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P7

  ..续本文上一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述曰:此第二引证也。言我是第一离欲者,谓能离烦恼障及定障故也,以是俱解脱,故不同慧解脱,但离烦恼障也。就引己为证之中有三,初明佛与胜名,次彰不念,后释成前义。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等者,是则有我人等执,还有烦恼,不能无诤,世尊即不说我为无诤行也,以有诤故。世尊说,即知我不念,得无诤行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述曰:依世亲释此破第二疑也。于中初问,次答。言然灯者,即谓定光。谓释迦佛昔为菩萨之时,七地将满,当尔摩纳仙人,闻定光佛欲来入城,遂从一女人买华将以散佛,又表己之深敬,布发掩泥,当尔佛为说法,即入八地,第三僧祇初也。其卖华女人闻言供佛,遂不取钱,便共同愿,因此而来,恒为夫妇,作善知识即耶输也。

  谓外有疑曰,上言圣人以无为差别,故无说无取,何故释迦于燃灯所而取法?定光复为说耶?今为破此疑故以为问也。言有所得者,谓分别心妄所执法也。无所得者,谓智证真时无彼分别之心所得法也。但言无彼分别心之所得名无所得,不遮智内冥真,亦为所得也。此意云:佛于定光所闻法时,无于分别所执有所得法,但智内冥真如于所执中都无所得,证智不可说不可取故亦无说无取也。故今问言佛于燃灯佛所智证于法时,为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述曰:此第二答可知也。论云不取理实智者,谓不取者,不分别之心执取也。理实智者,谓以智证实理时,分别取执者,都无所得也。世亲释竟。

  无著者,此第五,为不离佛出时,故离障住处十二中此第二离少闻障也。谓若行无所得名为多闻,若作有所得是少闻,然佛于定光佛不作分别取执有所得,故是离少闻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述曰:依世亲此破第三疑也。谓有疑曰:无为法中既不可取、不可说者,何故菩萨取庄严净佛国土?复云何受乐报佛取自法王身?复云何余世间复取是法王身耶?此中有二:初破彼疑菩萨取庄严净土,次破疑佛取自法王身。

  初中有三,初佛问,次善现答,后世尊示劝。此初问也。菩萨取庄严佛国土者,谓初地已上菩萨生报净土,随其分量于一一地见佛不同,自身有异,既处净土之中,即是取自庄严净佛土。

  何故前言圣人以无为有其差别,无说无取耶?今破此疑者,谓诸菩萨以无分别智,内证真理庄严,故于外事形相之中即得七宝庄严。于内证庄严之时,无说无取也。若于外事形相之中,而言我庄严佛土者,此可为取,菩萨便是住色等境中;既证无相之庄严,何名取净土?故偈云:「智习唯识通。」智习,谓修习无分别智;唯识,谓智相应净识;通者,谓达真理,即真庄严也。故摄大乘解十八圆满净土中云:出世善根之所集起者,此说净因也。谓要发菩提心修行出世善根,积集长时,即能证会,故名为因。又广大自在净识为相者,谓以净识为净土体也。心净即佛土净故也。又云: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而为所乘,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空无相愿为所入门也。菩萨庄严佛土者,佛问善现云:于外形相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述曰:第二答中:初总答,次别释。

  但诸菩萨要内证庄严,方住外七宝,非如观西方池水等名庄严也。有形相庄严,即是住于色等境界中。故言庄严佛土者,谓内庄严也。即非庄严者,非外形相庄严也;是名庄严者,是无相无取真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述曰:此第三示劝也。应如是生清净心者,谓应修习净智、净识清净心。不应住色等生心者,谓不于外形相起庄严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谓要以智证于无住,无住即无因也。

  无著释者,十八差别之中此为第七愿净佛土,离障住处十二之中,第三为离小攀缘作念修道,故小攀缘者,谓作有形相庄严净土,如求西方,观日水等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述曰:此破第二取自法王身疑也,于中初问,次答。谓有疑曰:前说圣人无为而有差别,无说无取,何故报身自受用法乐,取自法王身?谓身无限,遍周法界,故一切世间复取彼云是法王身,为除此疑也,偈云:「如山王无取」者,谓如须弥山,上居众山,而彼无心我是山王;众生有分别心,自取彼为山王。报佛亦尔,已无分别心,故自不言我是法王身。众生有分别故,起分别云,彼是法王;佛无分别心,故不自取为法王身也。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述曰:此第二答也。「佛说非身」者,谓非有分别身,「是名大身」者,是无分别身也。

