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P12

  ..续本文上一页果也。唯四禅地有,谓于诸色内外两边里表上下皆悉能见也。

  论云: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是故第一义谛摄在先。于中为人说法,若彼法为彼人施设,此智说名法眼者,谓要慧眼观理故;法眼知机说法,得不颠倒为人说也。此意云所诠能诠观理观事,观理知机如次慧法眼也。论云:一切应知中,一切种无功用智,说名佛眼。

  龙树菩萨说约人差别,谓在凡夫名肉、天眼,在二乘名慧眼,在菩萨名法眼,在如来名佛眼,此亦无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述曰:此明有后四眼也,释义如上。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述曰:世亲云:上来说如来有五眼,明有能见;自下明知众生种种差别,亦显有所见,谓虽无遍计所执实众生,而可度可见,非无因缘假众生而可见也。虽无作用缘,而有功能缘可得故,谓于因果之上,不见彼所执实人法,不得故,名众生及国土空。非佛无眼而不见,亦非实无众生可见,有彼因缘颠倒虚妄假法故。

  就此之中,文有其五,初佛问恒沙,次善现答是沙,次寄恒沙为喻问,次善现答甚多,第五佛广成。此初也。

  无著云:上来为应知中证故,安立见;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安立智者。谓以肉、天眼为其前导故,而起慧、法眼观理知机,为他说法故也。前说为见净者,显证故,今说为智净者,显教授故。谓众生中若有贪心无贪心等,如来悉观知而教授之,令舍染进善也。「言所有沙,佛说是沙不」者,谓于因缘沙中,佛说为所执实沙不?问意如此也。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述曰:此第二答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述曰:此第三寄沙喻多也。谓此且举少分,谈实众生无有边限,非只如尔许沙也。

  【「甚多,世尊!】

  述曰:此第四文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述曰:此第五如来成。于中初标,次释。此初也。「若干种心」者,谓六识差别颠倒心,诸虚妄心皆颠倒故,以离实念,故说名颠倒,离实念者,谓远离四念处故,名不住彼实智,如是等心,如来悉知也。

  无著云:「若干种心」者,应知有二种:谓染及净,即是共欲心、离欲心等,记如是等众生心如来知故,并教令断恶起善,名为智净故。论云:为教彼彼众生寂静心,故安立智也。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述曰:此释中,初,明颠倒心非真住;次,显虚妄之相。此初也。如来说「诸心」住者,谓虚妄心;「皆为非心」者,谓非真住心,住四念处名真住故,住真如理名真住故;「是名为心」者,谓是虚妄颠倒心也。

  无著云:此智净中,说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见净中,何故不说眼则非眼耶?以一住处故,见智净后,安立第一义故,初亦得成就。子云:凡夫之心,初妄后可成真故,于智净中说心住非心住,佛眼一得已去圆满具足,更无初后转别异故,不说眼即非眼也。其意如是,论文难晓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述曰:世亲云:此示彼相续颠倒也,谓以过去未来故不可得,现在心虚妄分别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颠倒,诸识虚妄,以世观故。

  无著云:过去、未来,已灭、未生故;现在者,第一义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述曰:世亲释云:此为第二段疑第三文也。谓复有疑:向说心住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若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断此疑故,示现心住虽颠倒,所行福德非也。以是佛智根本故,由行施时,不著自身等,但求无上菩提,所以功德甚多也。此中初佛问,次善现答,后如来成。此初也。谓若将七宝等施,为求般若,听闻修学,当成佛,故其福甚多也。

  无著云:此即无上见智净中第三为福自在具足故也,谓若为般若行施等故,福法成满也。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述曰:此第二答也。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述曰:此第三如来成也。「若福德有实」者,谓说若为般若故行施。如为自体故行施,实有者,佛则不说为得福多也。以三事体空行施,不同著果报等行施故,如来说福多也。以此准知,前以财命等施校量不及受持此经者,谓不能亡相故,不求菩提故也。谓若舍身命之时,但于少少饥饿众生有益,非能广利;若持般若者,当得成佛,济利甚多,故功德胜也。若横望言之,舍身极苦;望坚说者,不及持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述曰:世亲云:上来破于本处生疑竟,自下第二有四疑,展转释疑故生也。此为大段第三破疑,显是展转中第一大段也。于中文三:(一)者,以相好身为佛疑;(二)者,「汝勿谓」下,疑佛有说;(三)者,「颇有众生」下,疑无人信。此为初也。

