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故。四得業自在,應時能現,業果加持故。五得生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六得願自在,於隨所欲佛刹時分,示現成佛故。七得勝解自在,已能示現一切世界佛充滿故。八得神通自在,諸佛刹中皆能示現神通遊戲故。九得智自在,已能示現,佛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覺故。十得法自在,已能示現無邊無中,法門明故。如十地經廣說。
釋第九勝義菩提心
庚叁 第九地
〖第九圓淨一切力,亦得淨德無礙解。〗
第九地菩薩,一切力波羅蜜多皆得圓滿清淨。力波羅蜜多中說有十力。如經雲:“得善住意樂力,遠離一切煩惱現行故。得善住增上意樂力,不離於道故,得善住大悲力,不舍利益有情事故。得善住大慈力,能救一切諸世間故。得善住總持力,無忘失法故。得善住辯才力,於一切佛法選擇分別得善巧故。得善住神通力,於無邊際諸世界中,行善差別處得善巧故。得善住大願力,不舍一切菩薩所作故。得善住到彼岸力,普集一切諸法故。得善住如來加持力,一切種一切智智現在前故”。(原論轉引莊嚴能仁密意論中經文,條文有誤,今依經改正。)如已圓滿力波羅蜜多,如是亦得四無礙解清淨功德。所謂法,義,詞,辯四無礙解。釋論雲:“以法無礙解,了知一切諸法自相。以義無礙解,了知一切諸法差別。以詞無礙解,善能無雜演說諸法。以辯無礙解,能知諸法次第相續無間斷性。”馀處則說:法謂了知諸法異名。義相了知所诠諸義。詞謂了知訓诂。辯謂辯說無盡。
釋第十勝義菩提心
庚四 第十地
〖十地從於十方佛,得妙灌頂智增上,佛子任運澍法雨,生長衆善如大雲。〗
十地菩薩,從十方諸佛,得大光明勝妙灌頂。謂此菩薩證得百萬阿僧祗叁摩地已,最後名爲一切智智最勝灌頂大叁摩地而現在前。此叁摩地才現前時,有大寶王蓮花出現。其花量等百萬叁千大千世界。以滿百萬叁千大幹世界極微塵數蓮花而爲眷屬。菩薩身相,與其蓮花,正等相稱。此叁摩地現在前故。示坐寶王蓮花座上。適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諸佛衆會,皆從眉間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薩而爲灌頂。廣如十地經說。又此菩薩,十波羅蜜多中,智波羅蜜多,最爲增上。智波羅蜜多與慧波羅蜜多之差別,如菩薩地雲:“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今于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如是名爲二種差別”。
如雲降雨,生長世間一切稼穑。如是十地菩薩,亦爲生長所化衆生善根稼穑,任運澍濡法雨。是故此地名法雲地。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叁終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四
戊叁 明十地功德分二,巳一 明初地功德,巳二 明二地至七地功德,巳叁明叁淨地功德。今初
〖菩薩時能見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時住壽經百劫,亦能正入前後際,智能入起百叁昧,能動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複能往遊百佛土,能正思擇百法門,佛子自身現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薩,莊嚴圍繞爲眷屬。〗
菩薩發勝義菩提心得初地時。一刹那頃,能見百佛,得彼百佛加持皆能了知。又住初地時,能住壽百劫,亦能正入前際後際各至百劫。此義謂智見能入前際後際百劫之事。又此大智菩薩,能入起百叁摩地。又能動百世界,及能照百世界。又此菩薩能以神通教化成熟百有情,複能往遊百佛世界。又能正思擇百種法門。又此佛子,自身複能示現百身。于一一身有百菩薩莊嚴圍繞而爲眷屬。
巳二 明二地至七地功德
〖如極喜地諸功德,如是住于無垢地,當得功德各千種。馀五菩薩得百千,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後得俱胝那由他,百轉千轉諸功德。〗
如極喜地菩薩所得十二類功德,各有一百。轉入第二無垢地時,彼十二類功德,當得一千。其馀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菩薩,如其次第,則得百千,百俱胝,千俱胝,百千俱胝,俱胝那由他百轉千轉,即百千俱胝那由他十二類功德也。
巳叁 明叁淨地功德
八地以上所得功德,計算俱窮,當以微塵而數。頌曰:
〖住不動地無分別,證得量等百千轉,叁千大千佛世界,極微塵數諸功德。〗
住第八不動地菩薩,於人及法,都無實執分別。證得百千叁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十二類功德。頌曰:
〖菩薩住於善慧地,證得前說諸功德,量等百萬阿僧祗,大千世界微塵數。〗
菩薩住于第九善慧地,證得如前所說十二類功德,量等百萬阿僧祗叁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頌曰:
〖且說於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諸功德,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微塵數。〗
