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P40

  ..续本文上一页持故。四得业自在,应时能现,业果加持故。五得生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故。六得愿自在,於随所欲佛刹时分,示现成佛故。七得胜解自在,已能示现一切世界佛充满故。八得神通自在,诸佛刹中皆能示现神通游戏故。九得智自在,已能示现,佛力,无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觉故。十得法自在,已能示现无边无中,法门明故。如十地经广说。

  释第九胜义菩提心

  庚三 第九地

  〖第九圆净一切力,亦得净德无碍解。〗

  第九地菩萨,一切力波罗蜜多皆得圆满清净。力波罗蜜多中说有十力。如经云:“得善住意乐力,远离一切烦恼现行故。得善住增上意乐力,不离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有情事故。得善住大慈力,能救一切诸世间故。得善住总持力,无忘失法故。得善住辩才力,於一切佛法选择分别得善巧故。得善住神通力,於无边际诸世界中,行善差别处得善巧故。得善住大愿力,不舍一切菩萨所作故。得善住到彼岸力,普集一切诸法故。得善住如来加持力,一切种一切智智现在前故”。(原论转引庄严能仁密意论中经文,条文有误,今依经改正。)如已圆满力波罗蜜多,如是亦得四无碍解清净功德。所谓法,义,词,辩四无碍解。释论云:“以法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自相。以义无碍解,了知一切诸法差别。以词无碍解,善能无杂演说诸法。以辩无碍解,能知诸法次第相续无间断性。”馀处则说:法谓了知诸法异名。义相了知所诠诸义。词谓了知训诂。辩谓辩说无尽。

  释第十胜义菩提心

  庚四 第十地

  〖十地从於十方佛,得妙灌顶智增上,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

  十地菩萨,从十方诸佛,得大光明胜妙灌顶。谓此菩萨证得百万阿僧祗三摩地已,最后名为一切智智最胜灌顶大三摩地而现在前。此三摩地才现前时,有大宝王莲花出现。其花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满百万三千大干世界极微尘数莲花而为眷属。菩萨身相,与其莲花,正等相称。此三摩地现在前故。示坐宝王莲花座上。适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诸佛众会,皆从眉间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萨而为灌顶。广如十地经说。又此菩萨,十波罗蜜多中,智波罗蜜多,最为增上。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之差别,如菩萨地云:“於一切法如实安立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今于此中,能取胜义无分别转清净妙慧,当知名慧波罗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别转清净妙智,当知名智波罗蜜多。如是名为二种差别”。

  如云降雨,生长世间一切稼穑。如是十地菩萨,亦为生长所化众生善根稼穑,任运澍濡法雨。是故此地名法云地。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三终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戊三 明十地功德分二,巳一 明初地功德,巳二 明二地至七地功德,巳三明三净地功德。今初

  〖菩萨时能见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时住寿经百劫,亦能正入前后际,智能入起百三昧,能动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能正思择百法门,佛子自身现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

  菩萨发胜义菩提心得初地时。一刹那顷,能见百佛,得彼百佛加持皆能了知。又住初地时,能住寿百劫,亦能正入前际后际各至百劫。此义谓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百劫之事。又此大智菩萨,能入起百三摩地。又能动百世界,及能照百世界。又此菩萨能以神通教化成熟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世界。又能正思择百种法门。又此佛子,自身复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而为眷属。

  巳二 明二地至七地功德

  〖如极喜地诸功德,如是住于无垢地,当得功德各千种。馀五菩萨得百千,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后得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诸功德。〗

  如极喜地菩萨所得十二类功德,各有一百。转入第二无垢地时,彼十二类功德,当得一千。其馀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菩萨,如其次第,则得百千,百俱胝,千俱胝,百千俱胝,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即百千俱胝那由他十二类功德也。

  巳三 明三净地功德

  八地以上所得功德,计算俱穷,当以微尘而数。颂曰:

  〖住不动地无分别,证得量等百千转,三千大千佛世界,极微尘数诸功德。〗

  住第八不动地菩萨,於人及法,都无实执分别。证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十二类功德。颂曰:

  〖菩萨住於善慧地,证得前说诸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大千世界微尘数。〗

  菩萨住于第九善慧地,证得如前所说十二类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颂曰:

  〖且说於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诸功德,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微尘数。〗

  於此第十地中所得如前所说之十二类功德,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即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极微尘数也。言且说者,谓十地菩萨之功德,犹不止如此所说者。故下文更述诸馀功德。颂曰:

  〖一一毛孔皆能现,无量诸佛与菩萨,如是刹那刹那顷,亦现天人阿修罗。〗

  又此菩萨,能无分别示现化身,于自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能各别。示现无量诸佛菩萨,各有无量菩萨而为眷属。如是一一刹那顷,亦能於一一毛孔示现其馀天人阿修罗等,不相杂乱。亦字摄未说者。谓应以帝释,梵王,护世,人王,声闻,独觉,如来等身教化之有情,即能任运示现帝释等身而为说法。广如十地经说应当了知。

