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P8

  ..续本文上一页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述曰:此答中初顺佛称多,次释非如实。是微尘者,谓碎世界以作尘;说非微尘者,非如卫世等所执有实微尘也。谓但寄微尘以喻贪等,非即如言而有微尘故也。又释但借微尘以喻贪等,非即微尘是贪体也。是名微尘者,谓是寄喻之微尘也。说世界者,谓以世界喻财物施,非世界是贪等因。财施为贪因,但借世界为喻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述曰:此第二转释疑也。谓前所说受持经者,生福甚多,即谓其福德有相果,故今破之,谓法身是如来,非三十二相化身也。于中初问、次答,说「三十二相」者,谓化身相;「即是非相」者,非法身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是化身三十二相也。上来依世亲释竟。

  依无著者,经言大千世界已下此一段文,十八差别中第十,为色身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即是离障住处中第六,为离于影像相自在中无巧便,故此意云:众生于色身及名身抟取中无巧便,故作一合相,今起方便,破一合相,故有此文也。

  然破中有二,(一)者,破色身,(二)者,破名身。色身有二,﹝一﹞者,细谓微尘,如经所有微尘,宁为多不?﹝二﹞者,破粗色身,如经,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破名身者,如经说世界非世界,以名无形段,不可有其粗细,故以世界为喻也。如经可以三十二相等者,第十一为供养给侍如来故;又是第七,为离不具足福资粮故。此意云:若欲供养如来求福资粮者,不应以相见,第一义法身故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述曰:依世亲释,上来以财校量竟。自下以身命校量,于中初正校量,次释福德多所以。此初也。

  无著释云:此第十二为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于精进若退若不发故,又离障碍住中此第八,为离懈怠利养等乐味故。解云:此说若有众生,乐欲味著懈怠,或味著利养不发精进,或曾起功德而复退失,为令远离此等故,而以身命校量,意令进趣故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述曰:世亲云:自下释所以,于中有四:(一)悲舍苦身闻法悲泪;(二)「世尊!若复」下,明于此生信则生实相;(三)「世尊!是实相」者下,拂疑除病;(四)「世尊!我今得闻」下,进发信心。

  此为初也。谓须菩提闻说舍身忍苦,又闻此经深义能得菩提,喜叹自扬故怀悲泣也。

  无著释云:自此下有其三文:(初),悲苦舍身闻法伤感与世亲同;(次)「若复有人」下明发起精进生如义想;(三)「我今得闻」下,为令在坐味著懈怠诸菩萨生惭愧故。此为初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述曰:此第二文也。谓有闻经生信心者,当来定得无分别智。除妄分别,证达二空,名生实相。由如是故,虽复舍多身命,不如受持也。以欲舍身,恒轮生死,非求慧行,不趣菩提故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述曰:此第三拂疑除病也。「是实相」者,谓无相为相也。「即是非相」者,谓则非是虚妄分别所执差别之相。「说名实相」者,谓无虚妄之相,说名实相也。谓有闻说实相言故,谓是虚妄分别所执之相,今言不是,故有此文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述曰:此为第四进发信心,即是无著第三为令菩萨生惭愧也。谓说末恶世,尚有众生能生实相,况今现在菩萨闻说般若而不进修?谓恶人信解乃可希奇,菩萨受持盖不足叹,故有此文也。就此文中,初善现问、次如来答。问中有三,初标问、次释、后结。此初也。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述曰:此第二释中有二。世亲云:初明所取空,次明能取空。子云:此唯说法空也。

  无著云:初明人空,次明法空,离人家执故。此初也。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空也。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述曰:此第三结也。谓若有分别,即有业生死起;既除分别之相,妄想生死都无,则名诸佛也。此意云:纵舍多身命,非证理之因;若暂听经,便是离相之福,谓因受持听闻故,当证二无我理,既是胜因,故多舍命之福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述曰:此第二佛答,初标,次释。此初也。世亲意云:惊谓惊恐,谓有众生恐此经典非正道行故;怖者,谓怖惧,依般若修学不能断疑故;畏者,谓由惊怖故,毕竟不肯修学也。若有远离彼处者,名为不惊不怖不畏也。

