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

  金刚般若经赞述   大乘 窥基  撰

  刊行金刚般若经赞述序

  般若六百卷,以金刚为精髓。所谓深妙玄约,群圣犹迷,非虚言也。在昔无著禀偈于弥勒,天亲受旨乎贤兄,二论之出世,譬之犹双悬日月,烛照幽冥也。及法之东渐也,翻译注疏,其类寔繁。传说我三藏法师是常啼菩萨之后身,信乎其执破骨出髓之夙志,忘躯殉法,委运祈通。其译诸经,托终于此法,以大呈嘉瑞及其上迁也,亦诵真文以逝,其有大因缘于般若,而独得其宗旨者,可以见已,而于本经,最注意焉。是以疏主受旨,特述三注,曰玄记,曰赞述,曰会释,而其直就经文为释者,独赞述为然。然人徙知有此书,而莫之或目也,况能研索之乎!越前艺公尝有叹于此,欲上梓行世,搜索四方,行五本焉。既已参互校订之矣,念我兴福更有善本,癸酉之夏,来谋之余,余嘉其志,出一本相示,盖学头所历传。艺公大喜持去。至于季秋,再来告其仇对卒业,乞余题语,余深惧以鄙言冠祖典,不逊之罪,不可逃也,固辞不敢。乙亥之夏刻竣,复持至求予必一言,以证考订无私。予感其笃志,且喜法之弘传也。乃忘僣越,略叙来由,以塞其责云。

  文化十二年岁在乙亥夏五日

  兴福别室大僧都训映谨识

  刻金刚般若经赞述序

  我曹众生,从无始际,汨溺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靡有出期。大圣世尊悯之,宣畅摩诃衍法,于中演说破有之教者,摩诃般若经,四处十六会说,而此金刚般若者,其第二处第九会说,实是觉海之要津,入道之宝户也。是以支那日本诸大德,疏此经者,僧肇、净影等无虑数十家,本朝镂梓行世者亦颇多矣。唯大唐慈恩窥基法师,有疏二卷,东域录中称赞述者,传本邦以来,盖千有余年,而未梓行于世,学者憾之,岂非缺乎!余同国社友丹山子法讳顺艺者,天资聪敏,好学菩笃,游学本黉,有年于兹,慨此典未现流于世,探其善本,刻苦校讎,颇延岁月,旁加邦读,付诸剞劂氏。将上木,令余作序,余虽不敏,曷不喜此典流后代布海内乎!且玆经,天台宗祖智者大师,有疏一卷,华严宗祖至相大师,有疏二卷,三论宗祖吉藏法师,有疏四卷,今此书,即法相宗祖基法师之所撰,则四家大乘师之疏,得此而恰完矣。窃思,我社诸子,依此经疏研寻,则一乘三乘教义,性相二宗法门,坐而得之,是余深所冀也。丹山子此举,亦玆意耳。因不耻鄙拙,聊述开刻之事缘,以辩其简端云尔。

  维岁文化十年癸酉仲冬闰月

  越州香月院释深厉志于京兆高仓学寮

  校订例言六则

  一  斯书,余所索得凡六本,其三是南都古本,而兴福寺学头历传本,又其最可据者,故今以此为主,以参订余本。其涉两可者,则并存之,又虽可疑,而诸本皆同者,则姑从原文,不敢臆断,且揭注之上方,更俟善本。

  一  本经新翻未容润饰,故此疏就什译以解之,盖以其译在初,流传最广耳。然有什本所阙一二,以余本补之者,今圈其右方而注之于格上。

  一  此疏所牒经文,每举其首尾略去中间,今就现藏补填全文,以便捡阅。

  一  本经诸家所刊行有数本,今直就大藏,抽出本经仇之,于疏所牒,校其同异。大藏,又参订宋本明本丽本焉,并揭注之上方,如疏中所引二论,文又有不同前三本者,非其所正释,故不烦加校注,观者当自捡知之。

  一  余所得六本,皆略有国训,而莫全备者。今请典寿律匠捡阅之,参订合议,悉附邦读,以便初学,更见古点本可依者,当是正之。

  一  凡上梓者,必借书手,而往往不免脱谬。今余不自揣书之拙,亲写缮完,以授剞劂,虽缺于观美,庶不致误人。

  文化十年癸酉冬十月

  丹山野衲顺艺志道谨识

  金刚般若经赞述

  一彰因起,二明年主,三释本文。

  一彰因起有二:

  (一)明经因起,即谓空有二因,乃有阿僧伽佛去世后九百年,上请慈尊为开中道说,瑜伽十七地中边分别论等并弥勒所谈,并如广章说,有少差异如别纸。

  (二)明论因起者,摄大乘云有二种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于中有三:谓素怛览、阿毗达磨、毗奈耶,谓华严般若等名菩萨藏中素怛览,解深密阿毗达磨经名阿毗达磨藏,毗奈耶瞿沙经名第三藏,然上诸经唯依梵本各有多颂,以渐隐没卷轴便小,或此方翻者偏略,所以渐约也。即阿毗达磨经中有摄大乘品,佛当加持菩萨所说;佛去世后九百余年,无著菩萨撮集诸经统摄其义,为二万七千颂名对法论;后有其资名浮陀僧诃此名觉师子,造六万三千颂释,与前师造两本别行;后有菩萨名安慧,糅为一部,故称为杂集,即瑜伽十支中之一支也。谓三十唯识等各为一支;故如迦旃延三百年后造发智论;而后有六足诸论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二明年主者,(一)明经(二)明论。

