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P13

  ..续本文上一页说,有能听闻而起思念,如理作意,如法修行,法随法行,当得成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诸恶众生,闻说此经之时,有能生信,起于思念,如佛在世时不?佛答言有,为显有众生能思念故,名为念处。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述曰:此第二佛答中,初标、次释。此初也。「彼非众生」者,谓非是阐提无佛性等众生;「非不众生」者,是听闻般若,发心成佛众生也。

  无著云:彼非众生者,第一义故;非不众生者,世谛故;众生众生者,显示说第一义,是不共及相应故。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述曰:此释也。初言「众生」谓凡夫众生;又「众生者」者,谓发菩提心修行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者,谓非是阐提无佛性众生;「众生是名众生」者,是发心众生也。此上意云此经典生信心者,即是发心修行成佛众生,非是无性众生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述曰:世观云:此大段中破第四疑也,即是第二展转释中第二疑也。于中曲有二疑。此初也。

  谓有疑曰,若如来不得一法,名无上正等正觉者,云何离于上上证转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就此文中有二:初,善现问,次,如来即广辨其义。此初也。「为无所得耶」者,谓耶是问词,不是不定词也。直问佛云:如来无所得耶?所以佛即印之。若不定为问云为得不得耶者,佛如何即印耶?故今问意云:真如理中佛得无上菩提不?

  无著云:此是心具足中第二为正觉故,即谓能证所证观照实相也。故解深密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大智度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也。谓此为令众生断除二障,得二菩提,而有此文,故言为正觉故也。于中文有其五:初,显示阿耨多罗语,谓无上觉即是法身菩提也;次,已下显示三藐三菩提,谓正觉即是报身菩提也。以无我人下,双成上二,前中初问,次印。此初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此第二印问惬真也。谓真理之中,无如所执少有所得,名为菩提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为第三广辨其义也。于中有三:初,明不增减;次,显无差别;后,修一切善下,彰方便满足。此初也。「是法平等」者,谓真如理无增减故;「无有高下」者,谓有为法有取舍,菩萨于十地中得胜无漏而舍劣故,无为无胜劣可取舍故,言无高下也。

  无著云:此显示三藐三菩提,即谓正遍知也。是法平等者,谓一切诸佛共得菩提,智无胜劣故也。无高下者,谓一切诸佛起化身,各类共等,乃至寿命亦等也。子云:平等者,谓法身;高下者,约报化,谓一切佛报身报身等,化身亦尔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显无差别也。谓一切诸佛法,无我、法执故,法身平等,无有差别,若胜若劣也。

  无著云:自下双成上二:初,成上阿耨多罗法身菩提;次,成上三藐三菩提报身菩提。此初,可知也。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第三彰方便满足也。于中初正显,次结成。此初也。谓要近善知识,听闻计念,如法修习,法随法行,善根满足故,契证真理,名为成就阿耨菩提也。

  无著云:此成上三藐三菩提也。于中初正成,次结释。此初也。谓前言无我等,除其有执也;今言修善者,破其空执也。我、人空故,须遣自妄心;依圆有故,须存其善法。所以唯学有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长;唯学空而非有,真智无因而不生;灭妄想于空门,起真心于有府,有空双观,方成中道也。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述曰:此第二文也。「所言善法者」者,谓求菩提善法,或无漏法,顺无漏法也;「说非善法」者,非是有漏生灭恶善法也;「是名善法」者,是出世善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述曰:世亲云:自下破第二子段疑。谓有疑曰:若一切善法满足得菩提者,则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说法,无记法故。谓此意云:其能诠教有名句文,体是无记,如何听闻而生善耶?此是小乘人疑也。就破此疑中,初举功德,次以受持校量。此初也。

  无著云:此即心具足中第三为施设大利法故。于中有二:初,明大利法,次,「汝等勿谓」下,彰所利生。初、中,先举财施,次,以受持校量显于福利。此初也。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以受持校量也。此经稍略,余本不同此也。世亲云:此法虽言无记而能得菩提,以远离所说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为菩提因故;又言无记者,不然,汝法是无记,我法是善故,此就彼宗释,佛语是善也。又大乘义一得佛已,声及名句并是善,是故一受持时,即为菩提广大因故,胜余无量珍宝布施也,此正破前疑。「百分不及一」等者,论家有四种校量胜,谓一者数胜,二者力胜,三者无相似胜,四者因胜。解云:

