相,故功德无量。弘经之人若能离著,则其福能胜彼也。「如如」者,法身之理也。化身既即法身,则无去无来故不动也。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

  此疑从上演说与不动而来。

  【「何以故?】

  上言如如不动,则佛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何故言如来入涅槃耶?恐有此疑,故说偈以释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者,一切世间生灭之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灭,亦属有为无常之法,无常之法,虚假不实,故以梦幻泡影露电六种为喻。「应作如是观」者,观即般若妙智。以此妙智观有为法,如梦幻等。能观既是妙智,所观无非妙境。妙境者,一境三谛也;妙智者,一心三观也。三观者,空假中也;三谛者,真俗中也。即观有为之法,离性离相之谓空,无法不具之谓假,非空非假之谓中。谛者审实不虚之谓,全谛发观,以观照谛,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故云如是观也。能如是观,乃了化身即法身,无常即常也;虽即法身,不碍涅槃,常即无常也。良以如来究竟非常非无常之法故,所以能常,能无常也。是则终日涅槃,终日说法,不住有为,不住无为,不可得而思议者也。一经始末皆称如是:始云如是住,如是降心;中间节节云如是;至此又云如是观。论乃释云:妙智正观,故知妙智实一经之宗也。正宗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洪武十年十一月二十有二日皇帝有诏,令天下僧徒习通心经、金刚、楞伽三经,昼则讲说,夜则禅定。复诏,取诸郡禅教僧,会于天界善世禅寺,校讎三经古注,一定其说,颁行天下,以广传持,洪惟皇上以金轮统御,乘夙愿力,亲受灵山付嘱,流通教法,以寿慧命,不胜幸甚。于是臣僧宗泐等,才虽愚钝,敢竭丹衷,述平昔所闻,辄为注释。注成,以十一年正月二十有八日,诣阙进呈上御华盖殿览毕,乃可其说,敕刊板行世。然此三经,皆是究心之要,其功在乎破情显性;而流通之功,良亦不细,上以阴翊王度,下以资益群生,非惟吾徒一时之幸,实天下万世之至幸也。臣僧宗泐谨识。

  

  

《2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明.宗泐.如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