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P4

  ..续本文上一页,妄自贡高常无改悔,生八无暇匮法无修,虽闻不持翻习邪业,得世妙果谓证涅槃,受彼乐终还生恶趣,见是等辈深心悲愍。

  次应发心,如是发愿: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或随意乐诸佛之名,如释迦佛初发希愿,如俱舍颂于三无数劫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佛。无著菩萨由此说言,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先起信精进念定慧根,降伏障染,次发大愿,常逢善友以为胜缘,虽遇恶友方便沮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法运运增长,以不退屈而为策发,齐是名为最初修行。

  依如上说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于生死海作出限量,勇猛定当速登彼岸。

  今此一唱名广大心者,谓十方无边、世界无边、众生无边,如是无边众生,我无始来,于彼起于十恶,今发心已,于此众生,皆拟济拔摄受,故名广大心也,并欲度脱故。

  无著论云:有想无想等境界所摄别故者,谓观此三为境界故。有想者谓七有想,无想者谓五无想,非想非无想者除前二,此依有宗释。大乘解者谓:识处名有想,无所有处名无想,无少所有第三非想者非前识处,故非非想者非前无少所有处故也。余如论易详。又论问云:彼卵生等四如何得入无余涅槃?答有三因缘故,谓难处生者待时故者,谓彼答意云:卵生等难处众生,待出难处时即令入,无妨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述曰:此第一心也。涅槃有四:(一)自性清净,谓在缠名如来藏。(二)有余依,谓生死因尽。(三)无余依,谓生死果尽。(四)无住处,谓大悲般若二行亲证。或加方便净涅槃为五。谓菩萨作是意乐:无边众生皆欲具得无余涅槃,故名第一心也。

  无著论云:何故不直说涅槃耶?若如是,便与世尊所说初禅等方便涅槃不别故者。谓初禅等涅槃是世间道,离欲但是士夫果,今言离系果故也。何故不说有余涅槃界?彼共果故者,无余涅槃惑苦依尽所显故,是不共果;又非一向者,谓非一向苦依尽故。云何故不说无住涅槃耶?为显三乘共通故。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述曰:此显常心也。谓菩萨摄他同己,他度即我,己外无他,故能常度。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述曰:此第四不颠倒心也。若起我等四执,即分别之障未除,妄想以之更长故,是颠倒。既无有四执,故名不颠倒心。服药本除其病,无实反增,故世亲云:我者总观三世五蕴差别执,见过去我相续至现在不断名众生相,见现在命根不断住故名命者相,见命根断灭过去后生六道名寿者相。然婆伽婆说,命者即是此名人相,无著稍不同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述曰:此依世亲答第二问也。然标布施者有二义:(一)者顺在家三福业事,出家六波罗蜜之中,施为先故;(二)者体宽通摄六故也。在家三福业者,谓,施、戒、修也。此三能于今世后世可爱乐故,贤良君子所称赞故,名为福业,非福翻此。

  初,行施者,谓诸众生无始已来,生死系缚,都为悭贪,创令行施,使于未得财色等不生贪著,于已得财色等不起悭吝,名之为施。

  戒者,谓教持五、八等戒。

  修者,谓修行诸善、习禅定等。出家六波罗蜜者,谓出家修行,先行施度,谓从浅至深,从粗至细,从易至难,故经据胜者谓众圣之府据最胜,故各依一义,亦不相违。

  第二体宽通摄六故者。世亲云:「檀度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著意亦同,谓檀度有三:﹝一﹞者资生,此有二种谓内财外财施;﹝二﹞者无畏,谓令离苦得乐等,不令怖畏故;﹝三﹞法施,谓随机应病为说法。故于中资生摄一谓檀度;无畏摄二谓忍、戒,于已作恶未作恶令不生怖畏故;法施摄三,谓进、定、慧,正说法时不疲倦,故观知机明简择故也。无性论亦作是说,施性中现有六波罗蜜多,财施无畏施法施所摄故。解云有释此与彼若次同,有释此说,三种施中一一皆摄于六,由如是义故唯檀施也。

  不住于事应行布施者,谓不著自身也。谓行施时不求自身端妙等,故但为菩提也。应无所住者,不著报恩也。不住色香等者,不著外增上果钱财奴婢等行施也。故论云: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著,护存已不施防求于异事,此中初两句配之文,次两句释前意。于中初一句释不著自身,次一句释不著报恩及果报,如论易详。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述曰:此答第三问也。于中有二,初正答前征,次释疑难。

  此初也。应云不住相想,想者,分别心;相者,所著境。言不住者,除内分别心,于外不著外相也。谓不见受者,施者及所施物,故而炽然施也。若见空而不施,即是空执;若但施而不见空,便有病。要见空,而且施,方贯中道,得成波罗蜜多。故唯识云: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蜜多,谓安住与依止、意乐及事业、巧便、回向并清净,由七度复成。此言无相者,即是彼第五巧便最胜。