  数胜者,谓以数校量,谓小乘有六十二数,华严有一百二十番数,此方有十五故,谓一十百千万等如是诸数校量者,于生死果报悉可得知。若受持此经,当得成佛所有功德,非此数等之所校量,故云数胜也。

  力胜者,名为情计胜,谓布施等所获世间人天善果情计可知,今此受持之因,情计所不计度也。

  不相似胜者,谓喻胜也,世间福果喻可能喻,受持之因所得胜果,无喻以可喻也。

  因胜者,谓时胜,世间福果可以时限校量多少,此所得果,尽未来际无时分限,不可校量也。如论四名,当人立数计喻时等名也。无著意可知也。以此校量受持既多,即是施设大利法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述曰:世亲云:此即曲文中第三段疑也,即是展转中第三段疑。于中曲有四,至文当悉。此即初也。谓有疑曰,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云何如来名为度众生耶?就破此疑中,初劝彼除疑,次广成自义。此初也。谓报化二身,随机利物,有高有下,可有思念,当度众生,谓慈悲本愿缘故;法身真理,湛寂无思,如何有念当度生耶?但起智作证,即名为度故。又化身随现,可示度生之思念,报体久无分别之思,如何起念?如末尼珠随求雨故。又凡夫执由遣而念我当度,诸佛分别永亡,当度之思不有,但随所化,应机示念也。如是故重汝无作念也。又真理之中都无所得,亦无众生当可度也。

  无著云:此为第二明所度众生,科释其文,大意无别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述曰:此第二成自义中。初慰喻其心,示实道理;次成无实度说,假我非真。此初也。谓真理中无有众生如来可度,随于外化,可度假生也。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述曰:此第二文也。于中初成无实度,次说我非真。此初也。谓如来若说实有众生实可度者,是则我执未亡,不名为佛也。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述曰:此第二说我非真中,初说我非真,凡夫妄取;次明凡亦非实,但假施言。此初也。「如来说有我」者,谓因缘和合而假说之;「则非有我」者,非实执之我也。「凡夫以为有我」者,所执取故。此意云:如来说有我者,为除无我怖故。所以初修习必依于我,后渐契真,我相自遣,若言无我,唯欲造修,我即空故。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述曰:此第二,明凡亦非实,但假施言也。谓于贪嗔未亡之类,假名凡夫,非如其言即实凡夫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述曰:世亲云:此即展转疑中第三段疑也。于中曲有三段。此即为初文也。谓有疑曰:虽相成就不可得见如来,以非彼体,以如来法身为体;而如来法身,以见相成就,比知则知如来法身为福相成就。此疑意云:报化二身,即以法身为体,其外报化身既有相好,以外比知内,法身亦应有其相好也。如睹人面,即知心事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如来问,二善现不正答,三如来却质,四善现正答,五举颂以成。此初也。问意云:可于报化身三十二相观法身如来不?

  无著云:此即心具足中第四为摄取法身故。谓欲令诸众生内观真理清净法身,外自具其形相,不可以其形相而观法身如来。就此之中文有三。初问答略显,次举颂广成,后释外意难。前中有四,如文可知。然准余本,无善现不正答,亦无如来却质之文。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述曰:义可知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彼如来妙体  即法身诸佛  法体不可见  彼识不能知】

  (编者注:此赞述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主,但现有之鸠摩罗什译本中并无第二颂,是否在窥基大师时代,原有二颂,则无法确定。)

  述曰:此举二颂,以成前义。于中初偈显不应以色声以观法身如来,若取色声,不契真理,是行邪道,不见法佛故;次偈明法身妙体超寻思故,凡夫不可见,亦非分别之识,所能知故。涅槃云: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也。

  无著云:初偈显示如所不应见,不可见故;次偈显示不应见及不能见因缘,云何不可见?诸见世谛故。何因缘故不可见?…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