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之五劫無佛世現;第六劫中,人壽四萬歲時,拘留孫佛出世;第七劫中,人壽叁萬歲時,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劫中,人壽二萬歲時,迦葉佛出世;第九劫中,人壽百歲時,釋迦牟尼佛出;第十劫中,人壽八萬歲初減劫時,彌勒佛出;至第十五劫,九百九十四佛共出一劫,至後住劫中,有樓至佛獨出一住劫;從此已後更經十二大劫,方有星宿劫中第一日光佛出;從此已後,更經叁百劫,方有余佛出世。故法華雲:諸佛出于世懸遠值遇難等也。
「善護念」者,世親雲:加彼身同行,(一)加其身,(二)加其同梵行者。謂有菩薩曾已發心,逢遇諸佛,機根已熟者,如來即護念之,一切加其身,令得自利增長善法。二加同行,謂即菩薩有同共梵行者,令轉教授之,加其利他也。
「善付囑」者,謂根未熟菩薩即是,雖已發心,機根未熟,此有二種:一者,曾未有功德;二者,曾來雖有功德,已唯退失。以此二人付授根熟菩薩,令其教導,于未得已退者令得,于曾得已退者令其進修,故名付囑,又得不退者令不舍大乘者,前將根未熟付授根已熟者,今即世尊以法付授根未熟者,令不舍大乘,于大乘中欲令勝進,名爲付囑。世親雲:准論付囑有二,(一)者菩薩之中有得退未得退者,但令其不舍大乘,令其勝進名爲付囑也。然無著釋意與此稍殊,彼意說雲:如來初成道時,有菩薩,曾于過去已積善根,根已成熟者,佛即爲說彼行所住處,于住處中說聖道爲能對治,分別爲所對治;又說斷除增減二執,不失正道,凡夫修菩薩修及佛地,又說成立般若名故,如是名爲善護念也。善付囑者即根未熟菩薩,未能發心修行,故如來臨涅槃付囑已攝受菩薩,令其以此五種義爲說,亦令成熟佛法也。已攝受者,即謂根熟菩薩故也。
然護念有六:(一)者時,謂如來能爲現在及未來二時護念也。謂于現在令其安樂之時,即不令作惡,招未來惡果,名爲利益。非如慈母令兒子現在得樂故,反令造惡也。(二)者差別,謂善能知機差別爲說故名善護念也。(叁)者高大,謂以般若攝益有情,更無過上故也。(四)牢固者,謂世間物可有破壞,唯其般若畢竟堅牢也。(五)普遍者,謂遍能攝益于自他,故非如二乘但自利也。(六)異相者,謂信行地中凡夫修位有種種別,隨其差別,以別異法而爲說故也。
善付囑者亦有六種:(一)入處者,謂所歸投處名爲入處,處謂安處也。謂佛付囑根未熟者言,我涅槃後歸余菩薩諸佛等,故以諸善友爲所歸投也。(二)法爾得者,謂已根熟者,于他之所法爾能爲攝益,如母于子也。(叁)轉教者,謂令傳說般若深法使傳燈紹繼不絕故也。(四)不失者,即是入處,由有所歸投,故不失正法正道也。(五)悲者,即是法爾由有悲故,能法爾攝益他。(六)尊重者,即轉授也,由尊重般若故而能展轉傳教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述曰:此﹝一﹞四,正發請也。善男子等者,即謂烏波索迦等也,若不受別解脫戒,不能親近承事,故不名爲善也。發者,生也起也。阿耨多羅者,此雲無上也。叁者正也,藐者等也。叁又名正。菩提稱覺。應雲無上正等正覺及等正覺,謂初是總名,次簡外道邪覺,次簡二乘偏覺,次簡菩薩缺覺,舉圓滿故如是名爲無上正等正覺也。
謂此體者,即是法身,故勝鬘雲:如來者,即是法身;法身即涅槃界也。言發心者,謂趣向于般若,故名爲發。雲何住者,問住何心而成發也?謂于何處安住其心而成發也?雲何修行?既發心已如何修行耶?雲何降伏其心者,既修行已,煩惱所知如何除斷耶?雲何住者,即謂深念衆生心也,雲何修行者,謂求菩提心也,雲何降伏者,謂厭離有爲心也。又斷一切惡者,即是雲何降伏其心也;修一切善者,即雲何修行也;度一切衆生者,即雲何住也。又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亦此配之也。
此上並依世親意釋,依無著者與上不同也。彼雲:應住者謂欲願故,欲者正求也,謂即正求佛故,願者爲所求故,作心思念也。謂發正願,斷一切惡等故。應修行者,謂相應叁摩缽帝故;叁摩缽帝者,無分別叁摩提也,謂爲對治分別故,而起無分別叁摩提引無分別智也。此意雲由有分別故是非遂生,是非生故煩惱起,煩惱起故造惡業,造惡業故生死轉,今爲斷彼,故起無分別行也,分別者,即所知障故。應降伏者,謂折伏散時,折伏散時者,若彼叁摩缽帝心散,製令還住也。此意雲:若折伏分別心,不令散亂,故名爲降伏;正起無分別叁摩缽帝,故名爲修行也。問:何故不得言若善男子等于叁乘菩提應雲何住等,而獨言于大乘耶?如勝鬘雲:荷四重擔者,即有姓無姓皆攝益,故答論釋雲不可得義,謂善現既是聲聞,若問大乘住行爲不可得,若問二乘住行者非爲難事,世尊不歎善哉也。又爲叁種菩提差別故善問,故唯問發行菩薩乘也。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述曰:此(次)歎印許陳,于中有叁:(一)者歎、(二)者印、(叁)者許陳。