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P9

  ..续本文上一页上来依世亲释第一疑竟。

  依无著者,经言如来说忍辱波罗蜜下第十三为忍苦故,即是离障住处中第九,为离不能忍苦故,谓余人不能忍发勤苦行此般若波罗蜜者。如来引己昔事,令能忍苦离不忍障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三种忍以离不忍苦障,次「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下,明不忍因缘者,有三种苦。

  前中有三:(一)者,明能忍,谓达法无我。如经:如来说忍辱波罗蜜故;(二)者,明忍相,谓他于己起恶等时,由无有我等相故,不生嗔想。亦不于忍辱波罗蜜中生有想,于非波罗蜜中不生无想。如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有我等相;(三)者,种类忍,谓极苦忍,相续苦忍。如经: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及言我念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等。

  就第二不忍因缘有三:(一)者,流转苦忍,谓由不忍故即流转生死,为对治此,故令离一切相发无上心,若住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如经言:「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心」等;(二)者,对众生相违苦忍,如经:如是「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等,谓既为众生行无住施,云何于彼应生嗔也;(三)者,显示乏受用苦忍因缘对治,如经:「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等,谓若著于果报等施,即便于取用而有乏少;若行无住布施,举事虚空,珍宝无量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述曰:依世亲释,此破第二疑也。谓有疑曰:向说无相因得无相果,于证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能作因?此文意云:所证法既无相,空寂无住等行云何能作因耶?为断此疑故也。此文有二,初明不妄语、次遣外执。此初也。

  论云:以如来如实智不妄语,佛菩提及小乘大乘受记之事皆不妄说,以是四境故,次第说四语。今此经中,加不诳语也。

  无著云:此何所显示?欲令信如来故能忍。于中真语者,为显世谛相故;实语者,为显世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于中实者,此行烦恼此行清净故;如语者,为第一义谛相故;不异语者,为第一义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说此真语也。此意总云:如来三界独尊,天人师,既为法界主,作五趣医,脱屣在家之上饰,弃舍轮王之大祚,道成正觉,所欲皆成,既不规名利,复不求安乐,何忽有妄语乎?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述曰:此第二遣外执也。「如来所得法」者,谓所证理;「无实」者,谓不可如言而取实;「无虚」者,亦不可离言而别求。由不虚故,依佛教修学;由不实故,离妄想而证真也。谓凡夫妄想所执无有故不实,如来无妄想说故不虚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述曰:世亲释云:此破第三疑也。谓有疑曰,若圣人以无为真如得名,彼真如一切时处有,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则非不住,若一切时处实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为断此疑,故说入闇等喻。于中有二,初明住事为生死因,次彰不住为出世业。此初也。偈云:时及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此意云:真如虽一切时处实有,由无智,以心住法故,不解出离,犹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而不得之得者,翻此说。

  无著释云:此为显示第三乏受用苦忍因缘对治也。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述曰:世亲云:就第三段第四校量中,上来别破三疑竟。自下第二正校量中,初校胜劣,次「以要言之」下,释所以。前中有二,初明行三种行功德至多,次举事校量。此初也。三种行,谓一者受,二者持,三读诵。

  无著云:自下第十四为离寂静味,即十二离障中第十,为离阙少智资粮故,谓有耽禅定,不肯听闻而修智慧,为阙少智资粮,今令受持读诵,发生智慧,故方得菩提,定是福门,故但能助道也。

