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P2

  ..續本文上一頁萎萃,猶勝諸華鮮潔時;破戒惡行諸比丘,猶勝外道持戒者故。今言大者,且對有學也。

  比丘者,此有五義:﹝一﹞怖魔,創心出家四魔怖故;﹝二﹞乞士,以乞自活,齊自他故;﹝叁﹞淨命,離五邪命,正叁業故。五邪命者:﹝一﹞爲利養故而現希奇,如坐行人念數珠等;﹝二﹞爲利養故自說己德;﹝叁﹞爲利養故占相吉凶;﹝四﹞爲利養故高聲現威;﹝五﹞爲得利養故說先所得以動人心。﹝四﹞持戒性,威儀曾不缺故。﹝五﹞破惡,修道獲果,斷煩惱故。

  僧伽名衆,證理法事二俱和故。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初一時中,度五人俱鄰等;第二時,度耶舍等五十人;第叁時,度舍利子等一百人;第四時,度目犍連等一百人;第五時,度優樓頻螺迦葉等五百人;第六時,度迦耶迦葉等二百九十五人;第七時,度那提迦葉等二百人。如是總有千二百五十人,此舉常隨徒衆也。准下亦有比丘尼衆等,今此略故也。

  然阿含經唯爲發趣求聲聞乘說;般若空教唯爲發趣求大乘者說,故下雲爲大乘者說,爲最上乘者說也;涅槃、法華、解深密等,通爲發趣一切乘者說,謂說有爲無爲名之爲有,我及我所說爲空,故今列聲聞衆者即是爲令發趣求大乘故,菩薩已發趣,故此略不標也。上來明通由致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述曰:第二明別由致也。此文有十:(一)明化主謂世尊,(二)辨化時謂食時,(叁)彰衣服謂著衣,(四)顯執器謂持缽,(五)陳化壤謂入舍衛大城,(六)明求膳謂乞食也,(七)辨均普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八)彰攝化謂還至本處,(九)顯濯足謂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十)陳安住謂敷座而坐。

  言世尊者,謂具六德,破四魔。四魔者可知,六德者,佛地論說:(一)自在義,永不系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叁)端嚴義具諸相好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鹹稱贊故;(六)尊重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

  言食時者,謂齋時也。此下一一皆有所表,故無垢稱經雲:佛告阿難陀,諸佛凡所有威儀進止無非佛事也。何故今雲食時也?此顯食訖說經,日即正中,表其所說大乘無相理舍離空有二邊執,故食時者,謂即說經差別時分也。此表欲說無相之教,先觀無相之理。如欲說無量義經,先入無量義處叁昧,觀無量義處之理。佛以慧爲命,無相爲食,欲說無相之教,先以慧觀無相妙理,後方說之,故言食時也。

  著衣者事衣有叁: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惠,此中初衣著入王城聚落,次衣處衆說法;次衣可知,今欲入城,即顯著初衣也。法中亦有叁衣:(一)者精進亦名甲铠,謂能策勵宣說利樂等事,不避寒熱等事,猶如著衣也。(二)柔和忍辱衣,謂由忍辱故拒外怨害,不能侵,猶如著衣寒熱不觸也。(叁)慚愧之上服,由崇重賢善,輕拒暴惡,羞恥爲相,故如衣也。今此表佛策勵宣說無相妙法,故言著衣也。

  持缽者應量器,(一)者應自所食量,(二)者應外所施量故,不大不小名應量也。爲表佛無分別智內證于理如缽受食,心起于智故複名持。

  入舍衛大城者,表欲入正法大城餐無相食也。或正法如城,故無垢稱雲爲護法城也。菩薩如守城故,或正法如城中人,菩薩如城,即爲護法城也。或入法界大城,飲無相味,爲表此故,言入舍衛大城也。

  乞食者,正表以無分別智內證無相理也。

  次第乞者,謂從一巷至一巷,從一家至一家等,爲顯于一一法皆遍證至無相理也。

  還至本處者,爲表將說無相之教,還須起後得智爲他廣演也。

  洗足者,爲顯外有垢,洗足即除,內心有染,聞法自滅也。

  敷座而坐者,謂欲顯所說法最勝,故世尊自敷其座,如睹尊位,不令余人敷座具也。

  而坐者,無著論釋雲:顯示唯寂靜者于法能覺能說,故此顯世尊端身正念者,爲表內能覺了真理,外能說無相法故也。能斷金剛雲:住背面念者,背謂疏遠義,面謂觀向義,謂以智觀理,如鏡鑒面也。所言背者,背生死;面者,向涅槃。背者,舍煩惱;面者,證真理。背者,離有空;面者,處中道。如是應知。或雲,對面念者是視矚義,謂以智達理,如視矚其面故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述曰:此大文次、發請廣說分,正說分中依世親科文有其二,謂從此唱至「果報亦不可思議」是初周說,次「爾時,須菩提」乃至「雲何應住」已下,訖至「應作如是觀」是第二周說也。謂初周中叁問,未發心者如何成發心,乃至已修行者如何斷障。第二周中說者,若菩薩于自身叁種修行生如是心,雲我能發心,乃至雲我能斷障。爲除如是增上慢故,第二周說也。謂即初周說法,明未發心者教發;第二周說法者,謂已發心者,言我能發,故爲說也。

