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P41

  ..續本文上一頁時間前後之後。是由根本定力所得或所生之義。言“遍一切種所知”等義,謂彼後得智,是由遍緣一切盡所有性而立也。故觀待有法則非如所有智,觀待法性則非盡所有智。若能善解此義,則於二谛論雲:“由離遍計性,所現唯緣生,一切種妙智,現見此一切。”又雲:“若能知所知,自體皆不見,爾時相不生,堅住故不起。”此說諸佛現見一切盡所有性,又說能知所知以二相理皆無所見。馀諸大論師亦多作是說。不須強解謂:“能知所知都無所見,是依佛本分而說。現見一切所知,是就衆生分上而說。無有佛地所攝之智。”即佛一智觀待二境,有二了達之相,無少相違也。

  若爾前雲:“由於諸法見真妄,”等所明二谛之相,與此建立應成相違。曰:無違。前說二谛相,是依總義而立。此說佛智見境之相,與十地以下皆悉不共,是依別義而立也。諸佛見境之相,總略言之,若是見真理智正量所得,要待彼境方成理智正量者,是勝義谛相。世俗谛相由此可知。若是如所有智所得,要待彼境方成如所有智,及是盡所有智所得要待彼境方成盡所有智。如是觀待各別境界,立爲見勝義世俗之相,亦當了知。複當憶念,前文觀察自證分,應不應理之自宗也。

  庚二 釋無能知者難分二,辛一 正義,辛二 明理。今初:

  又汝說雲:“若無知者,誰複爲他說真實義行相如是耶?”今當解釋。佛地親證真實義智,與境自性不生勝義,雖是一味而轉。然諸世間亦非不能了知真實。此中難義,是謂智與真實恒一味轉,則無具說法分別之說者,既無說者,則不說法。下文答雲:“雖無分別,說法亦應理故。”爲答此難,頌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虛空及馀物,彼力發音說法性,世間由彼亦了真。〗

  諸佛住何色身親證法界法身。佛此色身,是由無量福德資糧之所感得,具足不可思義種種妙色。是諸菩薩受用法樂之因,名受用身。由此色身發出法音演說諸法真實義。世間衆生是聞法之法器,即能無倒了知真實也。不但百福所感之報身能作是事,即此報身加持之化身,及由化身之力,從虛空中及馀草木壁崖等無心之物,亦能發出法音演說諸法真實,今諸衆生了知真實義也。

  辛二 明理

  諸無分別心心所法,於說法時現前即無發起作用,雲何能爲說法作用之因?當舉外喻以明此義。頌曰:

  〖如具強力諸陶師,經久極力轉機輪,現前雖無功用力,旋轉仍爲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

  譬如世間具有強力之陶師,由經久時極力旋轉其機輪。次彼陶師雖現前不起轉動機輪之功力,亦見彼輪旋轉不停成爲瓶等之因,如是說?住法性身成正覺時,如摩尼珠及如意樹,現前雖無分別功用,然由衆生善根成熟應從佛所聽聞是法,及由諸佛昔爲菩薩時發廣大願牽引之力。故佛事業恒轉不息極不可思議也。發願之相,謂如諸佛隨順機宜利益衆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動,調伏衆生而不失時。願我亦當能如是也。拿錯譯本中於此處引有經證。

  丁二 建立身與功德分二,戊一 建立身,戊二 建立十力功德。初又分叁,巳一法身,巳二 受用身,巳叁 等流身。今初:

  今當說法身頌曰:

  〖盡焚所知如幹薪,諸佛法身最寂滅,爾時不生亦不滅,由心滅故唯身證。〗

  佛智本性身由智慧火,盡焚一切如同幹薪之二相所知境。即如所知自性不生行相而轉。故智慧自性不生行相之寂滅真實義即是諸佛之法身。能斷金剛經依此義雲:“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此說諸佛於一切時安住法性,即是導師之勝義法身,又此法性,亦非二相之理所能識也。

  爾時此真實義法身,不生不滅。經依如是義雲:“曼殊室利,當知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如是佛地妙智所緣真實義中,分別心心所畢竟息滅不轉。無分別智與真實義,如水注水無可分別。故世俗安立,唯由報身證彼佛果也。拿錯譯本,引不退轉輪經。心滅之義,顯句論雲:“經雲:雲何勝義谛,謂尚非心所行,況諸文字。此謂無分別。”此說無心之行爲無分別。此處釋論解寂滅義謂離心心所已,雖是寂滅然亦能作利衆生事,舉如意樹及摩尼珠喻。其後又雲:“此身雖無分別,如如意樹及摩尼珠。”亦明顯說是離分別心心所法。故引此文證佛無智慧。實乃未達論義,妄興毀謗也。

  巳二 受用身

  〖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

  此親證法身之受用身,由離別心心所故,是寂滅身。此身雖無分別,然亦能作利衆生事。如如意樹及摩尼珠,雖無分別亦爲成辦衆生欲樂之因。又此報身,爲利一切衆生故,盡未來際常久住世。是故當知世界未空,虛空未盡,諸佛唯爲饒益有情安住世間。又此報身,唯諸久修二種資糧已得離諸戲論無垢慧鏡之地上菩薩,始能現見。馀有戲論諸異生類則不能見。歸依七十頌雲:“諸佛妙色身,相好極熾然,衆生隨自解,執爲種種身。無量福資糧,所生彼色身,十地諸佛子,始能快先睹,此身受法樂,則是諸佛行。”

  巳叁 等流身分叁,庚一 於一身及一毛孔示現自一切行,庚二於彼示現他一切行。庚叁 隨欲自在圓滿。今初:

