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P13

  ..續本文上一頁說,有能聽聞而起思念,如理作意,如法修行,法隨法行,當得成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諸惡衆生,聞說此經之時,有能生信,起于思念,如佛在世時不?佛答言有,爲顯有衆生能思念故,名爲念處。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

  述曰:此第二佛答中,初標、次釋。此初也。「彼非衆生」者,謂非是闡提無佛性等衆生;「非不衆生」者,是聽聞般若,發心成佛衆生也。

  無著雲:彼非衆生者,第一義故;非不衆生者,世谛故;衆生衆生者,顯示說第一義,是不共及相應故。

  【「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述曰:此釋也。初言「衆生」謂凡夫衆生;又「衆生者」者,謂發菩提心修行衆生也。「如來說非衆生」者,謂非是闡提無佛性衆生;「衆生是名衆生」者,是發心衆生也。此上意雲此經典生信心者,即是發心修行成佛衆生,非是無性衆生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述曰:世觀雲:此大段中破第四疑也,即是第二展轉釋中第二疑也。于中曲有二疑。此初也。

  謂有疑曰,若如來不得一法,名無上正等正覺者,雲何離于上上證轉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就此文中有二:初,善現問,次,如來即廣辨其義。此初也。「爲無所得耶」者,謂耶是問詞,不是不定詞也。直問佛雲:如來無所得耶?所以佛即印之。若不定爲問雲爲得不得耶者,佛如何即印耶?故今問意雲:真如理中佛得無上菩提不?

  無著雲:此是心具足中第二爲正覺故,即謂能證所證觀照實相也。故解深密雲:菩提菩提斷,俱名爲菩提。大智度雲:說智及智處,俱名爲般若也。謂此爲令衆生斷除二障,得二菩提,而有此文,故言爲正覺故也。于中文有其五:初,顯示阿耨多羅語,謂無上覺即是法身菩提也;次,已下顯示叁藐叁菩提,謂正覺即是報身菩提也。以無我人下,雙成上二,前中初問,次印。此初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述曰:此第二印問惬真也。謂真理之中,無如所執少有所得,名爲菩提也。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述曰:世親雲:此爲第叁廣辨其義也。于中有叁:初,明不增減;次,顯無差別;後,修一切善下,彰方便滿足。此初也。「是法平等」者,謂真如理無增減故;「無有高下」者,謂有爲法有取舍,菩薩于十地中得勝無漏而舍劣故,無爲無勝劣可取舍故,言無高下也。

  無著雲:此顯示叁藐叁菩提,即謂正遍知也。是法平等者,謂一切諸佛共得菩提,智無勝劣故也。無高下者,謂一切諸佛起化身,各類共等,乃至壽命亦等也。子雲:平等者,謂法身;高下者,約報化,謂一切佛報身報身等,化身亦爾也。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顯無差別也。謂一切諸佛法,無我、法執故,法身平等,無有差別,若勝若劣也。

  無著雲:自下雙成上二:初,成上阿耨多羅法身菩提;次,成上叁藐叁菩提報身菩提。此初,可知也。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述曰:世親雲:此第叁彰方便滿足也。于中初正顯,次結成。此初也。謂要近善知識,聽聞計念,如法修習,法隨法行,善根滿足故,契證真理,名爲成就阿耨菩提也。

  無著雲:此成上叁藐叁菩提也。于中初正成,次結釋。此初也。謂前言無我等,除其有執也;今言修善者,破其空執也。我、人空故,須遣自妄心;依圓有故,須存其善法。所以唯學有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長;唯學空而非有,真智無因而不生;滅妄想于空門,起真心于有府,有空雙觀,方成中道也。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述曰:此第二文也。「所言善法者」者,謂求菩提善法,或無漏法,順無漏法也;「說非善法」者,非是有漏生滅惡善法也;「是名善法」者,是出世善也。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述曰:世親雲:自下破第二子段疑。謂有疑曰:若一切善法滿足得菩提者,則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說法,無記法故。謂此意雲:其能诠教有名句文,體是無記,如何聽聞而生善耶?此是小乘人疑也。就破此疑中,初舉功德,次以受持校量。此初也。

