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贊述 大乘 窺基 撰
刊行金剛般若經贊述序
般若六百卷,以金剛爲精髓。所謂深妙玄約,群聖猶迷,非虛言也。在昔無著禀偈于彌勒,天親受旨乎賢兄,二論之出世,譬之猶雙懸日月,燭照幽冥也。及法之東漸也,翻譯注疏,其類寔繁。傳說我叁藏法師是常啼菩薩之後身,信乎其執破骨出髓之夙志,忘軀殉法,委運祈通。其譯諸經,托終于此法,以大呈嘉瑞及其上遷也,亦誦真文以逝,其有大因緣于般若,而獨得其宗旨者,可以見已,而于本經,最注意焉。是以疏主受旨,特述叁注,曰玄記,曰贊述,曰會釋,而其直就經文爲釋者,獨贊述爲然。然人徙知有此書,而莫之或目也,況能研索之乎!越前藝公嘗有歎于此,欲上梓行世,搜索四方,行五本焉。既已參互校訂之矣,念我興福更有善本,癸酉之夏,來謀之余,余嘉其志,出一本相示,蓋學頭所曆傳。藝公大喜持去。至于季秋,再來告其仇對卒業,乞余題語,余深懼以鄙言冠祖典,不遜之罪,不可逃也,固辭不敢。乙亥之夏刻竣,複持至求予必一言,以證考訂無私。予感其笃志,且喜法之弘傳也。乃忘僣越,略敘來由,以塞其責雲。
文化十二年歲在乙亥夏五日
興福別室大僧都訓映謹識
刻金剛般若經贊述序
我曹衆生,從無始際,汨溺于生死海中,頭出頭沒,靡有出期。大聖世尊憫之,宣暢摩诃衍法,于中演說破有之教者,摩诃般若經,四處十六會說,而此金剛般若者,其第二處第九會說,實是覺海之要津,入道之寶戶也。是以支那日本諸大德,疏此經者,僧肇、淨影等無慮數十家,本朝镂梓行世者亦頗多矣。唯大唐慈恩窺基法師,有疏二卷,東域錄中稱贊述者,傳本邦以來,蓋千有余年,而未梓行于世,學者憾之,豈非缺乎!余同國社友丹山子法諱順藝者,天資聰敏,好學菩笃,遊學本黉,有年于茲,慨此典未現流于世,探其善本,刻苦校讎,頗延歲月,旁加邦讀,付諸剞劂氏。將上木,令余作序,余雖不敏,曷不喜此典流後代布海內乎!且玆經,天臺宗祖智者大師,有疏一卷,華嚴宗祖至相大師,有疏二卷,叁論宗祖吉藏法師,有疏四卷,今此書,即法相宗祖基法師之所撰,則四家大乘師之疏,得此而恰完矣。竊思,我社諸子,依此經疏研尋,則一乘叁乘教義,性相二宗法門,坐而得之,是余深所冀也。丹山子此舉,亦玆意耳。因不恥鄙拙,聊述開刻之事緣,以辯其簡端雲爾。
維歲文化十年癸酉仲冬閏月
越州香月院釋深厲志于京兆高倉學寮
校訂例言六則
一 斯書,余所索得凡六本,其叁是南都古本,而興福寺學頭曆傳本,又其最可據者,故今以此爲主,以參訂余本。其涉兩可者,則並存之,又雖可疑,而諸本皆同者,則姑從原文,不敢臆斷,且揭注之上方,更俟善本。
