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9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P8

  ..續本文上一頁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述曰:此答中初順佛稱多,次釋非如實。是微塵者,謂碎世界以作塵;說非微塵者,非如衛世等所執有實微塵也。謂但寄微塵以喻貪等,非即如言而有微塵故也。又釋但借微塵以喻貪等,非即微塵是貪體也。是名微塵者,謂是寄喻之微塵也。說世界者,謂以世界喻財物施,非世界是貪等因。財施爲貪因,但借世界爲喻故。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述曰:此第二轉釋疑也。謂前所說受持經者,生福甚多,即謂其福德有相果,故今破之,謂法身是如來,非叁十二相化身也。于中初問、次答,說「叁十二相」者,謂化身相;「即是非相」者,非法身相;「是名叁十二相」者,是化身叁十二相也。上來依世親釋竟。

  依無著者,經言大千世界已下此一段文,十八差別中第十,爲色身及衆生身抟取中觀破相應行,即是離障住處中第六,爲離于影像相自在中無巧便,故此意雲:衆生于色身及名身抟取中無巧便,故作一合相,今起方便,破一合相,故有此文也。

  然破中有二,(一)者,破色身,(二)者,破名身。色身有二,﹝一﹞者,細謂微塵,如經所有微塵,甯爲多不?﹝二﹞者,破粗色身,如經,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破名身者,如經說世界非世界,以名無形段,不可有其粗細,故以世界爲喻也。如經可以叁十二相等者,第十一爲供養給侍如來故;又是第七,爲離不具足福資糧故。此意雲:若欲供養如來求福資糧者,不應以相見,第一義法身故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述曰:依世親釋,上來以財校量竟。自下以身命校量,于中初正校量,次釋福德多所以。此初也。

  無著釋雲:此第十二爲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于精進若退若不發故,又離障礙住中此第八,爲離懈怠利養等樂味故。解雲:此說若有衆生,樂欲味著懈怠,或味著利養不發精進,或曾起功德而複退失,爲令遠離此等故,而以身命校量,意令進趣故也。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述曰:世親雲:自下釋所以,于中有四:(一)悲舍苦身聞法悲淚;(二)「世尊!若複」下,明于此生信則生實相;(叁)「世尊!是實相」者下,拂疑除病;(四)「世尊!我今得聞」下,進發信心。

  此爲初也。謂須菩提聞說舍身忍苦,又聞此經深義能得菩提,喜歎自揚故懷悲泣也。

  無著釋雲:自此下有其叁文:(初),悲苦舍身聞法傷感與世親同;(次)「若複有人」下明發起精進生如義想;(叁)「我今得聞」下,爲令在坐味著懈怠諸菩薩生慚愧故。此爲初也。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有聞經生信心者,當來定得無分別智。除妄分別,證達二空,名生實相。由如是故,雖複舍多身命,不如受持也。以欲舍身,恒輪生死,非求慧行,不趣菩提故也。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述曰:此第叁拂疑除病也。「是實相」者,謂無相爲相也。「即是非相」者,謂則非是虛妄分別所執差別之相。「說名實相」者,謂無虛妄之相,說名實相也。謂有聞說實相言故,謂是虛妄分別所執之相,今言不是,故有此文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

  述曰:此爲第四進發信心,即是無著第叁爲令菩薩生慚愧也。謂說末惡世,尚有衆生能生實相,況今現在菩薩聞說般若而不進修?謂惡人信解乃可希奇,菩薩受持蓋不足歎,故有此文也。就此文中,初善現問、次如來答。問中有叁,初標問、次釋、後結。此初也。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有二。世親雲:初明所取空,次明能取空。子雲:此唯說法空也。

  無著雲:初明人空,次明法空,離人家執故。此初也。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空也。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述曰:此第叁結也。謂若有分別,即有業生死起;既除分別之相,妄想生死都無,則名諸佛也。此意雲:縱舍多身命,非證理之因;若暫聽經,便是離相之福,謂因受持聽聞故,當證二無我理,既是勝因,故多舍命之福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述曰:此第二佛答,初標,次釋。此初也。世親意雲:驚謂驚恐,謂有衆生恐此經典非正道行故;怖者,謂怖懼,依般若修學不能斷疑故;畏者,謂由驚怖故,畢竟不肯修學也。若有遠離彼處者,名爲不驚不怖不畏也。