  无著云:谓声闻乘中,世尊说有法及有空。于听闻此经时,闻法无有,故惊;闻空无有,故怖;思量时,于二不有理中,不能相应,故畏。更有别释,为三种无自性故应知,谓相生第一义等无自性故。解云:谓于遍计所执无体相故名不惊,于依他起无自然生性故名不怖,于圆成实中无彼所执人法故不畏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述曰:此第二赞释胜也。世亲云: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谓十方诸佛同说,赞能为大因,故名为第一,显此经胜余经也。非第一波罗蜜者,谓非余人所得也,无分别智证无我理,唯十方佛得,余人不得故。是名第一波罗蜜者,唯佛所得也。

  无著释云:第一波罗蜜者,谓般若于余五中最胜故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述曰:世亲云:上来大文第二段竟。自下第三段文第四校量,于中初释疑,次正校量。

  释疑中有三,(一)者,于前舍身命以生疑。谓有疑曰:向说彼身苦以彼舍身苦身,而果报福是劣,若尔,依此法门,受持演说诸菩萨行苦行,彼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门不成苦果?此意云:前说舍身命苦,还得苦果身,得福即劣,若尔者,菩萨为此法门故行诸苦行,亦感苦身果,何福即胜?谓如萨陀波仑菩萨,于昙无竭菩萨所,求般若波罗蜜故打骨出髓而行供养,是苦得福应少。今答意:若为慧行而舍身,得福即多;若虽舍身,不行慧行求菩提者,生死因故,其福下劣也。就此文中大文有四:(一)者,正破前疑;(二)者,指事以显;(三)者,菩萨应离一切已下,引初地菩萨为示无住理;(四)者,菩萨为利益下,劝益众生住二空理。此初也。

  忍辱波罗蜜者,谓十方佛同得故,或求慧行之忍辱也。如来说非者,非是余人所得故,或非求慧行故,不名波罗蜜也。谓前说舍身命者非慧行,故不名波罗蜜,故言说非忍辱也。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述曰:此第二指事,于中初引昔一身,次引余多身。此初也。于中初明离相成忍,次反说举成前。

  歌利王者,亦云苦楚,多行楚毒故。谓如来往昔为忍辱仙人,在山修道,其王将诸彩女入山游猎,王倦而睡,女等于仙人所求闻正法,王寤便看,正见围绕其仙。王便问仙,汝何人也?乃至问云:汝是离欲凡夫不?答言:未离欲。王闻生恚,便割截之。当无我相,遂还如故,今引之也。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述曰:此第二引余多身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述曰:此第三引初地菩萨,得忍辱故名不住心,示不住生心义故也。于中初总示、次别示。此初也。

  发心有五:(一)者,种姓发心,谓地前;(二)者,信发心,谓初三地相同世间修施戒忍故;(三)者,明发心,谓四五六七地相同出世故,谓四地作菩提分观相同预流,五地作四谛观相同罗汉,六地作缘起观相同缘觉,七地纯无相观正是菩萨也;(四)者,不退发心,谓八九十地;(五)者,无上发心,谓佛地。亦云五种菩提,谓名种姓菩提等,今言发心者,谓信发心,即初地菩萨内观真如无住理故,名为不住生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述曰,此第二别示于住之中,初令不住于相,次令住无相,次释所由,后总结。此初也。谓住色等生心者,便是有住,即著我人,故不应住也。

  【「应生无所住心。】

  述曰:此第二令住无相也。谓观无相,名为无住,要证此理,方灭我人也。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述曰:此第三释上所由也。谓若住色等生心者,便为非真住故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述曰:此第四总结也。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述曰:此大文第四除疑示理也。于中初令行无住施,次正破其疑,次别释道理也。谓有疑曰,前言不住生心者,云何为利众生修行,而不名住于众生事?为断此疑,故有此文。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述曰:此第二别显道理,于中初明法空、次明人空。此初也。说「一切诸相」者,谓虚妄相;「即是非相」者,谓无实相,虚妄本空故。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述曰:此显生空也。说「一切众生」者,谓所执实众生;「即非众生」者,非实有众生也。或复翻此释应知,…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