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P42

  ..續本文上一頁貪字亦表嗔等煩惱。等字等取信等諸法。生即種子。由彼種子之力,所發欲解,此有下劣,中等,殊勝極不相同之種種欲解。又彼欲解種子雖被馀法諸行之所覆蔽。然佛妙智遍叁世轉了達一切欲解。名爲種種勝解智力。頌曰:

  〖諸佛善巧界差別,眼等本性說名界,正等覺智無邊際,遍諸界別說名力。〗

  諸佛善巧一切界之差別,謂眼根等,等攝耳至意爲六根,色至法六塵,眼識至意識六識。說彼之內空等本性名界。正等覺智。遍於一切界差別轉,說名四種界智力。頌曰:

  〖遍計等利說名勝,處中鈍下名爲劣,眼等互生偕了達,種智無礙說爲力。〗

  虛妄增益之偏計,於生貪等有自在力,故名爲根。等攝信等諸根。其最利者說名勝根,其處中根與鈍下根,說名劣根。眼等二十二根,及諸根互能生果。一切種智於彼一一根性皆甚了達。無礙著轉。說爲根勝劣智力。

  庚二 釋遍處行智等五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獨覺聲聞二菩提,天人鬼畜地獄等,智無障礙說爲力。 〗

  頗有行道能趣佛果。有行能趣獨覺菩提。有行能趣聲聞菩提。有行能趣天,人,餓鬼,畜生,地獄諸趣。等字顯示,正定邪定等種種諸行。於彼一切智無障礙,說爲遍趣行智力。頌曰:

  〖無邊世界行者別,靜慮解脫奢摩他,及九等至諸差別,智無障礙說爲力。〗

  無邊世界中,行者各差別。如四靜慮,八解脫,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與雜染清淨無邊差別。佛智於彼一切均無滯礙,說名雜染清淨智力。頌曰:

  〖過去從癡住叁有,自他一一有情生,盡情無邊並因處,彼彼智慧說爲力。 〗

  始從愚癡展轉傳來,於過去世住叁有中。隨念自他一一有情一切生事盡有情數無有邊際。並念其因,並念相貌,謂念自他如是色類。並念處所,謂念從彼處沒來生此處。於彼一切隨念境上。所有彼彼無障礙智,說爲宿住隨念智力。頌曰:

  〖盡虛空際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時,于彼多境智遍轉,清淨無礙說名力。〗

  盡虛空邊際諸世界中,諸有情類,一一有情死時,生時。由種種業感種種果。佛清淨智於彼衆多境界,無障礙轉。說名死生智力。頌曰:

  〖諸佛一切種智力,速斷煩惱及習氣,弟子等慧滅煩惱,於彼無礙智名力。〗

  諸佛由得一切種智之力。永斷貪等一切煩惱及諸習氣。聲聞弟子與獨覺輩,以無漏慧滅諸煩惱。佛智於彼無障無礙。是名漏盡智力。言速者,顯示佛智一刹那項,最細習氣盡皆斷除。

  此中所言煩惱習氣,釋論雲:“若法於心染著,薰習,隨逐而轉,是名習氣。煩惱邊際,薰習根本,習氣,是諸異名”聲聞獨覺雖斷煩惱,然不能斷除習氣。釋論雲“無明習氣,能障了達所知。”此說習氣是所知障。此宗許法我執是煩惱障。故所知障,當是二取錯亂習氣。龍猛師徒於馀論中皆未明說何爲所知障。故當依止此論所說也。釋論又雲:“無明與貪等習氣,唯一切種智於成佛時,始得永斷。非馀能斷。”故馀處說二乘阿羅漢與八地菩薩,斷盡一切煩惱種子。當知彼煩惱種子與此處所說煩惱習氣,亦非一事。又此習氣系最微細之品。十地最後心無間道現起,同時息滅。而成最初解脫道時,即是佛智第一刹那。故說以一切種智力斷除習氣也。如是說此諸力知一切所知者,是現前知。以佛之現量,不現而知不應道理,故是現起而知。又不現行相而知,非此宗義。六十正理論釋中已明了宣說。故亦非是由現見現在之力。而兼知去來也。例如今日於現在時,觀待此時之去來非有。雖於此時不量去來。然了知今日智,即能了知去來一切亦不相違。譬如種子,雖不生種子時之芽,然種子生芽全不相違也。

  巳叁 一切功德說不能盡,

  諸佛所有一切功德,假使諸佛加持壽量,經無數劫不作馀事,專一汲汲演說功德,猶不能盡。況諸菩薩,尤況二乘,豈能了知宣說,諸佛所有一切功德。當以譬喻顯示此義,頌曰:

  〖妙翅飛還非空盡,由自力盡而回轉,佛德無邊若虛空,弟子菩薩莫能宣。如我於佛衆功德,豈能了知而贊言,然由龍猛已宣說,故我無疑述少分。 〗

  如妙翅鳥王翅翎豐廣仗承風力,善能致遠。彼向虛空極力飛去。後飛還時,非緣虛空巳盡而還。是由彼久飛自力用盡而回轉,如是諸佛功德無量無邊廣如虛空,聲聞弟子,及諸獨覺,並入大地諸菩薩衆,不能盡說而自退止。此亦非由佛德已盡故止,是因自己慧力已盡而止也。由佛功德說不能盡,如我作釋者,於佛功德,豈能了知而贊說耶?我以自力雖全不知諸佛功德。然我無疑竟能略說少分功德者,是因龍猛菩薩已說此等功德,我是依彼而說。