  (一)经者,然此般若上代已来总有五译,出其年代具如玄记。然三藏贞观十九年初从西至,最初翻译其论也,对法为先。至贞观二十三年,三藏随驾玉华,先帝乖和,频崇功德,共藏译论,遍度五人,更问良因,藏令弘赞,遂制般若之序,名三藏圣教序。其时太子亦制显扬论序,当许杂翻经论,并赞幽灵,既有违和,不暇广制也。于时帝问藏云:更有何善而可修耶?藏报云:可执笔以缀般若。帝既许之,藏便译出,其夜五更三点翻译即了,帝索读之,即遣所司写一万本,既不重缀,词句遂疏,后欲重译,无由改采前布也。当尔积代梵本文并付三藏,藏讨诸本龟资梵文即罗什译,同昆仑之本与真谛翻等,然经文舛异,随文乃知真谬,题名不同,三藏独名能断,即先所译,无著论本亦名能断,何意然也?

  彼意说金刚有三义:﹝一﹞所破义,无著论本云:正见行邪见行。解云:正邪虽异,还作是同,故行该两种见;即喻金刚虽一,能所有殊。虽曰金刚,亦有物能破之,故如白羊角即破金刚也。

  ﹝二﹞能摧义,无著云:一者细是智因故;二牢者不可坏故。解云:闻思两慧,能伏染故,渐生修慧,故名能摧,称为智因也。二牢者,即谓修慧,既是定心,正能破障,故名牢也。或修慧中有有漏、无漏二别,以分细、牢;或就无漏中有折伏道、断惑道,二分亦行。然烦恼障通理、事两观伏,以欣上厌下伏故;所知障唯理观伏可知也。又约无间解脱,亦分细、牢者,至佛果位解脱道中名断者,三种断中断性断类名断,而非断用及断体,以非所断不名为断,体已断非正断故,不名为能断也。

  ﹝三﹞者阔狭义,无著论云:如彩画金刚,形两头宽而腰狭,解云:地前佛果喻宽,十地喻狭,以地地之中各修一行为首故,或七地已前分是宽,皆随义准之。应知今若所破名金刚,金刚之般若能破摧名金刚,金刚即般若也。然经云般剌若者,因中慧;言萨筏若者,此云一切智,是果中智也;言般剌慎若者,断惑慧,即此中所标,故云能断也。

  (二)论者,然今唐国有三本流行于世:﹝一﹞谓世亲所制,翻或两卷或三卷成。﹝二﹞无著所造,或一卷或两卷成。﹝三﹞金刚仙所造,即谓南地吴人,非真圣教也,此或十一卷或十三卷成也。

  若唯学有,以非空,妄想之心更长;唯学空,而非有,真智无因而不生起。灭妄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府。有空双镜说教有二种:﹝一﹞谓随机,如四谛二空等理;﹝二﹞谓显理而如,说无相实相等。佛以一音等。华严云:如来一语中演出无边契经海等。法华唯明摄入以彰一乘。胜鬘通据出生及摄入也。然法华云:若人行五波罗蜜,不及受持听闻法华者,约菩提涅槃总名一乘,故牛车喻于菩提。经云:吾为汝等造作此车,故应当等心各各与之。故胜鬘云:行六波罗蜜不及手捉经者,彼据真如为乘也,如彼经文具显其相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第三判本文者(编者注:判即上文之释),此经始终有其三分:初文前由致(编者注:「由致」即序)分;次「尔时,须菩提即从座起」下,发请广说分;后「佛说是经已」下喜悟修行分。

  前中有二:初明通由致,次「尔时,世尊」下别由致。

  通由致中有五:(一)为令生信,总显已闻,说「如是我闻」;(二)说者听者共相会遇,时分无别,总说「一时」;(三)化必有主,主若胜,法可尊,故标于佛;(四)化必有处,要托胜处就妙法,故言「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五)明教所被机,谓「千二百五十人俱」,据实亦有菩萨众,如婆伽婆说;亦有八部众,如下流通分说,今此略故,但举声闻也。余文可知。

  言说处者,谓筏苏显轻呼度,旧云五天竺者,讹也。今释显度者,此云月氏,此五国中,多有贤哲,如月照瞑,能除炎热,故以为名也。旧云月支等者,并非也。其舍卫国者讹也,应云室罗筏悉底布罗,此云丰德城,谓丰多闻、丰欲境、丰解脱故。此城之主,即是钵剌摩那侍特王,此云胜军,即谓中印土之都城之名也。国名憍萨罗,为别恒河南憍萨罗,故以城名标别也。其南憍萨罗国城无有别名号,即以国为名故。祇树者即谓誓多太子之林,誓多者,此云战胜也。给孤独园者,谓须达多,于太子处所买得也。今合标彼,故双举之。广说缘起,如余疏陈。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述曰:此(五)彰教所被机也。谓佛共兼会名之为「与」,龙树释云:﹝一﹞者同处丰德城,﹝二﹞者同时同此说听究竟一时故,﹝三﹞者同心共取一味法故,﹝四﹞者同见同证一解脱理故,﹝五﹞者同戒各具别解脱戒故,﹝六﹞者同解脱三乘同坐解脱床故,具如是义总名为「与」。

  「大」者有五义,﹝一﹞名称大,大众大人所知识故;﹝二﹞位次大,皆住圣果非凡位故;﹝三﹞功德大,或诸漏尽证智断故;﹝四﹞修行大,求大菩提修广业故;﹝五﹞徒众大,千二百五十人故。龙树释云:如有七宝处,金为最大;乃至无好物处,铁锄为最大;如是,有三宝时,佛为最大;乃至于末后时,破戒僧为最大。故经云:瞻博迦华虽…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