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初之五劫无佛世现;第六劫中,人寿四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第七劫中,人寿三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劫中,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第九劫中,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第十劫中,人寿八万岁初减劫时,弥勒佛出;至第十五劫,九百九十四佛共出一劫,至后住劫中,有楼至佛独出一住劫;从此已后更经十二大劫,方有星宿劫中第一日光佛出;从此已后,更经三百劫,方有余佛出世。故法华云:诸佛出于世悬远值遇难等也。
「善护念」者,世亲云:加彼身同行,(一)加其身,(二)加其同梵行者。谓有菩萨曾已发心,逢遇诸佛,机根已熟者,如来即护念之,一切加其身,令得自利增长善法。二加同行,谓即菩萨有同共梵行者,令转教授之,加其利他也。
「善付嘱」者,谓根未熟菩萨即是,虽已发心,机根未熟,此有二种:一者,曾未有功德;二者,曾来虽有功德,已唯退失。以此二人付授根熟菩萨,令其教导,于未得已退者令得,于曾得已退者令其进修,故名付嘱,又得不退者令不舍大乘者,前将根未熟付授根已熟者,今即世尊以法付授根未熟者,令不舍大乘,于大乘中欲令胜进,名为付嘱。世亲云:准论付嘱有二,(一)者菩萨之中有得退未得退者,但令其不舍大乘,令其胜进名为付嘱也。然无著释意与此稍殊,彼意说云:如来初成道时,有菩萨,曾于过去已积善根,根已成熟者,佛即为说彼行所住处,于住处中说圣道为能对治,分别为所对治;又说断除增减二执,不失正道,凡夫修菩萨修及佛地,又说成立般若名故,如是名为善护念也。善付嘱者即根未熟菩萨,未能发心修行,故如来临涅槃付嘱已摄受菩萨,令其以此五种义为说,亦令成熟佛法也。已摄受者,即谓根熟菩萨故也。
然护念有六:(一)者时,谓如来能为现在及未来二时护念也。谓于现在令其安乐之时,即不令作恶,招未来恶果,名为利益。非如慈母令儿子现在得乐故,反令造恶也。(二)者差别,谓善能知机差别为说故名善护念也。(三)者高大,谓以般若摄益有情,更无过上故也。(四)牢固者,谓世间物可有破坏,唯其般若毕竟坚牢也。(五)普遍者,谓遍能摄益于自他,故非如二乘但自利也。(六)异相者,谓信行地中凡夫修位有种种别,随其差别,以别异法而为说故也。
善付嘱者亦有六种:(一)入处者,谓所归投处名为入处,处谓安处也。谓佛付嘱根未熟者言,我涅槃后归余菩萨诸佛等,故以诸善友为所归投也。(二)法尔得者,谓已根熟者,于他之所法尔能为摄益,如母于子也。(三)转教者,谓令传说般若深法使传灯绍继不绝故也。(四)不失者,即是入处,由有所归投,故不失正法正道也。(五)悲者,即是法尔由有悲故,能法尔摄益他。(六)尊重者,即转授也,由尊重般若故而能展转传教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述曰:此﹝一﹞四,正发请也。善男子等者,即谓乌波索迦等也,若不受别解脱戒,不能亲近承事,故不名为善也。发者,生也起也。阿耨多罗者,此云无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三又名正。菩提称觉。应云无上正等正觉及等正觉,谓初是总名,次简外道邪觉,次简二乘偏觉,次简菩萨缺觉,举圆满故如是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
谓此体者,即是法身,故胜鬘云:如来者,即是法身;法身即涅槃界也。言发心者,谓趣向于般若,故名为发。云何住者,问住何心而成发也?谓于何处安住其心而成发也?云何修行?既发心已如何修行耶?云何降伏其心者,既修行已,烦恼所知如何除断耶?云何住者,即谓深念众生心也,云何修行者,谓求菩提心也,云何降伏者,谓厌离有为心也。又断一切恶者,即是云何降伏其心也;修一切善者,即云何修行也;度一切众生者,即云何住也。又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亦此配之也。
此上并依世亲意释,依无著者与上不同也。彼云:应住者谓欲愿故,欲者正求也,谓即正求佛故,愿者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谓发正愿,断一切恶等故。应修行者,谓相应三摩钵帝故;三摩钵帝者,无分别三摩提也,谓为对治分别故,而起无分别三摩提引无分别智也。此意云由有分别故是非遂生,是非生故烦恼起,烦恼起故造恶业,造恶业故生死转,今为断彼,故起无分别行也,分别者,即所知障故。应降伏者,谓折伏散时,折伏散时者,若彼三摩钵帝心散,制令还住也。此意云:若折伏分别心,不令散乱,故名为降伏;正起无分别三摩钵帝,故名为修行也。问:何故不得言若善男子等于三乘菩提应云何住等,而独言于大乘耶?