  無著雲:此即心具足中第叁爲施設大利法故。于中有二:初,明大利法,次,「汝等勿謂」下,彰所利生。初、中,先舉財施,次,以受持校量顯于福利。此初也。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以受持校量也。此經稍略,余本不同此也。世親雲:此法雖言無記而能得菩提,以遠離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爲菩提因故;又言無記者,不然,汝法是無記,我法是善故,此就彼宗釋,佛語是善也。又大乘義一得佛已,聲及名句並是善,是故一受持時,即爲菩提廣大因故,勝余無量珍寶布施也,此正破前疑。「百分不及一」等者,論家有四種校量勝,謂一者數勝,二者力勝,叁者無相似勝,四者因勝。解雲:

  數勝者,謂以數校量,謂小乘有六十二數,華嚴有一百二十番數,此方有十五故,謂一十百千萬等如是諸數校量者,于生死果報悉可得知。若受持此經,當得成佛所有功德,非此數等之所校量,故雲數勝也。

  力勝者,名爲情計勝,謂布施等所獲世間人天善果情計可知,今此受持之因,情計所不計度也。

  不相似勝者,謂喻勝也,世間福果喻可能喻,受持之因所得勝果,無喻以可喻也。

  因勝者,謂時勝,世間福果可以時限校量多少,此所得果,盡未來際無時分限,不可校量也。如論四名,當人立數計喻時等名也。無著意可知也。以此校量受持既多,即是施設大利法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

  述曰:世親雲:此即曲文中第叁段疑也,即是展轉中第叁段疑。于中曲有四,至文當悉。此即初也。謂有疑曰,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雲何如來名爲度衆生耶?就破此疑中,初勸彼除疑,次廣成自義。此初也。謂報化二身,隨機利物,有高有下,可有思念,當度衆生,謂慈悲本願緣故;法身真理,湛寂無思,如何有念當度生耶?但起智作證,即名爲度故。又化身隨現,可示度生之思念,報體久無分別之思,如何起念?如末尼珠隨求雨故。又凡夫執由遣而念我當度,諸佛分別永亡,當度之思不有,但隨所化,應機示念也。如是故重汝無作念也。又真理之中都無所得,亦無衆生當可度也。

  無著雲:此爲第二明所度衆生,科釋其文,大意無別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述曰:此第二成自義中。初慰喻其心,示實道理;次成無實度說,假我非真。此初也。謂真理中無有衆生如來可度,隨于外化,可度假生也。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述曰:此第二文也。于中初成無實度,次說我非真。此初也。謂如來若說實有衆生實可度者,是則我執未亡,不名爲佛也。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

  述曰:此第二說我非真中,初說我非真,凡夫妄取;次明凡亦非實,但假施言。此初也。「如來說有我」者,謂因緣和合而假說之;「則非有我」者,非實執之我也。「凡夫以爲有我」者,所執取故。此意雲:如來說有我者,爲除無我怖故。所以初修習必依于我,後漸契真,我相自遣,若言無我,唯欲造修,我即空故。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述曰:此第二,明凡亦非實,但假施言也。謂于貪嗔未亡之類,假名凡夫,非如其言即實凡夫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

  述曰:世親雲:此即展轉疑中第叁段疑也。于中曲有叁段。此即爲初文也。謂有疑曰:雖相成就不可得見如來,以非彼體,以如來法身爲體;而如來法身,以見相成就,比知則知如來法身爲福相成就。此疑意雲:報化二身,即以法身爲體,其外報化身既有相好,以外比知內,法身亦應有其相好也。如睹人面,即知心事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如來問,二善現不正答,叁如來卻質,四善現正答,五舉頌以成。此初也。問意雲:可于報化身叁十二相觀法身如來不?

  無著雲:此即心具足中第四爲攝取法身故。謂欲令諸衆生內觀真理清淨法身,外自具其形相,不可以其形相而觀法身如來。就此之中文有叁。初問答略顯,次舉頌廣成,後釋外意難。前中有四,如文可知。然准余本,無善現不正答,亦無如來卻質之文。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述曰:義可知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彼如來妙體  即法身諸佛  法體不可見  彼識不能知】

  (編者注:此贊述以鸠摩羅什譯本爲主,但現有之鸠摩羅什譯本中並無第二頌,是否在窺基大師時代,原有二頌,則無法確定。)

  述曰:此舉二頌,以成前義。于中初偈顯不應以色聲以觀法身如來,若取色聲,不契真理,是行邪道,不見法佛故;次偈明法身妙體超尋思故,凡夫不可見,亦非分別之識,所能知故。涅槃雲: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也。

  無著雲:初偈顯示如所不應見,不可見故;次偈顯示不應見及不能見因緣,雲何不可見?諸見世谛故。何因緣故不可見?…

《19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