  谓疑曰:若诸佛以无为法得名,云何诸佛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而名为佛耶?解云:此于前说云如来者,即诸法真如以生疑也。就此之中有二:初,破于色身生疑;次,破于相好生疑。前中复二,初佛问,次善现答。此初也。

  问意云:法身真佛可以作报身形好而见不?又可圆光一寻等随好色身以见法身佛不?

  无著云:此第三为随形好身具足故。问意云:佛随机故而有报化随好之色身,真理法亦有色性无差别之好,今问法身可差别之形好以见不?为令众生内证法身圆满,故外得形好之身具足,故有此文也。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标、次释。此初也。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述曰:此释也。「如来说具足色身」者,谓报化随好之身;「即非具足色身」者,非是法性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者,是名报化身也。

  无著云:随机现形有报化之形好,内证无相而有法身之好色性,由内证法性色身故,外具形好之身皆得圆满,然形好之身即非法性之具足色身也。谓法身犹如虚空,虽无形相而于镜中现虚涣影像;法身亦尔,虽无形相而于镜智现报化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破于相好生疑也。于中初问,次答。此初也。问意云: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无相佛不?

  无著云:此第四为相身具足故,问意云:佛有三身,谓法身,报、化身,然报化身有三十二差别之相,法身亦有无差别法性之相?今问法身可以差别之相好以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标也。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述曰:此第二释也。世亲云:如来非诸相具足者,谓差别三十二相也。即非具足者,非法身无差别相具足也。是名诸相具足者,是外形相也。

  无著云:法身虽无形相,而有法性之相,谓理媚曰相也。于外化中亦有形相,为令众生得此种圆满故,谓内证真理无相之相故,而外具有相之相也。然有相之相即非无相之相,是名诸相具足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述曰:世亲云:此第三段疑第二文也。谓有疑曰,若如来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见,若相成就不可得见,云何如来说法耶?为破此疑故也。于中初敕勿怀疑,次人言谤佛,后总结成。此初也。佛告善现云:汝勿谓法身如来作是念言,我当有所说,法身佛本无有念,亦无有所说故。

  无著云:此第五为语具足故,谓化报随机而有言说,法身幽寂无说无形。内证无言理,外能为他说,为令得此故,言为语具足故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述曰:此第二文也。谓若有法身有所说法者,即谤法佛也,寂寞无言故。问:若尔者,何故前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耶?答:彼推功归本故,要内证真说,于外可能说,所以唤法身无说,是真说也。

  问:何故楞伽经云:法身说离相离言法,报身说十地法六波罗蜜法,化身说三乘法耶?准此法身亦说故。答:说有二种:(一)者,起作说谓有说说也;(二)者,无起作说谓无说说。前是报化,后即法身。彼据不说之说,此约有说之说,故不相违。云何法身为不说说?谓由众生证达理故,了解一切,名法身说;如闻说法,而了达故,名之为说也;犹如有人,若语若不语,令他解了,名说法也。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述曰:此第三结也。「说法者」者,谓总举说法也。「无法可说」者,谓真理中无有少法可说也。谓要达遍计所执空无而说,是名说法也。若执真如为实无说,即非说法也。

  无著云:报化有说,法身无说。若言法身有说如报化者,即为谤法佛也。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述曰:舍卫漏此文。世亲:此第三疑中第三文也。谓有疑曰,若言诸佛说者,是无所说法;不离于法身,亦是其无,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耶?就释此疑中,初善现问,次如来答。此初也。

  无著云:第六心具足中复有六种:一者,念处;二者,正觉;三者,施设大利法;四者,摄取法身;五者,不住生死涅槃;六者,行住净。此为初也。问意云:如来在世,慈悲平等为众生…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