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理,既能契悟,生死永消,妄覆都尽,理明显故,名曰如来。以此即明不无佛也。
无著云:此第三释离言义也。谓何故彼法不别说耶?谓诸法之本,理要而复净,智契而方真,非言诠而可悟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不实语(编者注:「是人不实语」句,为此文作者所加)。】
述曰:此遮虚说也。初遮他言,次成无得。此初也。如来既真如,岂言说而称实,故若说者,是不实语,但是分别故。
无著云:此第四破外疑,疑云:释迦于燃灯所不得菩提,后时自得,为断此取故也。于中亦为二,初遣彼外取,次自彰无得。既无有法可得,何有后自取也,故作此言名为不实。今此经中漏不实语字,余本皆有也。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此第二文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述曰:此世亲第三文也。于中初破外疑执,次举喻彰身。前中有三:
初,明所得无实无虚;次,显法唯是佛得;后,总结成。此初也。
无著云:此为第五明真如不二义,于中有三:初,明真如依言离言;次,彰法性法唯是佛得;后,总结。此初也。
世亲释曰:谓有谤云如来不得菩提,为断此疑,故云:如来所得菩提无实无虚也。谓如来得彼菩提故,故曰不虚;非实有为相故,故曰不实。
无著释云:不可如言而取,故不实;亦非离言以求,故不虚。凡夫言而虚妄,故不实;诸佛说而可依,故不虚。凡夫言不得,故不实;寄佛语而可诠,故不虚也。若离言而有求,即菩提无因,名为不实;要因闻教方得证,故菩提有因,名为不虚。若如言而取著,生死无出!故不可如言,即称法;必因言,方契真也。但顺佛言而修,后证会时自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述曰:此第二明法唯佛得也。「一切法」者,谓真理万法之本体,故名为一切;「皆是佛法」者,独唯佛证,余不得故。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述曰:此第三总结成也。「言一切法」者,谓佛所证法;「即非一切法」者,非余人所得法,或非分别之相法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述曰:世亲释云:此第二举喻彰身也。初佛举喻、次善现顺成。谓「长」者,喻报身,余经亦云妙;「大」者,喻法身。此二种身,由离所知、烦恼二障,如次得故。说人身长大者,谓法报二身也。则非大身者,谓非诸妄想分别身也。
无著释云:自此已下是第十七为入证道故,又即八种住处中第五,为净心住处故,谓上来十六差别四住处,是信行地,地前凡夫一僧祇修;此为净心地,十地菩萨修也。于中初显示入证道时得智慧,故「菩萨亦如是」下,明离慢。此初也。
谓入地菩萨得二种智,(一)者,摄种姓智,(二)者,平等智。
(一)若得智,得生如来家,得决定绍佛种,此为摄种姓智。谓清净法界,是佛所居,名如来家。入地菩萨以无分别智于中证会,说之为生。如此菩萨决定得绍佛种,故名为摄种性智。当知地前菩萨,未生如来家故,虽是佛子,稍疏远故,不名绍佛种也。二乘人虽亦佛子,但求自利,亦非堪绍故,摄论说:声闻人如无智婢子也。一切凡夫,虽亦佛所摄受,亦所覆护等,生怜愍,未发菩提心故,亦非堪绍;唯入地菩萨从真法界亲所生,故堪绍佛种也。论云:若于此家,长夜愿生,既得生已,便得彼身,是名妙身者,谓地前菩萨为此家长夜精勤欲愿故,得入初地,便得妙身也。
(二)平等智复有五种平等因缘:谓﹝一﹞者,粗恶平等,谓入初地已,女人身、第八有、三恶趣并已舍故,总皆平等也;﹝二﹞者,法无我平等。谓得二空平等理故;﹝三﹞者,断相应平等。谓断性即是所得择灭也,与断相应故名断相应平等也;﹝四﹞者,无希望心相应平等。谓见道前,学观真如,有欲希望;入初地已,证真法界,与无希望心所证平等而相应也;﹝五﹞者,一切菩萨证道平等。谓如百川异流,同归大海之湛,万行虽异,一入初地,同证真大海也。得此平等,故得为大身也。
解云:此得摄种姓智者,名曰报身;得平等智故,名为法身,妙身大身如次为喻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述曰:世亲云:此为第二段释疑也。于中有三:
(一)者,于本宗上生疑。谓前说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是则菩萨既无,亦应无菩萨可成菩提;若无众生者,教化谁令入于涅槃?若无菩萨者,谁庄严净土耶?
(二)者,因此破疑而起,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存我为菩萨等者,是则如来不见故,名为无众生等;为实无众生等,故佛不见耶?