  或修行斷障二周別釋,舊釋雲:初周爲生是善,第二周爲斷障,障即所知也。故下論雲于內心修行,存我爲菩薩,即障于不住道也。謂菩薩不住道中,無分別智內冥真理,方證得故,非起我能心也。又解爲利鈍兩機、初後二衆,故作兩周說也。

  就初周中有二,謂始從「應如是降伏」下乃至「如所教住」是正宗,「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下明斷疑,謂能斷道般若所斷者謂二障也。

  正宗中有四,(初)善現虔恭贊請,(次)如來歎印許陳,(叁)敬諾希聞,(四)隨問別答。

  善現贊請中複叁:﹝初﹞明虔恭,﹝次﹞明贊歎,﹝後﹞正陳請,此初文也。

  然無著菩薩說成立七種義句已,此般若波羅蜜即得成立,謂種姓不斷等。此七之初叁科判此經,總有叁段;後四彰此經中所有之義,非別判文也。叁段文者:

  (一)善現贊歎名爲種姓不斷。

  (二)善現發請名爲發起行相,發問修行之相故。

  (叁)者如來印答,訖至「應作如是觀」名行所住處,謂依佛所說此一部義以行其行,即是行所住處也。

  (四)對治者非別有文,即于行所住處中,有能所對治也。故論雲:彼如是相應行相行諸住處時,有二種對治應知:謂邪行及共見正行,此中見者謂分別也。

  于初住處中,若說菩薩應生如是心所有衆生等,此是邪行對治,生如是心,是菩薩是邪行;若複說言,若菩薩有衆生想等,此爲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我應度衆生故。

  于第二住處中,若說應行布施,此爲邪行對治,非無布施是菩薩邪行,若複說言住于事等此爲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應行布施故,就此之中有能對治、所對治,應准釋之。

  (五)不失者,謂不失正道,此遮增減執也。謂于行所住處之中執有人法,故名爲增執;撥無真如妙法,故名爲減執,若作此者,便失正道。今遮二執,故雲不失。故論雲:于中若說言:如來說福德性即非福德性者,此遮增益邊,以無彼福聚分別自性故,若複說言是故如來說如來福德聚,此遮損減邊,以彼雖不如言詞有自性而有可說事,以如來說福德聚故。乃至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如是等皆應准釋名爲不失也。

  (六)地者此有叁種:﹝一﹞信行地,謂凡夫修位始從唱乃至「是名一切法」也;﹝二﹞淨心地,謂十地始從「譬如人身長大」下;﹝叁﹞佛地,從「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乃至經末也。

  (七)立名者,謂釋能斷之名可知也。

  然南地有金剛仙釋,科此論總爲十二分者,但是此方凡情,浪作圖度,不可依據也。

  爾時長老者,西方以耆尊爲長老也,若少而有德,故有大德之名,非此方同。須菩提者訛也,應雲蘇補底,此雲善現,即世尊弟子之中解空第一也,謂應佛之世即能現生,或善能現前了達空義,或初生現時其室空寂,相師占之名爲善現。現者出也,生時室中一切空寂,表其長大善解空義,故名善現。新翻能斷名具壽善現者。命有二種:﹝一﹞出世命謂慧,﹝二﹞者世間命謂連持色心相續。若單標慧命,不攝世間;若獨言壽不通出世,顯雙具二,故雲具壽也。即善現有二:﹝一﹞者得出世慧命,﹝二﹞者爲得世間長命,故亦雲長老也。

  「即從座起」者,爲表舍二乘之非實,趣一乘之究竟也。「偏袒右肩」者,顯示敬相,彼以右爲吉祥故也,爲表般若能與衆作吉慶也。「右膝著地」者,顯降伏生死過失也,謂無始來以右手腳造衆罪故,爲表此法能伏生死苦也。「合掌」者,爲表聽者之心與法冥合也。「恭敬」者,表法可尊也。

  無著論雲:有六因緣故須菩提問,(一)者斷疑,謂諸衆生無始已來,無明在身,煩惱迷覆而生疑惑,謂于四谛或于叁寶等而生疑惑,不能生信,若發問時,所有是諸疑惑者皆悉斷故。(二)爲起信解故者,謂若雖有信于諸經法,不知于何而起信解,故爲發問,令于般若起信解故。(叁)爲入甚深者,謂若雖于般若生于信解,然于甚深之義未能進解,故爲發問,令解甚深義也。(四)爲不退轉故者,謂雖于甚深而得解悟,然逢蚊虻鬥诤疲懈等緣,或時退轉,一爲發問,永無退故。(五)爲生喜故者,謂衆生久殖生死,恒懷無量種種憂苦,一爲發問,憂苦永除,故生歡喜也。(六)爲正法久住故者,謂若不說如是般若,或諸正法速即隱滅,無人住持,一爲發問,當令正法永得久住也。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述曰:依世親科,初周之中有二:(一)當宗請說分(編者注:即上文之「正宗」),(二)可以身相下廣破衆疑分(編者注:即上文之「斷疑」)。

  正宗中有四:﹝一﹞虔恭贊請,﹝二﹞歎印許陳,﹝叁﹞敬諾希聞,﹝四﹞隨問別答。

  ﹝一﹞中有四,一彰所在,謂大衆中,二顯虔恭,叁明贊歎,四正發請。上來二文竟,此爲第叁贊歎也。言「希有,世尊」者,謂住劫之中減時方有佛出世也。只如賢劫千佛之中,已有四佛出世,謂此住劫之中,…

《19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