一 本經新翻未容潤飾,故此疏就什譯以解之,蓋以其譯在初,流傳最廣耳。然有什本所阙一二,以余本補之者,今圈其右方而注之于格上。
一 此疏所牒經文,每舉其首尾略去中間,今就現藏補填全文,以便撿閱。
一 本經諸家所刊行有數本,今直就大藏,抽出本經仇之,于疏所牒,校其同異。大藏,又參訂宋本明本麗本焉,並揭注之上方,如疏中所引二論,文又有不同前叁本者,非其所正釋,故不煩加校注,觀者當自撿知之。
一 余所得六本,皆略有國訓,而莫全備者。今請典壽律匠撿閱之,參訂合議,悉附邦讀,以便初學,更見古點本可依者,當是正之。
一 凡上梓者,必借書手,而往往不免脫謬。今余不自揣書之拙,親寫繕完,以授剞劂,雖缺于觀美,庶不致誤人。
文化十年癸酉冬十月
丹山野衲順藝志道謹識
金剛般若經贊述
一彰因起,二明年主,叁釋本文。
一彰因起有二:
(一)明經因起,即謂空有二因,乃有阿僧伽佛去世後九百年,上請慈尊爲開中道說,瑜伽十七地中邊分別論等並彌勒所談,並如廣章說,有少差異如別紙。
(二)明論因起者,攝大乘雲有二種藏,一聲聞藏,二菩薩藏。于中有叁:謂素怛覽、阿毗達磨、毗奈耶,謂華嚴般若等名菩薩藏中素怛覽,解深密阿毗達磨經名阿毗達磨藏,毗奈耶瞿沙經名第叁藏,然上諸經唯依梵本各有多頌,以漸隱沒卷軸便小,或此方翻者偏略,所以漸約也。即阿毗達磨經中有攝大乘品,佛當加持菩薩所說;佛去世後九百余年,無著菩薩撮集諸經統攝其義,爲二萬七千頌名對法論;後有其資名浮陀僧诃此名覺師子,造六萬叁千頌釋,與前師造兩本別行;後有菩薩名安慧,糅爲一部,故稱爲雜集,即瑜伽十支中之一支也。謂叁十唯識等各爲一支;故如迦旃延叁百年後造發智論;而後有六足諸論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二明年主者,(一)明經(二)明論。
(一)經者,然此般若上代已來總有五譯,出其年代具如玄記。然叁藏貞觀十九年初從西至,最初翻譯其論也,對法爲先。至貞觀二十叁年,叁藏隨駕玉華,先帝乖和,頻崇功德,共藏譯論,遍度五人,更問良因,藏令弘贊,遂製般若之序,名叁藏聖教序。其時太子亦製顯揚論序,當許雜翻經論,並贊幽靈,既有違和,不暇廣製也。于時帝問藏雲:更有何善而可修耶?藏報雲:可執筆以綴般若。帝既許之,藏便譯出,其夜五更叁點翻譯即了,帝索讀之,即遣所司寫一萬本,既不重綴,詞句遂疏,後欲重譯,無由改采前布也。當爾積代梵本文並付叁藏,藏討諸本龜資梵文即羅什譯,同昆侖之本與真谛翻等,然經文舛異,隨文乃知真謬,題名不同,叁藏獨名能斷,即先所譯,無著論本亦名能斷,何意然也?