  就此之中文有其五,谓显示与法相应,有五种胜功德,(一)者,如来忆念亲近,如经:「受持读诵修行,则为如来以佛智慧」等;(二)者,摄福德,如经:「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聚」等;(三)者,赞叹法及修行,如经:「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四)者,天等供养,如经:「在在处处,若有此经」等;(五)者,灭罪,如经:「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轻贱,乃至当得」等故,此则初文也。谓要受持读诵此经者,是正报菩提之因,真法供养;所有世间财宝供养如来所不能及,由如是故,如来恒以佛智悉知是人,恒以佛眼悉见是人,亲近忆念是人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述曰:世亲释云:此举事校量也。于中初明施命至多,次显信经福胜。日以三时舍身者,假设有斯也。「信心不逆」者,谓若有人闻此经典,虽未能受持读诵,但生净信随喜功德,比前其福过彼,何以故然也?谓于生死中虽舍身命,终无能契菩提法身;一生信心,虽亦未生慧解,然由信故,因即听闻,生长智慧,定当成佛,其福即多也。已生随顺之意故。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述曰:世亲云:自下释二释所以,中有六复次:(一)者,示现希闻而能生信法故,谓大机能入,小机不能,如经:「以要言之」等;(二)者,示现受持真妙法故,谓受持妙法即是荷担菩提,如经:「如是人」等;(三)者,示现是人必定成就无量功德,谓此经在处皆可尊重,如经:「在在处处」等;(四)者,示现远离一切诸障故,谓转障,如经:「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等;(五)者,明速证佛菩提法,如经:「若复有人,于后末世」等;(六)者,示现成就种种势力得六妙果故,谓明经威势,如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等。

  就初中有二:初彰经德大,次持诵福圆。此初也。「不可思议」者,非情思之可议;「不可称量」者,非语言而可称说;「为大乘者说」者,谓定性大乘;「为最上乘者说」者,谓不定性大乘,谓亦有二乘性故,谓此妙法最极难量,小乘意乐下劣,不能于此经而发趣,故云为发大乘者说也。

  无著云:就此赞法及修行之中有三:(一)者,赞叹教法;(二)叹修行者;(三)若乐小法者,下双明二种,此初叹法也。「为发大乘者说」等者,成前「不可思议」等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明持诵福圆也。谓由此法为大乘说故,有受持等者,必获无上菩提不可思议功德,故于彼生少信者,便胜舍多身命也。

  无著云:就此第二叹修行之中有三:初持诵等故佛所摄受,次明此人成就胜德,后明肩负菩提重担,此初二文也。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为第二示现受持真妙法故,于中初明大机持诵,为荷菩提;次显二乘凡夫,不能听受。此初也。谓受持之者,当能证获菩提,虽现未得,后必得故,故言荷担。荷谓荷负,担谓担揭,言受持者,则为负揭得菩提故。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述曰:世亲云:此第二文,「乐小法」者,谓即二乘;「著我」等者,谓即凡夫也。

  无著云:此大文第三双明前二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述曰:世亲云:第三,在处皆可尊重也。

  无著云:此为第四天等供养也。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亲云:此第四转障也。如对法论说故,思造业有五:谓(一)者,他所教敕,谓自无喜乐;(二)者,他所劝请,谓俯仰而作;(三)者,无所了知,谓婴孩畜生之类;(四)者,根本执著,谓知罪而作,多分出家之类;(五)者,颠倒分别,谓不识为作,多分在家之类。前三造业未必堕地狱,后二造业定堕地狱,此后二业造已应受,由能受持读诵此经故,转先重业现世为人轻毁,故应堕恶道之业并即消灭也。此据中容受持之者,若起增上心持诵之者,罪顿消灭,亦非为人轻毁,转重令轻也。若其下劣心受持之者,未必罪灭也。又释:若时报俱不定者,即总消灭;报定,时不定者,即当来应受之者,转之现世轻受也。由如是故,虽少信受,其福多前所舍身命也。

  无著云:此为第五灭罪,于中有三:初明灭罪,次于后末世等显示多福故,次当知是经等显示福体及果不可测量故。前中有二,初明罪灭,次我念过去等显示威力。此初也。谓由听闻持诵此经故,依学无分别智证二空理,二障都亡尽,名真灭罪也。谓由愚痴故,分别恶业罪生,若听闻经,得智慧故,断除分别,即是罪从心生,还从心灭也。由持此经当得真灭罪故,于现在中亦得回重轻受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述曰:此依世亲第五文速证佛菩提法也。于中初举自所得福,次校他受持德。此初也。阿僧祇劫者,小乘教说从一至十,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万,十万成亿,如是六十番积数,故名一阿僧祇也。今大乘,准华严,一百二十番…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