  丙一 果地分五,丁一 初成正觉之相,丁二 建立身与功德,丁三明变化身,丁四 成立一乘,丁五 成佛与住世。初又分二,戊一 正义,戊二 释难,今初

  〖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位,众德究竟无与等。〗

  譬如月光於净虚空中能照耀一切众生,如是已得第十菩提心之菩萨,净治能障佛法之冥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於能生十力佛地之前第十地时,为得佛地故,复更精勤修行。尔时世尊唯於色界顶摩醯首罗天宫,证得最极寂静无上智位。此位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念住等一切功德,至此为极最胜妙故。此智复无与等,以无同此者故,更无过上者故。言唯於色界顶者,显先未成佛,最初成佛者,必是色究竟天身。若先已成佛,后示现成佛者,则欲界身亦可。此是波罗蜜多大乘规。诸佛世尊於色界顶初成佛时,唯於一刹那顷得一切种智。颂曰:

  〖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

  如瓶盘等器虽有无量差别,然遍於一切器皿之虚空,同是遣除障碍之所显故,无馀差别。如是色受等法从因缘生,虽有无量差别不同。然彼等上自性不生之真实义,则无少许差异。是故当知此真实义唯是一味。此一味真实义,唯以一刹那智而正了知。故妙智世尊一刹那顷证得,通达一切所知之妙智也。

  戊二 释难分二,巳一 叙难,巳二 解释。今初:

  〖若静是实慧不转,不转而知亦非理,不知宁知成相违,无知者谁为他说。〗

  汝既安立自性不生为色等之真实义,又安立智慧能知於彼。若时安立自性不生之寂静是真实义者,则於彼境应许智慧不转。若於自性不生之真实义,智慧能转,则彼智慧为见彼境是何行相。由全不见境之行相,故於真实义智慧不转。若时智慧於境不转,则说智慧知所知境亦不应理。何能遍知此真实义。由不遍知云知真义,不应道理。故不遍知境者宁是能知。成相违故。若能知真实义之心都无有生,则亦无有能知真实义之人,谁复为他所化,说我了知真实义行相如是耶。

  巳二 解释分二,庚一 释不证真实义难,庚二 释无能知者难。今初:

  〖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说为知。〗

  於此世间,若识随彼境相而缘,即说此识了知彼境。如心生时具青境相,即说此心了知青境。如是若能缘智生,具真实义之行相,依名言谛亦可说为了知真实义。内识随缘真实义行相之理。谓如自性不生是境之真实义,其能缘慧,亦具离自性生之行相。如水注水中。由缘彼境之行相,立为证真实义。故无所难之过失。释论云:“故由假名立为通达真实义,实无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假名之义,如颂云:“依名言谛说为知。”谓非由自性说为了知,是由假名立为了知。非说了知真实义,唯是假说也。言“实无少法”等,义谓:若唯现离戏论相不立为知,要现如青黄等相乃立为知,则定非有。如所缘境真实义是不生,其能缘慧亦具自性不生之行相也。如敌者说:慧不能现真实义之行相。若慧不现境相,则不於境转。若不於境转则不知彼境。若不知境。则说心能知彼,成相违失。其慧不现境相则不转等,自宗亦许。不须解答,故唯破其慧不能现胜义谛相。说彼行相慧能现起。由现彼相,立为通达彼境。并举喻为证。有说此宗,无有通达胜义谛之无分别智者,当知是谤最胜圣智。此云:“刹那达所知。”说证得一刹那顷能达一切所得之智。又说如所有智不现能知所知各别二相而知。故於诸佛了达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之理,应善了解。兹当略说。未成正觉,一刹那慧,不能双达各别有法与彼法性。彼二必须各别了达。若已断尽实执习气成正等觉,恒常安住亲证胜义谛之根本定中,永不起定。根本后得不复别起。如二谛论释云:“以一刹那智,周遍所知轮。”离根本智,更无异体知尽所有性之后得智。是故当许唯以一智能知二谛一切所知。若时观待法性成如所有智,则此智前一切二相皆悉寂灭。是故此智如水注水一味而转。若时观待有法成尽所有智,则有心境二相显现。由已拔除错乱二相之习气,故是於所见境不错乱之二相,非错乱二相。此不错乱之理,馀处已广说。又佛地中具有根本后得二智,如宝性论云:“慧智及解脱,光明照耀净,无异故如日,光明照耀等。”疏云:“佛身出世无分别慧,能破除所知胜真实义之黑暗故,如同光明。其后得见一切所知之智,遍一切种所知事转故,如同照耀。”出世无分别慧即根本智。彼是观待真实义而立,即破除等义。言后得之后,非从根本定起,…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