「歎」者,謂善哉也,謂若善現少有合理,佛但印可,未必重歎;爲問既極深廣,故佛重贊善哉也。「印」謂印述其言,「許陳」者,爲擬宣說,「谛」者審也,令其谛審聽受,故曰谛聽,故經說言:聽者端視如饑渴,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乃爲說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述曰:此第(叁)敬諾希聞也。唯者,敬詞。然者,可然其事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述曰:此第(四)隨問別答。于中初答雲何住;次「複次」下,答雲何修行,後「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下答降伏。
就初之中有四:初明廣大心,次明第一心,次明常心,次明不顛倒心。此初也。上依世親科。依無著者,就第叁彼修行所住處中,差別言之有十八,約地言之有叁,謂初十六是地前資糧加行二位凡夫修行,即信行地;第十七證道是十地,菩薩行即淨心地;第十八上求地,即佛地也。
謂我莊嚴佛土已下文若約住處言之,有六:謂(一)攝住處。(二)波羅蜜淨住處,等于中初二住處,即是十八中初二。第(叁)欲住處者,即十八中二,謂欲得色身法身故。第(四)離障礙住處者,即余十二住。第(五)淨心住處者,即第十七證道。第(六)究竟住處者,即第十八上求佛地。總雖有八住處,後二不離前六,故通一切住處故,但言住處言之有六種也。謂且如初二住處中,即有廣大及甚深二種住處,如論具顯,余例應然。就六住處之中,初四是信行地,于中初二資糧位,次二加行位也。
然無著之意,不同世親論,十八差別一一皆有答前叁問也。故論雲:經言菩薩應生如是心者,顯菩薩應如是住中欲願也。若菩薩衆生相轉,即非菩薩者,顯示應如是修行中相應叁摩缽帝時也。若菩薩起衆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者,顯示應如是降伏其心中攝散時也。其世親以十八差別中初二差別合答叁問,不同無著一一皆答叁問,撿論應知。
此答雲何住者,謂如何安處其心而成發也。謂諸修行者,欲證菩提作大利樂,要先發起大菩提心,方興正行,故經說言:如竹破初節,余節速能破,見道初除障,余障速能除。若發菩提心,一切功德自應圓滿。故發菩提心,經說譬如大海初有一滴,能爲諸寶作所依處,最初發心亦複如是,五乘善法皆因此生。又如世界初始漸起即爲荷負諸衆生因,此心亦爾,能爲五趣無量種類荷負依止。又如空界無不含容,大菩提心,亦複如是,遍空有爲皆厭離故,如空菩提皆求證故,盡空衆生皆深念故。此初發心雖爲下劣,一念福聚尚說難盡,況經多劫發心修行利樂功德!
因何發心,一者,見聞佛等功德神力,二者,聞說菩薩藏教,叁者,見聞佛法將滅,念言法住能滅大苦,四者,末劫多見衆生癡無慚愧,悭嫉憂苦惡行放逸懈怠不信念。言濁世多起如是惡煩惱時,我當發心令余學我起菩提願。由此便發大菩提心。
將欲發心先具十德,起叁妙觀。
甲、十勝德者:(一)親近善友。謂情同道合,雖遠名近,若非同合者,雖近不名善友也。故涅槃雲: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謂自不殺生,教他不殺生;乃至自不邪見,教他不邪見等,名如說而行也。又善知識者,猶如初月至十五日漸圓,勝故也。
(二)供養諸佛。謂行十種供養,謂現前不現前等。
(叁)修集善根。謂凡所爲作,共集善故。
(四)者志求勝法。謂好作勝善,好聞勝法,如是等。
(五)心常柔和。謂性不穬戾,猶如良馬。
(六)遭苦能忍。謂爲菩提不憚寒熱等苦故。
(七)慈悲淳厚。謂濟拔一切。
(八)深心平等。謂怨親無二,好惡齊故。
(九)信樂大乘。
(十)求佛智慧。
法華有五,故彼雲:又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乙、叁妙觀者:(一)厭離有爲,謂觀生死惡趣無暇等衆苦逼迫,自身之中五蘊四大能生惡業,九孔常流臭穢不淨,叁十六物之所集起,無量煩惱燒煮身心,如沫如泡念念遷謝,癡覆造業六趣輪回,谛審思惟深心厭舍。
(二)求菩提,謂觀佛果相好功德莊嚴,法身本淨,具戒等蘊力無畏無量勝法;成二妙智慈愍衆生,開導愚迷令行正路,諸有情類遇皆除惱,見是功德修集名希求。
(叁)念衆生,謂觀衆生癡愛所惑受大劇苦,不信因果造惡業因,厭舍正道信受邪道,四流所流七漏所漏,雖畏衆苦還爲惡業,而常自行憂悲苦惱,愛別離苦見已還愛,怨憎會苦覺已彌怨,爲欲起業生苦無厭,求樂犯戒懷憂縱逸,作無間業頑弊無慚,謗毀大乘癡執生慢,雖懷聰敏具斷善根…
《19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