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P5

  ..续本文上一页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述曰:依世亲上来当宗正明竟,自下广破众疑分,于中论有十三分,今科为十二。谓初周说中于此已下,有四重校量:

  第一校量者,谓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

  第二校量者,谓如一恒河沙,一一沙数复是一恒河,如是恒河一一沙数是一世界,于尔所世界中皆置七宝满,而以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也。

  此二以财施校量也。

  第三校量者,谓以一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

  第四校量者,一日三时,于一一时皆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闻此经典信心不逆。此二以法施校量也,谓以内身行法供养故。

  或初二外财施以校量,次二内财施以校量也。于四之中第二第三合为一文,故总为三段,一一段中皆有四文,谓初三破疑第四正校量,故合之为十二段也。

  就初校量之中,文有四:一者,谓可以相成就得见如来不?二者,须菩提白佛,颇众生得闻如是。三者,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四者,正校量。就四之中初三破疑;后一正校量,不破疑也。

  前三之中初于无相因以生疑,次于无相因果以生疑,后于无相果以生疑。就此之中,(编者注:即于无相因以生疑)初世尊却问,次善现顺答,后如来印成。

  此初也。此有疑曰:若不住于相行布施者,所行之因既是无相,何故所得之果是有相耶?谓睹佛化身有三相,故而生疑也。三相者:谓佛未成道已前,名为生相;成道已后,说法度人,名住异;入涅槃时,名为灭相。住异合说者,如常释之,谓现形权应随机接物以示三相之身。众生睹之,谓得有相之果,便与无相之因不顺。今为解此疑,故言不可以相见如来也。谓法身无相是如来,故离彼三相,即是法身如来故也。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述曰:此第二,善现顺答也。于中初正答,次释意,但为善现俊爽孤标,佛兼加卫聪敏,情得意,答顺佛心,故言不也。「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者,谓所说三相之身相者,即非是法身之无相也,「所说身相」者,谓三相身,即是有相也,「即非身相」者,非无相身也,以无相为相故。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述曰:此第三佛重印成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谓虚妄有三:(一)者,真如法身无生灭,故名为真实;诸余事法,皆名虚妄,即此所说也。(二)者,诸无漏法皆名真实,诸有漏法皆名为虚妄。故中边分别论云:三界虚妄心心所也。(三)者,依他圆成名为真实,遍计所执名为虚妄,故此下文我相即是非相,乃至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也。今言虚妄者,即有为、无漏皆名虚妄也。「若见诸相」者,谓三相,「非相」者,谓法身无相也。上来依世亲释竟。

  自下依无著释者,此一段文,即十八住处中第三,为欲得色身住处也。于六种住处中第三欲住处。欲住处中有二:谓欲得色身及法身。此初也。于中文有其三,如前科判,言欲得色身者,谓有菩萨既发心已,次修行时,见佛三相之身相好具足,便欲求得,故佛意曰:三相身者,不是如来,却问须菩提成显此义,为遮欲得色身菩萨故也。依义、说相、摄持、安立、显现等五义,并如论自配,谓所说相即非相者,是摄持也。谓由欲愿摄持当来菩萨果,故名摄持,余思可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述曰:依世亲意,就初校量中,此破第二疑也。上来既说行无相因得无相果,义既甚深,不同有相。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及佛在世诸恶众生,不生信心,如来是不成空说耶?设生信,来世恶人,如何能信?

  为破此疑,故佛答云:未来有菩萨备三德者,曾已积集善根,故能生实想,亦不空说也。偈言不空,以有实者,谓以有能生实想故,佛不空说也。

  言三德者,谓戒定慧学;又说一者修行,谓具三学;二者逢善友,谓值诸佛;三者离空有执,谓证二无我理。

  今此文中初问次答。此初也。「言说章句」谓能诠教也。「生实想」者,谓能起智,顺其无相因果也。谓有恶众生,于其无相,不生智顺;于其有相,返生顺智,故善现作此问也。

  无著论意者,上来三差别竟,此为第四欲得法身住处也。六种住处中第三欲住处有二,上来欲得法身也。于中有二,一者,欲得言说法身,二者,欲得证得法身,言说法身者,谓能诠教;证得法身者,谓所诠理。此意云:上为修行,求证色身,佛言有相虚妄,法身是实,因此便求法身无相,将欲证其无相,先起四亲近行,谓近善知识从彼求闻,思惟修习,故先欲得言说法身也。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述曰:此第二答中,无著、世亲皆有三段,且世亲者,初明修行,次「当知是人」下,明逢善友,「如来悉知」已下,明具福德,达二空理不著空有也。无著科者,初显示修行,次显示集因,后显示善友摄受,两科虽复有异,皆是答须菩提生疑问已。

