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萎萃,犹胜诸华鲜洁时;破戒恶行诸比丘,犹胜外道持戒者故。今言大者,且对有学也。
比丘者,此有五义:﹝一﹞怖魔,创心出家四魔怖故;﹝二﹞乞士,以乞自活,齐自他故;﹝三﹞净命,离五邪命,正三业故。五邪命者:﹝一﹞为利养故而现希奇,如坐行人念数珠等;﹝二﹞为利养故自说己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五﹞为得利养故说先所得以动人心。﹝四﹞持戒性,威仪曾不缺故。﹝五﹞破恶,修道获果,断烦恼故。
僧伽名众,证理法事二俱和故。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初一时中,度五人俱邻等;第二时,度耶舍等五十人;第三时,度舍利子等一百人;第四时,度目犍连等一百人;第五时,度优楼频螺迦叶等五百人;第六时,度迦耶迦叶等二百九十五人;第七时,度那提迦叶等二百人。如是总有千二百五十人,此举常随徒众也。准下亦有比丘尼众等,今此略故也。
然阿含经唯为发趣求声闻乘说;般若空教唯为发趣求大乘者说,故下云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也;涅槃、法华、解深密等,通为发趣一切乘者说,谓说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说为空,故今列声闻众者即是为令发趣求大乘故,菩萨已发趣,故此略不标也。上来明通由致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述曰:第二明别由致也。此文有十:(一)明化主谓世尊,(二)辨化时谓食时,(三)彰衣服谓著衣,(四)显执器谓持钵,(五)陈化壤谓入舍卫大城,(六)明求膳谓乞食也,(七)辨均普谓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八)彰摄化谓还至本处,(九)显濯足谓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十)陈安住谓敷座而坐。
言世尊者,谓具六德,破四魔。四魔者可知,六德者,佛地论说:(一)自在义,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炎猛智火所烧练故;(三)端严义具诸相好所庄严故;(四)名称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五)吉祥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六)尊重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
言食时者,谓斋时也。此下一一皆有所表,故无垢称经云:佛告阿难陀,诸佛凡所有威仪进止无非佛事也。何故今云食时也?此显食讫说经,日即正中,表其所说大乘无相理舍离空有二边执,故食时者,谓即说经差别时分也。此表欲说无相之教,先观无相之理。如欲说无量义经,先入无量义处三昧,观无量义处之理。佛以慧为命,无相为食,欲说无相之教,先以慧观无相妙理,后方说之,故言食时也。
著衣者事衣有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惠,此中初衣著入王城聚落,次衣处众说法;次衣可知,今欲入城,即显著初衣也。法中亦有三衣:(一)者精进亦名甲铠,谓能策励宣说利乐等事,不避寒热等事,犹如著衣也。(二)柔和忍辱衣,谓由忍辱故拒外怨害,不能侵,犹如著衣寒热不触也。(三)惭愧之上服,由崇重贤善,轻拒暴恶,羞耻为相,故如衣也。今此表佛策励宣说无相妙法,故言著衣也。
持钵者应量器,(一)者应自所食量,(二)者应外所施量故,不大不小名应量也。为表佛无分别智内证于理如钵受食,心起于智故复名持。
入舍卫大城者,表欲入正法大城餐无相食也。或正法如城,故无垢称云为护法城也。菩萨如守城故,或正法如城中人,菩萨如城,即为护法城也。或入法界大城,饮无相味,为表此故,言入舍卫大城也。
乞食者,正表以无分别智内证无相理也。
次第乞者,谓从一巷至一巷,从一家至一家等,为显于一一法皆遍证至无相理也。
还至本处者,为表将说无相之教,还须起后得智为他广演也。
洗足者,为显外有垢,洗足即除,内心有染,闻法自灭也。
敷座而坐者,谓欲显所说法最胜,故世尊自敷其座,如睹尊位,不令余人敷座具也。
而坐者,无著论释云:显示唯寂静者于法能觉能说,故此显世尊端身正念者,为表内能觉了真理,外能说无相法故也。能断金刚云:住背面念者,背谓疏远义,面谓观向义,谓以智观理,如镜鉴面也。所言背者,背生死;面者,向涅槃。背者,舍烦恼;面者,证真理。背者,离有空;面者,处中道。如是应知。或云,对面念者是视瞩义,谓以智达理,如视瞩其面故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述曰:此大文次、发请广说分,正说分中依世亲科文有其二,谓从此唱至「果报亦不可思议」是初周说,次「尔时,须菩提」乃至「云何应住」已下,讫至「应作如是观」是第二周说也。谓初周中三问,未发心者如何成发心,乃至已修行者如何断障。第二周中说者,若菩萨于自身三种修行生如是心,云我能发心,乃至云我能断障。为除如是增上慢故,第二周说也。谓即初周说法,明未发心者教发;第二周说法者,谓已发心者,言我能发,故为说也。