於此第十地中所得如前所說之十二類功德,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即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刹極微塵數也。言且說者,謂十地菩薩之功德,猶不止如此所說者。故下文更述諸馀功德。頌曰:
〖一一毛孔皆能現,無量諸佛與菩薩,如是刹那刹那頃,亦現天人阿修羅。〗
又此菩薩,能無分別示現化身,于自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能各別。示現無量諸佛菩薩,各有無量菩薩而爲眷屬。如是一一刹那頃,亦能於一一毛孔示現其馀天人阿修羅等,不相雜亂。亦字攝未說者。謂應以帝釋,梵王,護世,人王,聲聞,獨覺,如來等身教化之有情,即能任運示現帝釋等身而爲說法。廣如十地經說應當了知。
丙一 果地分五,丁一 初成正覺之相,丁二 建立身與功德,丁叁明變化身,丁四 成立一乘,丁五 成佛與住世。初又分二,戊一 正義,戊二 釋難,今初
〖如淨虛空月光照,生十力地複勤行,于色界頂證靜位,衆德究竟無與等。〗
譬如月光於淨虛空中能照耀一切衆生,如是已得第十菩提心之菩薩,淨治能障佛法之冥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於能生十力佛地之前第十地時,爲得佛地故,複更精勤修行。爾時世尊唯於色界頂摩醯首羅天宮,證得最極寂靜無上智位。此位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念住等一切功德,至此爲極最勝妙故。此智複無與等,以無同此者故,更無過上者故。言唯於色界頂者,顯先未成佛,最初成佛者,必是色究竟天身。若先已成佛,後示現成佛者,則欲界身亦可。此是波羅蜜多大乘規。諸佛世尊於色界頂初成佛時,唯於一刹那頃得一切種智。頌曰:
〖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
如瓶盤等器雖有無量差別,然遍於一切器皿之虛空,同是遣除障礙之所顯故,無馀差別。如是色受等法從因緣生,雖有無量差別不同。然彼等上自性不生之真實義,則無少許差異。是故當知此真實義唯是一味。此一味真實義,唯以一刹那智而正了知。故妙智世尊一刹那頃證得,通達一切所知之妙智也。
戊二 釋難分二,巳一 敘難,巳二 解釋。今初:
〖若靜是實慧不轉,不轉而知亦非理,不知甯知成相違,無知者誰爲他說。〗
汝既安立自性不生爲色等之真實義,又安立智慧能知於彼。若時安立自性不生之寂靜是真實義者,則於彼境應許智慧不轉。若於自性不生之真實義,智慧能轉,則彼智慧爲見彼境是何行相。由全不見境之行相,故於真實義智慧不轉。若時智慧於境不轉,則說智慧知所知境亦不應理。何能遍知此真實義。由不遍知雲知真義,不應道理。故不遍知境者甯是能知。成相違故。若能知真實義之心都無有生,則亦無有能知真實義之人,誰複爲他所化,說我了知真實義行相如是耶。
巳二 解釋分二,庚一 釋不證真實義難,庚二 釋無能知者難。今初:
〖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說爲知。〗
於此世間,若識隨彼境相而緣,即說此識了知彼境。如心生時具青境相,即說此心了知青境。如是若能緣智生,具真實義之行相,依名言谛亦可說爲了知真實義。內識隨緣真實義行相之理。謂如自性不生是境之真實義,其能緣慧,亦具離自性生之行相。如水注水中。由緣彼境之行相,立爲證真實義。故無所難之過失。釋論雲:“故由假名立爲通達真實義,實無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假名之義,如頌雲:“依名言谛說爲知。”謂非由自性說爲了知,是由假名立爲了知。非說了知真實義,唯是假說也。言“實無少法”等,義謂:若唯現離戲論相不立爲知,要現如青黃等相乃立爲知,則定非有。如所緣境真實義是不生,其能緣慧亦具自性不生之行相也。如敵者說:慧不能現真實義之行相。若慧不現境相,則不於境轉。若不於境轉則不知彼境。若不知境。則說心能知彼,成相違失。其慧不現境相則不轉等,自宗亦許。不須解答,故唯破其慧不能現勝義谛相。說彼行相慧能現起。由現彼相,立爲通達彼境。並舉喻爲證。有說此宗,無有通達勝義谛之無分別智者,當知是謗最勝聖智。此雲:“刹那達所知。”說證得一刹那頃能達一切所得之智。又說如所有智不現能知所知各別二相而知。故於諸佛了達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之理,應善了解。茲當略說。未成正覺,一刹那慧,不能雙達各別有法與彼法性。彼二必須各別了達。若已斷盡實執習氣成正等覺,恒常安住親證勝義谛之根本定中,永不起定。根本後得不複別起。如二谛論釋雲:“以一刹那智,周遍所知輪。”離根本智,更無異體知盡所有性之後得智。是故當許唯以一智能知二谛一切所知。若時觀待法性成如所有智,則此智前一切二相皆悉寂滅。是故此智如水注水一味而轉。若時觀待有法成盡所有智,則有心境二相顯現。由已拔除錯亂二相之習氣,故是於所見境不錯亂之二相,非錯亂二相。此不錯亂之理,馀處已廣說。又佛地中具有根本後得二智,如寶性論雲:“慧智及解脫,光明照耀淨,無異故如日,光明照耀等。”疏雲:“佛身出世無分別慧,能破除所知勝真實義之黑暗故,如同光明。其後得見一切所知之智,遍一切種所知事轉故,如同照耀。”出世無分別慧即根本智。彼是觀待真實義而立,即破除等義。言後得之後,非從根本定起,…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