如胜鬘云:荷四重担者,即有姓无姓皆摄益,故答论释云不可得义,谓善现既是声闻,若问大乘住行为不可得,若问二乘住行者非为难事,世尊不叹善哉也。又为三种菩提差别故善问,故唯问发行菩萨乘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述曰:此(次)叹印许陈,于中有三:(一)者叹、(二)者印、(三)者许陈。「叹」者,谓善哉也,谓若善现少有合理,佛但印可,未必重叹;为问既极深广,故佛重赞善哉也。「印」谓印述其言,「许陈」者,为拟宣说,「谛」者审也,令其谛审听受,故曰谛听,故经说言:听者端视如饥渴,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乃为说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述曰:此第(三)敬诺希闻也。唯者,敬词。然者,可然其事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述曰:此第(四)随问别答。于中初答云何住;次「复次」下,答云何修行,后「须菩提!菩萨应如是」下答降伏。
就初之中有四:初明广大心,次明第一心,次明常心,次明不颠倒心。此初也。上依世亲科。依无著者,就第三彼修行所住处中,差别言之有十八,约地言之有三,谓初十六是地前资粮加行二位凡夫修行,即信行地;第十七证道是十地,菩萨行即净心地;第十八上求地,即佛地也。
谓我庄严佛土已下文若约住处言之,有六:谓(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等于中初二住处,即是十八中初二。第(三)欲住处者,即十八中二,谓欲得色身法身故。第(四)离障碍住处者,即余十二住。第(五)净心住处者,即第十七证道。第(六)究竟住处者,即第十八上求佛地。总虽有八住处,后二不离前六,故通一切住处故,但言住处言之有六种也。谓且如初二住处中,即有广大及甚深二种住处,如论具显,余例应然。就六住处之中,初四是信行地,于中初二资粮位,次二加行位也。
然无著之意,不同世亲论,十八差别一一皆有答前三问也。故论云:经言菩萨应生如是心者,显菩萨应如是住中欲愿也。若菩萨众生相转,即非菩萨者,显示应如是修行中相应三摩钵帝时也。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者,显示应如是降伏其心中摄散时也。其世亲以十八差别中初二差别合答三问,不同无著一一皆答三问,捡论应知。
此答云何住者,谓如何安处其心而成发也。谓诸修行者,欲证菩提作大利乐,要先发起大菩提心,方兴正行,故经说言:如竹破初节,余节速能破,见道初除障,余障速能除。若发菩提心,一切功德自应圆满。故发菩提心,经说譬如大海初有一滴,能为诸宝作所依处,最初发心亦复如是,五乘善法皆因此生。又如世界初始渐起即为荷负诸众生因,此心亦尔,能为五趣无量种类荷负依止。又如空界无不含容,大菩提心,亦复如是,遍空有为皆厌离故,如空菩提皆求证故,尽空众生皆深念故。此初发心虽为下劣,一念福聚尚说难尽,况经多劫发心修行利乐功德!
因何发心,一者,见闻佛等功德神力,二者,闻说菩萨藏教,三者,见闻佛法将灭,念言法住能灭大苦,四者,末劫多见众生痴无惭愧,悭嫉忧苦恶行放逸懈怠不信念。言浊世多起如是恶烦恼时,我当发心令余学我起菩提愿。由此便发大菩提心。
将欲发心先具十德,起三妙观。
甲、十胜德者:(一)亲近善友。谓情同道合,虽远名近,若非同合者,虽近不名善友也。故涅槃云:善知识者,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谓自不杀生,教他不杀生;乃至自不邪见,教他不邪见等,名如说而行也。又善知识者,犹如初月至十五日渐圆,胜故也。
(二)供养诸佛。谓行十种供养,谓现前不现前等。
(三)修集善根。谓凡所为作,共集善故。
(四)者志求胜法。谓好作胜善,好闻胜法,如是等。
(五)心常柔和。谓性不穬戾,犹如良马。
(六)遭苦能忍。谓为菩提不惮寒热等苦故。
(七)慈悲淳厚。谓济拔一切。
(八)深心平等。谓怨亲无二,好恶齐故。
(九)信乐大乘。
(十)求佛智慧。
法华有五,故彼云:又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
乙、三妙观者:(一)厌离有为,谓观生死恶趣无暇等众苦逼迫,自身之中五蕴四大能生恶业,九孔常流臭秽不净,三十六物之所集起,无量烦恼烧煮身心,如沫如泡念念迁谢,痴覆造业六趣轮回,谛审思惟深心厌舍。
(二)求菩提,谓观佛果相好功德庄严,法身本净,具戒等蕴力无畏无量胜法;成二妙智慈愍众生,开导愚迷令行正路,诸有情类遇皆除恼,见是功德修集名希求。
(三)念众生,谓观众生痴爱所惑受大剧苦,不信因果造恶业因,厌舍正道信受邪道,四流所流七漏所漏,虽畏众苦还为恶业,而常自行忧悲苦恼,爱别离苦见已还爱,怨憎会苦觉已弥怨,为欲起业生苦无厌,求乐犯戒怀忧纵逸,作无间业顽弊无惭,谤毁大乘痴执生慢,虽怀聪敏具断善根…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