  「莫作是说」者,佛语善现,汝莫言不生实相,亦有生实相者故。若依无著释者,须菩提问佛云:颇有众生,能得闻言说法身不?佛答云:有得也。

  后五百岁者,谓释迦灭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未度比丘尼已前时,正法一千年也。然法有三种,谓教、行、证法,于中正法住时三种有;像法住时,而无证法,更不得果,故但有教、行,像似于正法时,故名像也。于末法时,唯教法而无行、证,设有持戒修行者,多为名闻利养故。今言后者,即是第三五百年后,正法灭时也,故能断云正行灭时也。又月藏经说,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解脱坚固,谓修行者,多分并得解脱出离故;第二五百年,禅定坚固,谓修行者,多分得禅,不得圣故;第三五百年,多闻坚固,谓多因经论博达多智故;第四五百年,福德坚固,谓多福德,造塔寺等故;第五五百年,斗诤坚固,今言后五百年者,谓于五时中皆有持戒修福等也。谓于后五百年有具戒定慧者,于无相因果经教中能生净信心,起随顺智以为实相也。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述曰:此第二文也。无著、天亲随义如前科判,谓说若有于此经句生一念信,尚曾供养无量诸佛,况起多念;乃至受持听闻等者,曾集善根更多也;若生实想者,曾善又多也。何故尔耶?谓虽于此生一念信熏习在身,当来成熟,能破无量广大生死故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述曰:此第三,明达二空理,离空有边也。无著云:此下明善友摄受也。于中初标次释。此初也。世亲云:「如来悉知」者,简肉眼见,谓以智知故;「悉见」者,简比量智,皆现量见故。谓诸众生,达二无我,所有持戒等福德,如来悉以佛智现量知彼也。余经中说:菩萨生福德者,谓初起;取福德者,谓久熏修。今此但总故,云得如是无量福德也。

  无著释云:「悉知」者,知名身,四蕴为名故;「悉见」者,见色身,谓于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见其依止故,即是显示善友所摄也。生取无量福者,「生」谓福正起时,「取」者,即是彼灭时摄持种子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述曰:此第二释中,初明无我,次明无法相四种。此意云后五百岁时,有菩萨,了达身之生起衰灭,本非有我,又了怨亲是非之类,本由自心,都无定实。既闻人法二空之理,复积持戒等福,所以如来以佛智知、眼见也。谓总缘三世五蕴差别一一阴是我,如是妄取,是名为我相;见身相续不断,谓从过去我而至现在,名为众生相;见现在一报命根不断,名为命者;见命根断灭后,未来复生余六道中者,名为寿者,今「人」替于「命」者也。

  无著释稍不同,谓取我自体相续名为我,我所取为众生想,此二我即及我所也。谓我乃至寿住取为命相展转趣余趣取为人想,解云:彼说寿者,此说为人也。上来四执妄情谓有,总了为空,故云无我相等也。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述曰:此第二明法相之中,初明四法相,次结成如筏喻。前中有二,初明空有相,次明依言离言相。初中有二,初总标,次别释之。此初也。此文阙略,故科有参差,若观余本不尔也。谓初标四法相次别释,释中有二:初云有法相即著我人,有非法相亦著我人者,即释前不著空有相;次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者,释前依言离言相也。今此标中但标空有相,略无标依言离言相,释中具有也。

  无法相者,谓凡情妄执执法我,为有名为法相,既达为空,知法体而非实,故云无法相,无其所执实有法相故。亦无非法相者,谓愚者,妄情拨圆成而是无,名非法相,空无有体故;智者了此圆成是有,故无非法相,无其所执为空相故。二无我理是实有,故此中更应云无相亦非无相,言无相者,谓无我理,不可以言宣说为有为无。诸小菩萨乍谓可说名之为相,圣者了之为不可说,故云无相也。亦非无相者,以于无言处依言相说也,谓愚者既闻不可说,故即谓有言皆非,智人达之,故依言辞而说,然不执著,故言亦非无想也。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述曰:释前不著空有相中有二,初总,次别释。此初也。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述曰:此别释也。谓若执法我为有,即亦著我人,执圆成为无,亦著人我,取是执义,双无二执故即契中道,故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离二执也。故偈云:一切空无物者,人法二我无也。实有者,二无我理体非无也。不可说者,不可以言说为有为无也,法性离言,故依言辞而说者,易知也。又云若取法相,则为著我人等者,此义云何?但…

《19 金刚般若经赞述(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