彼意說金剛有叁義:﹝一﹞所破義,無著論本雲:正見行邪見行。解雲:正邪雖異,還作是同,故行該兩種見;即喻金剛雖一,能所有殊。雖曰金剛,亦有物能破之,故如白羊角即破金剛也。
﹝二﹞能摧義,無著雲:一者細是智因故;二牢者不可壞故。解雲:聞思兩慧,能伏染故,漸生修慧,故名能摧,稱爲智因也。二牢者,即謂修慧,既是定心,正能破障,故名牢也。或修慧中有有漏、無漏二別,以分細、牢;或就無漏中有折伏道、斷惑道,二分亦行。然煩惱障通理、事兩觀伏,以欣上厭下伏故;所知障唯理觀伏可知也。又約無間解脫,亦分細、牢者,至佛果位解脫道中名斷者,叁種斷中斷性斷類名斷,而非斷用及斷體,以非所斷不名爲斷,體已斷非正斷故,不名爲能斷也。
﹝叁﹞者闊狹義,無著論雲:如彩畫金剛,形兩頭寬而腰狹,解雲:地前佛果喻寬,十地喻狹,以地地之中各修一行爲首故,或七地已前分是寬,皆隨義准之。應知今若所破名金剛,金剛之般若能破摧名金剛,金剛即般若也。然經雲般剌若者,因中慧;言薩筏若者,此雲一切智,是果中智也;言般剌慎若者,斷惑慧,即此中所標,故雲能斷也。
(二)論者,然今唐國有叁本流行于世:﹝一﹞謂世親所製,翻或兩卷或叁卷成。﹝二﹞無著所造,或一卷或兩卷成。﹝叁﹞金剛仙所造,即謂南地吳人,非真聖教也,此或十一卷或十叁卷成也。
若唯學有,以非空,妄想之心更長;唯學空,而非有,真智無因而不生起。滅妄想于空門,起真心于有府。有空雙鏡說教有二種:﹝一﹞謂隨機,如四谛二空等理;﹝二﹞謂顯理而如,說無相實相等。佛以一音等。華嚴雲:如來一語中演出無邊契經海等。法華唯明攝入以彰一乘。勝鬘通據出生及攝入也。然法華雲:若人行五波羅蜜,不及受持聽聞法華者,約菩提涅槃總名一乘,故牛車喻于菩提。經雲:吾爲汝等造作此車,故應當等心各各與之。故勝鬘雲:行六波羅蜜不及手捉經者,彼據真如爲乘也,如彼經文具顯其相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第叁判本文者(編者注:判即上文之釋),此經始終有其叁分:初文前由致(編者注:「由致」即序)分;次「爾時,須菩提即從座起」下,發請廣說分;後「佛說是經已」下喜悟修行分。
前中有二:初明通由致,次「爾時,世尊」下別由致。
通由致中有五:(一)爲令生信,總顯已聞,說「如是我聞」;(二)說者聽者共相會遇,時分無別,總說「一時」;(叁)化必有主,主若勝,法可尊,故標于佛;(四)化必有處,要托勝處就妙法,故言「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五)明教所被機,謂「千二百五十人俱」,據實亦有菩薩衆,如婆伽婆說;亦有八部衆,如下流通分說,今此略故,但舉聲聞也。余文可知。
言說處者,謂筏蘇顯輕呼度,舊雲五天竺者,訛也。今釋顯度者,此雲月氏,此五國中,多有賢哲,如月照瞑,能除炎熱,故以爲名也。舊雲月支等者,並非也。其舍衛國者訛也,應雲室羅筏悉底布羅,此雲豐德城,謂豐多聞、豐欲境、豐解脫故。此城之主,即是缽剌摩那侍特王,此雲勝軍,即謂中印土之都城之名也。國名憍薩羅,爲別恒河南憍薩羅,故以城名標別也。其南憍薩羅國城無有別名號,即以國爲名故。祇樹者即謂誓多太子之林,誓多者,此雲戰勝也。給孤獨園者,謂須達多,于太子處所買得也。今合標彼,故雙舉之。廣說緣起,如余疏陳。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述曰:此(五)彰教所被機也。謂佛共兼會名之爲「與」,龍樹釋雲:﹝一﹞者同處豐德城,﹝二﹞者同時同此說聽究竟一時故,﹝叁﹞者同心共取一味法故,﹝四﹞者同見同證一解脫理故,﹝五﹞者同戒各具別解脫戒故,﹝六﹞者同解脫叁乘同坐解脫床故,具如是義總名爲「與」。
「大」者有五義,﹝一﹞名稱大,大衆大人所知識故;﹝二﹞位次大,皆住聖果非凡位故;﹝叁﹞功德大,或諸漏盡證智斷故;﹝四﹞修行大,求大菩提修廣業故;﹝五﹞徒衆大,千二百五十人故。龍樹釋雲:如有七寶處,金爲最大;乃至無好物處,鐵鋤爲最大;如是,有叁寶時,佛爲最大;乃至于末後時,破戒僧爲最大。故經雲:瞻博迦華雖…
《19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