(三)者,有疑云:向说心住颠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若是颠倒,何名善法?为此疑故,如经若有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等,就初有三疑:(一)者,若无菩萨,诸佛亦不成菩提;(二)者,若无众生,亦不入涅槃;(三)者,若无菩萨,亦无严净佛国土。
此则释初两疑,于中初标、次释。此初也。此意云:若菩萨执云:我得菩提有异,众生可度,即不名菩萨,以有我人等故;若尔者,如何能得菩提?能令众生入涅槃耶?谓有假众生,譬如幻人为幻人说法故,谓有五蕴和合假众生故,令得无余涅槃,无如所执实众生故,不见有众生而灭度也。谓有假菩萨而求证故,诸佛得菩提,而无所执实菩提,故亦无菩萨也。故涅槃经十三云: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之人谓为实有,称言某甲;有智之人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有某甲名字也。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述曰:此第二释也。「无有法名为菩萨」者,谓若有其实法,皆以法成其众生,故可名菩萨;法既无有其实,亦无所成菩萨也。「佛说一切法无我人等」者,证真时,达无我理,不见有人法二执,故是为菩萨也。
无著云:上来譬如人身妙身大身等示入证道,此为第二明离慢。谓地前言,我能修行等,而障不住道;入地已去,证达法界二空平等,分别我法一切都亡,永无我能之慢,故云离慢也。论云:若菩萨有众生念,则不得妙身大身,故于中妙身者,谓至得身成就,身得毕竟转依故;大身者,一切众生身摄身故。子云:转依者,即谓所得菩提涅槃。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述曰:世亲云:此破疑也。谓有疑曰,若无菩萨者,不应严净佛土也。于中有二,初标、次释。此初也。此意云:如欲严净佛土,必须严净自心,听经学慧证法真理蠲除二障,内心净故,外土亦净。所以蠡髻见净,舍利睹秽,但由内心有其垢净不同,外土亦有净秽两异也。故若严净佛土者,先除我法二执,我法分别亡故,内具庄严;外住七宝。若言我当庄严者,是则我执未亡,不名菩萨也。故论云「智习唯识通」也。又无垢称云:心净故等,云:忍辱持戒等十善道等,是菩萨净土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述曰:此第二释中有二, :初,明无相是真庄严;次,明达理是真菩萨。此初也。「如来说庄严」者,谓无相之庄严;「即非庄严」者,非有相之庄严;「是名庄严」者,是真实庄严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述曰:此第二文也。谓若菩萨达我、法空证无我理,是真菩萨,亦真庄严;若有我、法,本非菩萨,亦非庄严也。
无著云:自此已下,皆求佛地。谓从此已下,讫至经末,差别之中是第十八,住处之中是第六究竟住处,三地之中是第三佛地也。于中有六:(一)者,国土净具足,如经: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等;(二)者,无上见智具足,如经:如来有肉眼不等;(三)者,随形好身具足,如经: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四)者,相身具足,如经: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五)者,语具足,如经:汝勿谓如来作是念等;(六)者,心具足,如经:颇有众生于未来世等,此为初也。
此意云:谓诸菩萨于前十地修行圆满,断除人、法二执,成就菩提法身,名为国土净具足。于中文科为四:﹝一﹞者,为国土净具足三摩钵帝故,如经:若菩萨作是言等;﹝二﹞者,为断彼故,安立第一义,如经:如来说庄严等;﹝三﹞者,为二种无我故,如经: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四﹞者,为于彼二种无我中二种正觉故,如经: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此等云何显示?若言我成就,即为人我取;庄严国土者,是法我取;皆非菩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述曰:世亲云:此破第二疑也。谓有疑曰,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国者,何以故?为诸法无故不见,为诸佛自不见耶?今此之文有其二:初,明佛有能见故说五种眼;次,如恒沙中已下,明有所见。前中五眼即为五段,一一中初佛问,次善现答。此初,明有肉眼也。
无著云:自下第二为无上见智净具足故,于中文有其三:﹝初﹞明为无上见净具足,故说佛有五眼;﹝次﹞「如恒河中」下,明为无上智净具足,故说佛知众生心;﹝后﹞「若有人满」下,明为福自在具足故。初中五眼为五段,如前可知也。谓外有疑,向说以无分别智内证真理,是真庄严;于诸外相证真理时,都不见故,谓佛唯有慧眼观理,无余眼也。为释此故,说佛有五眼也,论意如此。
又论云:于中略说有四种眼:谓色摄,第一义谛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
色摄复有二种,谓法果、修果,此为五眼粗境界故,是初色摄。解云肉天二眼,色根为性,谓净色四大所造,或异熟长养,说名肉眼,此谓法果也。此通余界及四禅,若修禅除拥而得者,此谓修…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