或修行断障二周别释,旧释云:初周为生是善,第二周为断障,障即所知也。故下论云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即障于不住道也。谓菩萨不住道中,无分别智内冥真理,方证得故,非起我能心也。又解为利钝两机、初后二众,故作两周说也。
就初周中有二,谓始从「应如是降伏」下乃至「如所教住」是正宗,「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下明断疑,谓能断道般若所断者谓二障也。
正宗中有四,(初)善现虔恭赞请,(次)如来叹印许陈,(三)敬诺希闻,(四)随问别答。
善现赞请中复三:﹝初﹞明虔恭,﹝次﹞明赞叹,﹝后﹞正陈请,此初文也。
然无著菩萨说成立七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谓种姓不断等。此七之初三科判此经,总有三段;后四彰此经中所有之义,非别判文也。三段文者:
(一)善现赞叹名为种姓不断。
(二)善现发请名为发起行相,发问修行之相故。
(三)者如来印答,讫至「应作如是观」名行所住处,谓依佛所说此一部义以行其行,即是行所住处也。
(四)对治者非别有文,即于行所住处中,有能所对治也。故论云:彼如是相应行相行诸住处时,有二种对治应知:谓邪行及共见正行,此中见者谓分别也。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等,此是邪行对治,生如是心,是菩萨是邪行;若复说言,若菩萨有众生想等,此为共见正行对治,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我应度众生故。
于第二住处中,若说应行布施,此为邪行对治,非无布施是菩萨邪行,若复说言住于事等此为共见正行对治,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应行布施故,就此之中有能对治、所对治,应准释之。
(五)不失者,谓不失正道,此遮增减执也。谓于行所住处之中执有人法,故名为增执;拨无真如妙法,故名为减执,若作此者,便失正道。今遮二执,故云不失。故论云:于中若说言:如来说福德性即非福德性者,此遮增益边,以无彼福聚分别自性故,若复说言是故如来说如来福德聚,此遮损减边,以彼虽不如言词有自性而有可说事,以如来说福德聚故。乃至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如是等皆应准释名为不失也。
(六)地者此有三种:﹝一﹞信行地,谓凡夫修位始从唱乃至「是名一切法」也;﹝二﹞净心地,谓十地始从「譬如人身长大」下;﹝三﹞佛地,从「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乃至经末也。
(七)立名者,谓释能断之名可知也。
然南地有金刚仙释,科此论总为十二分者,但是此方凡情,浪作图度,不可依据也。
尔时长老者,西方以耆尊为长老也,若少而有德,故有大德之名,非此方同。须菩提者讹也,应云苏补底,此云善现,即世尊弟子之中解空第一也,谓应佛之世即能现生,或善能现前了达空义,或初生现时其室空寂,相师占之名为善现。现者出也,生时室中一切空寂,表其长大善解空义,故名善现。新翻能断名具寿善现者。命有二种:﹝一﹞出世命谓慧,﹝二﹞者世间命谓连持色心相续。若单标慧命,不摄世间;若独言寿不通出世,显双具二,故云具寿也。即善现有二:﹝一﹞者得出世慧命,﹝二﹞者为得世间长命,故亦云长老也。
「即从座起」者,为表舍二乘之非实,趣一乘之究竟也。「偏袒右肩」者,显示敬相,彼以右为吉祥故也,为表般若能与众作吉庆也。「右膝著地」者,显降伏生死过失也,谓无始来以右手脚造众罪故,为表此法能伏生死苦也。「合掌」者,为表听者之心与法冥合也。「恭敬」者,表法可尊也。
无著论云:有六因缘故须菩提问,(一)者断疑,谓诸众生无始已来,无明在身,烦恼迷覆而生疑惑,谓于四谛或于三宝等而生疑惑,不能生信,若发问时,所有是诸疑惑者皆悉断故。(二)为起信解故者,谓若虽有信于诸经法,不知于何而起信解,故为发问,令于般若起信解故。(三)为入甚深者,谓若虽于般若生于信解,然于甚深之义未能进解,故为发问,令解甚深义也。(四)为不退转故者,谓虽于甚深而得解悟,然逢蚊虻斗诤疲懈等缘,或时退转,一为发问,永无退故。(五)为生喜故者,谓众生久殖生死,恒怀无量种种忧苦,一为发问,忧苦永除,故生欢喜也。(六)为正法久住故者,谓若不说如是般若,或诸正法速即隐灭,无人住持,一为发问,当令正法永得久住也。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述曰:依世亲科,初周之中有二:(一)当宗请说分(编者注:即上文之「正宗」),(二)可以身相下广破众疑分(编者注:即上文之「断疑」)。
正宗中有四:﹝一﹞虔恭赞请,﹝二﹞叹印许陈,﹝三﹞敬诺希闻,﹝四﹞随问别答。
﹝一﹞中有四,一彰所在,谓大众中,二显虔恭,三明赞叹,四正发请。上来二文竟,此为第三赞叹也。言「希有,世尊」者,谓住劫之中减时方有佛出世也。只如贤劫千佛之中,已有四佛出世,谓此住劫之中,…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