  下释疑难中有四:(一)者标,(二)举喻,(三)者合,(四)者劝。上来依世亲意释竟。依无著者,自「不住于事(事疑是相)」已下,明十八住处中第二波罗蜜相应行。六种住处中,第二,净心住处也。于中文有二:初,乃至不于前,正明净心住处;次,「不住于相」已下,明于此不堪为令堪故,显示不住行施也。

  又论云:从此已下,有五种,随所相应而解释应知者,谓从第二住处已下也。五种者,谓:(一)者依义,依谓所依即以所对治为所依也。(二)者说相,相谓状也。(三)者摄持,谓依处所行当来菩提果名为摄持也。(四)者安立,谓安立处真如妙理也。(五)者显示,谓显示相应三摩钵帝及折伏散时也。然就此正明净心住处中,云不住于事者,是依义依所对治住有能对治不住故,行布施者是说相亦是摄持,欲愿当来菩提果故,不住行施者是第四安立,谓不著自体等三事,即是安立第一义故,以第一义为无住也。故无垢称云:无住即无本也。谓行施时,安立于心,住于无住,故云不住行施也。不住相想者,此是显示也。谓相应三摩钵提及摄散心于此二时不住相想,故判文如此。

  释者论说六波罗蜜有二种果,一者未来,二者现在,如论具显。云不住于事,此说不著檀波罗蜜未来果,「应无所住」者,此不著余五度未来果也。若求现在果故行施,名为住色声等行施也。若求现法涅槃故行施者,名为住法行施也。子云:准此故知,「应无所住」者,脱一法字也。理应云:无所住法,行于布施。故余见论文,自当决了。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述曰:依世亲释答第三问中,上来正答前征竟。自下释疑文有其四:初法说、次喻说、次合说、后劝信。

  此初也。谓有疑曰:若三事体空故而行施者,如何能成施福?如来为释此疑,故答云:若无住相施,其福最多也。何以故者,佛语须菩提云:我何以教令无住相施故?谓有相施者,是顺世间施,可破坏故,可毁责故;得世间果,不坚住故,是可思议,是可计量。无相施者,顺出世间,不可破坏,当得出世菩提果故,坚牢久住,情不能思,算数所不能量也。又有相施者,有其分限,是有拘碍;无相施者,无其分限,宽广无边,无有拘碍,是故得福最多,故不可以情思算数计量多少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述曰:此第二举喻,于中初举东方虚空,次举余九方。一一中,皆初佛问,次善现顺佛而答也。此意若山河大地星月等诸事物,皆有大小分限,如有相布施;唯有虚空无其大小分量限碍,故喻无相布施也。故有经说:唯有虚空可喻法身也,谓十方虚空皆无边限,不可算量,同无相施福多无限不可计量也。然世亲之意,于其事物有种种不同,谓若男若女若好若恶若此若彼等,皆由有相行施等,故所有差别众多分限,若以心契无相无差别理而行施者,福无限碍,当来成佛,其福遍满,无此彼自他差别也。无差别理者,谓空无我理也,普遍一切如虚空故。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述曰:此第三合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述曰:此第四劝信也。谓劝令如佛所教,行无相施,福定无边,不久当成广大果也。此意云:汝等虽复未解,但应如佛所教,后证之时,方自了达也。上来依世亲释竟。依无著者,就此一段明净住处,中初正明净住处,次不住相已下,为令堪故。世尊显示不住行施,福德最多也。谓或有菩萨,闻说无相施故,不生堪忍欲乐修习;而作是说,本所行施,求自体殊胜,及以得恩并诸果报;既无相施,何所得耶?谓但贪有相施福德而求自体等,于无相施,不能堪乐。故俗有言曰:少不学,长无能;有不施,思所穷;老不教,死无名。所以有菩萨贪其福德也。

  世尊为令堪故,而以虚空为喻也。谓说犹如虚空,有三因缘:

  (一)者,遍一切处,谓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解云此说虚空遍一切处无间,有色无色之处,皆能遍故;不同于色,不遍一切,亦不长久。行无相施,其若虚空。成佛已去,周遍一切,福量圆满,长久不绝也。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者,谓行无相施时,近即感得十王果报,远能获悟菩提法身。其十王果为住福也,菩提法身是不住福。若有相行施尚不得十王报,宁得佛菩提?

  (二)者,宽广高大殊胜故者,谓虚空能广能高又复殊胜,风所不飘、水所不溺、火所不烧、物所不坏,但由高广殊胜故;行无相施,亦复如是。

  (三)者,无尽究竟不穷故者,谓如虚空毕竟常住,永无穷尽;无相施福,亦复如是,无限无尽,不穷竭故。

  【「须菩提!于…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