  無著雲:謂聲聞乘中,世尊說有法及有空。于聽聞此經時,聞法無有,故驚;聞空無有,故怖;思量時,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應,故畏。更有別釋,爲叁種無自性故應知,謂相生第一義等無自性故。解雲:謂于遍計所執無體相故名不驚,于依他起無自然生性故名不怖,于圓成實中無彼所執人法故不畏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述曰:此第二贊釋勝也。世親雲: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謂十方諸佛同說,贊能爲大因,故名爲第一,顯此經勝余經也。非第一波羅蜜者,謂非余人所得也,無分別智證無我理,唯十方佛得,余人不得故。是名第一波羅蜜者,唯佛所得也。

  無著釋雲:第一波羅蜜者,謂般若于余五中最勝故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述曰:世親雲:上來大文第二段竟。自下第叁段文第四校量,于中初釋疑,次正校量。

  釋疑中有叁,(一)者,于前舍身命以生疑。謂有疑曰:向說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而果報福是劣,若爾,依此法門,受持演說諸菩薩行苦行,彼苦行亦是苦果,雲何此法門不成苦果?此意雲:前說舍身命苦,還得苦果身,得福即劣,若爾者,菩薩爲此法門故行諸苦行,亦感苦身果,何福即勝?謂如薩陀波侖菩薩,于昙無竭菩薩所,求般若波羅蜜故打骨出髓而行供養,是苦得福應少。今答意:若爲慧行而舍身,得福即多;若雖舍身,不行慧行求菩提者,生死因故,其福下劣也。就此文中大文有四:(一)者,正破前疑;(二)者,指事以顯;(叁)者,菩薩應離一切已下,引初地菩薩爲示無住理;(四)者,菩薩爲利益下,勸益衆生住二空理。此初也。

  忍辱波羅蜜者,謂十方佛同得故,或求慧行之忍辱也。如來說非者,非是余人所得故,或非求慧行故,不名波羅蜜也。謂前說舍身命者非慧行,故不名波羅蜜,故言說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述曰:此第二指事,于中初引昔一身,次引余多身。此初也。于中初明離相成忍,次反說舉成前。

  歌利王者,亦雲苦楚,多行楚毒故。謂如來往昔爲忍辱仙人,在山修道,其王將諸彩女入山遊獵,王倦而睡,女等于仙人所求聞正法,王寤便看,正見圍繞其仙。王便問仙,汝何人也?乃至問雲:汝是離欲凡夫不?答言:未離欲。王聞生恚,便割截之。當無我相,遂還如故,今引之也。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述曰:此第二引余多身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述曰:此第叁引初地菩薩,得忍辱故名不住心,示不住生心義故也。于中初總示、次別示。此初也。

  發心有五:(一)者,種姓發心,謂地前;(二)者,信發心,謂初叁地相同世間修施戒忍故;(叁)者,明發心,謂四五六七地相同出世故,謂四地作菩提分觀相同預流,五地作四谛觀相同羅漢,六地作緣起觀相同緣覺,七地純無相觀正是菩薩也;(四)者,不退發心,謂八九十地;(五)者,無上發心,謂佛地。亦雲五種菩提,謂名種姓菩提等,今言發心者,謂信發心,即初地菩薩內觀真如無住理故,名爲不住生心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述曰,此第二別示于住之中,初令不住于相,次令住無相,次釋所由,後總結。此初也。謂住色等生心者,便是有住,即著我人,故不應住也。

  【「應生無所住心。】

  述曰:此第二令住無相也。謂觀無相,名爲無住,要證此理,方滅我人也。

  【「若心有住,即爲非住。】

  述曰:此第叁釋上所由也。謂若住色等生心者,便爲非真住故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述曰:此第四總結也。

  【「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應如是布施。】

  述曰:此大文第四除疑示理也。于中初令行無住施,次正破其疑,次別釋道理也。謂有疑曰,前言不住生心者,雲何爲利衆生修行,而不名住于衆生事?爲斷此疑,故有此文。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別顯道理,于中初明法空、次明人空。此初也。說「一切諸相」者,謂虛妄相;「即是非相」者,謂無實相,虛妄本空故。

  【「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述曰:此顯生空也。說「一切衆生」者,謂所執實衆生;「即非衆生」者,非實有衆生也。或複翻此釋應知,…

《19 金剛般若經贊述(唐.窺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