  无著释云:此为第八成就众生,又是离障住处中第四离舍众生障。故此意云:如来虽知不取形相名离小攀缘,然其报身广大无量,罗睺阿修罗王如须弥山,大众生尚不见其自体,何况欲界小众生?是则如来舍离众生不度也。为此故有此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述曰:依世亲释,就大文第二重校量之中上来破疑竟,自下第二正校量中复二,初以财施校,次命施校。初中复二,初正校量,次随说,是经已下释所以。

  前中有三,初世尊寄喻以问,次善现顺佛以答,第三如来正为校量。

  此初也。阿耨达池出四大河。所以偏将恒河为喻者,阿含经说有四义:(一)者,有多沙故;(二)者,世间以为福故,谓将为净于彼求福故;(三)者,经劫名不改故;(四)者,佛近彼说法故也。「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者,谓取一恒河中沙也,谓方广深浅四十里为一恒河沙也。「如是沙等恒河」者,谓以一恒河中沙,一一沙复作一恒河也。取此无量恒河中沙,一一沙是一佛世界,以此尔数恒河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尚不如受持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也。何以故?此少分受持功德与菩提为因,一切外缘所不能坏故。其财施者为生死因,易可破坏,王贼等所侵故。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述曰:此第二善现答也。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述曰:此第三佛正校量中有三:一佛问,二须菩提答,三佛校量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述曰:自下第二释所以也。

  于中有三复次,何以多财布施不如少受持耶?由释此意,故有三复次也。谓(一)者,在处处胜、在人人尊故;(二)当何名此经下,能摧二障故胜,(三)者,三千大千已下,明财施为染因,法施为净因,故胜。

  此即初也。于中复二,初明在处处胜,次明在人人尊。如佛塔庙者,此是十方诸佛真法身故,谓碎身舍利但一化佛之体,此般若经一切诸佛真法身故也。

  依无著释者,此一段文即是十八差别中,第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故第四离障住处十二中第五离乐外论散乱也。谓令依此般若修学,不令习读外典籍故。文中有二,初以四种因缘显示此法胜异,次当何名此经下,为对治如言而执义,就前四因缘中即为四:(一)者,摄取福德如经得福多彼;(二)者,天等供养如经随所有处等;(三)难作如经成就最上希有;(四)者,起如来念如经则为有佛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述曰:依世亲此第二,复次释所以也。谓诸烦恼如山如石,而有金刚能破;或烦恼如金刚,般若能除断故;或如彩画之金刚。广如无著释:谓由有此种种堪能,故受持般若功德,胜多财施也。于中初善现问,次如来答。此初也。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述曰:第二如来答中,初示名劝持,次释所以。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述曰:此释中初明诸佛同说同赞,次显己不独有说。此初也。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十方佛同说也。谓虽无分别而说,亦有因巡,而谈如说但无分别,取自法王,非无因巡而有自礼也。则非般若波罗蜜者,非一佛独陈也。此意云:由般若是诸佛本母,能出生诸佛,故诸佛同赞故。若有受持乃至四句者,胜以多供养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述曰:此第二显己不独说,于中初佛问,次善现答。问意云颇有一法如来独说耶?善现答云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述曰:此第三复次释所以也。于中初释前受持福多所以,次转释疑,前中有二,初问、次答。此初也。

  谓碎世界以作尘者,有其二喻:(一)者,胜喻,谓因少受持,便生多功德;世界者,喻少持,碎为尘者,喻生多福。(二)者,劣喻,如以财施故多烦恼因,谓由所受施人因此而起种种斗诤故。谓世界者,喻财施,碎为尘者,喻生长烦恼,世界既为尘因,财施亦作染因也。今此意云:持法虽少,生福甚多,财施虽多,但增烦恼,故说虽多财施,不及受持一四句也。故寄此意以为问也。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