  由佛法身,或由上述色身之力,離前受用身外。起馀化身。即是法報等流果身,此身唯以調伏衆生因緣而起,爲顯此身威力差別亦不可思議。頌曰:

  〖能仁於一等流身,同時現諸本生事,自身雖已久遷滅,明了無雜現一切。〗

  能仁於一法報等流色身,爲欲示現無始生死以來一切本生事故,自本生事雖久已遷滅。然能同時明了無雜,任運示現一切本事,如明鏡中觀衆色像。頌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諸佛身行威力等,聲聞僧量如何行,諸菩薩身若何等,演說何法自若何,如何聞法修何行,作何布施供佛等,於一身中能普現。如是持戒修忍進,禅定智慧昔諸生,彼等無馀一切行,於一毛孔亦能現。〗

  又佛世尊昔行布施波羅蜜多時,爲於何佛所,作何供事。於何等佛刹,如吠琉璃寶等爲地,縱橫相等。其土有情如何莊嚴。能仁於彼如何示現出胎等相。諸佛身相,勝行,勢力,複若何等。諸佛眷屬聲聞僧伽若幹數量,彼於正法如何修行成爲僧伽。又彼佛土諸菩薩衆相好嚴身,如何受用衣服,飲食,房舍等事。演說何法,爲說叁乘抑說一乘。自於彼土,爲生婆羅門等何等種姓,成就智慧,在家,出家,複若何等,聞正法已受何學處若滿非滿。修習何種菩薩大行。於諸佛所,及諸菩薩,聲聞等所,衣服,飲食,珍寶等物,作何布施,經幾許時,供何數量。如是一切於一身中能普示現。如現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本事。如是往昔修學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波羅蜜多時。昔諸本生事,一切無馀,於一身中亦能普現。又非但能於一身普現一切本生事迹。即於一毛孔中亦能普現一切諸行也。

  庚二 於彼示現他一切行。

  〖諸佛過去及未來,現在盡於虛空際,安住世間說正法,救濟苦惱衆生者,從初發心至菩提,一切諸行如已行,由知諸法同幻性,於一毛孔能頓現。〗

  諸佛世尊,若已過去,若尚未來,若現在世,盡虛空際,安住世間演說正法,救濟苦惱諸衆生者,從初發心,至證菩提,叁世諸佛一切諸行,如已所行,於一毛孔皆能頓現。通常幻師以咒藥力,尚能於自身中示現情器種種行相。何況諸佛菩薩,已知諸法本性與幻事性全無差別,複經多劫修習彼義。豈不能現彼諸幻事。是故智者,誰仍不了是義,或似了知而反生疑。當由此喻增上信解。

  如自諸行與諸佛行,於一毛孔皆能頓現。頌曰:

  〖如是叁世諸菩薩,獨覺聲聞一切行,及馀一切異生位,一毛孔中皆頓現。〗

  如是叁世菩薩,獨覺,聲聞,一切諸行。及馀異生位一切諸行,於一毛孔中亦皆能頓現。

  庚叁 隨欲自在圓滿

  已說叁身圓滿,次顯雖無分別而得隨欲自在圓滿。頌曰:

  〖此清淨行隨欲轉,盡空世界現一塵,一塵遍于無邊界,世界不細塵不粗。〗

  佛離一切垢清淨妙行隨欲而轉。能於一微塵境上,示現盡虛空際一切世界,及現一微塵遍於無邊一切世界。然彼一塵亦不加大,一切世界亦不減小。頌曰:

  〖佛無分別盡來際,一一刹那現衆行,盡贍部洲一切塵,猶不能及彼行數。〗

  佛無分別盡未來際,於一一刹那示現種種妙行。盡贍部洲所有一切微塵數量,猶不能及彼一刹那諸行數量。前頌依處增上說,此頌依時增上說。

  戊二 建立十力功德分四,巳一 略標十力,巳二 廣釋十力,巳叁一切功德說不能盡,巳四 知深廣功德之勝利。今初

  佛地是由十力所顯,故當略說少分差別。頌曰:

  〖處非處智力,如是業報智,知種種勝解,種種界智力,知根勝劣智,及知遍趣行,靜慮解脫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隨念智,如是死生智,諸漏盡智力,是謂十種力。〗

  能仁十力,謂處非處智力,如是知業異熟智力,了知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如是了知根勝劣智力,遍趣行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等智力,宿住隨念智力,如是死生智力,漏盡智力。是謂十力。

  巳二 廣釋十力分二,庚一 釋處非處智等五力,庚二 釋遍趣行智等五力。今初

  〖彼法定從此因生,知者說此爲彼處,違上非處無邊境,智無礙著說名力。〗

  若彼果法定從此因法生,知者諸佛,即說此因爲彼果之處。如從不善業生不可愛果,從聖有學道得涅槃等。若與上說相違,名爲非處。如從善業生不可愛果,已得見道猶隨業力受第八生,皆無是處。如是處非處境無量無邊,佛智無礙著轉,說名處非處智力。頌曰:

  〖愛與非愛違上相,盡業及彼種種果,智力無礙別別轉,遍叁世境是爲力。〗

  愛謂善業,非愛謂不善業,是爲不雜二業。與上相違謂諸雜業。能盡有漏業者謂無漏業,及彼諸業種種果報。智無礙著別別而轉,遍於叁世所攝一切業果等境。是爲業異熟智力。頌曰:

  〖貪等生力之所發,有劣中勝種種欲,馀法所覆諸勝解,智遍叁世名爲力。〗

  …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