  巳四 知深廣功德之勝利。

  〖甚深謂空性,馀德即廣大,了知深廣理,當得此功德。〗

  總此論中顯示諸佛甚深廣大二種德。甚深者,謂空性法身,及因位行位之空性。其馀十一地之功德及所說十力等,即廣大功德。若善了知如斯甚深廣大功德之理,依義修習,當能證得此二種功德。

  丁叁 明變化身,

  諸佛化身,是諸聲聞獨覺菩薩共同境界,共同方便。隨其所應,亦是諸異生境界。是能成辦善趣等因。頌曰:

  〖佛得不動身,化重來叁有,示天降出胎,菩提轉靜輪,世有種種行,爲多愛索縛,佛以大悲心,鹹導至涅槃。〗

  (原文四句六十字)

  諸佛已得安住真實永無動搖之法身,現諸化身重來叁有,示現從兜率天降,及出胎等,父母妻子系屬之相。又現證大菩提,適應諸根,轉妙*輪令往寂靜涅槃大城。世界有情,有種種界行,複爲衆多愛索所縛。佛以大悲心,不顧名利等,盡行引導安立於大般涅槃。

  丁四 成立一乘

  已說叁身建立,次明於一乘中,佛說叁乘是密意教。頌曰:

  〖離知真實義,馀無除衆垢,諸法真實義,無變異差別。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故佛爲衆說,無等無別乘。〗(原文四句)

  離了知諸法真實義,更無馀法能除一切二障垢染。諸法真實義亦無不同之變異差別。故此證真實義之智慧,緣境行相亦無別異。故佛能仁,爲諸衆生,宣說無馀能等全無差別之一乘。經雲:“迦葉,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無二無叁。”龍猛菩薩亦雲:

  “由法界無別,故乘無差別,佛說叁乘者,爲導諸有情。”此說:若不通達真實義,則不能盡斷一切煩惱。諸法真實義複無最大差殊。故有處說,往涅槃城,有達不達真實義之因乘差別。及說斷盡煩惱證涅槃已,不複更學馀乘之果乘,有多乘者。當知是爲引導衆生而說。若能善解此義,則經說二乘不證法無我之密意,亦能了解。

  若得涅槃後,不複更學馀乘。此大涅槃唯有一乘。雲何經說二乘亦能般涅槃耶?曰:此是密意語言。頌曰:

  〖衆生有五濁,能生諸過失,故世界不入,甚深佛行境,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昔曾發誓願,度盡諸有情。〗(原文四句)

  由諸衆生,有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壽命濁等五濁,能爲發生諸大煩惱過失之因,使其身心都無堪能。由此能壞勝上勝解,障求佛智。是故世界衆生,於佛甚深難測行境,不能趣入。然由諸佛善逝,具足調伏衆生之巧便妙智,及不忘失利益衆生之大悲方便。複由往昔行菩薩道時,曾發誓願,願我度盡一切有情。決定當以他種方便,成滿斯願也。

  由諸衆生有多障緣障入大乘。複應令諸衆生,安立涅槃。頌曰:

  〖以是如智者,導衆赴寶洲,爲除衆疲乏,化作可愛城。佛令諸弟子,意趣寂滅樂,心修遠離己,次乃說一乘。〗(原文四句)

  法華經說,如大商主具足智慧,引導衆人赴大海寶洲之時,爲除衆人行久之疲乏故,於未到寶洲之中間,化作可愛城邑,令衆休息。如是諸佛世尊,於未到大乘之此岸,示以能得大乘之方便,令聲聞弟子及獨覺人,心意暫趣寂滅樂故,宣說二乘。待彼修心,已能遠離生死煩惱,次乃宣說唯一大乘。彼等亦當如佛世尊,圓滿資糧而得佛果。成立一乘,集經論雲:“唯有一乘,無量經中皆宣說故。”如彼應知。

  丁五 成佛與住世分二,戊一 釋成佛時,戊二 釋住世時。今初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塵數,佛證菩提劫亦爾,然此秘密未嘗說。 〗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唯是佛所行境,如其中所有一切微塵之數量。佛證最殊勝大菩提之劫數亦有爾許。雖然,昔未集善根者,極難信解,故佛於此秘密,未嘗宣說。若能增上信解,即得無量福德資糧,故此言之。疏雲:“此因一切諸佛同一法身,故作是說。若不爾者,則無馀佛出世矣。”此說非理,釋論說是依示現化身說故。疏又雲:“言現化身因,意說法身。”此亦非理。若許證法身之量,有爾許時,亦犯無馀佛出世之過失。若一切佛同一法身,則前佛成佛時,其未成佛者,於成佛時所當得之法身,應已先得。極相違故。以是當知,此是說證菩提之數量。然非說成佛後之時量,是說成佛以後,化身重現成菩提之數量。拿錯譯爲:“佛境諸刹遍十方,如彼所有微塵數,佛亦當成大菩提”較爲妥善。若不作是解,而照疏中所說,正是本論所指不可說此秘密之機也。

  戊二 釋住世時。

  〖直至虛空未變壞,世間未證最寂滅,慧母所生悲乳育,佛豈入於寂滅處。 〗

  諸佛未來之壽量。直至虛空無爲未曾變壞,一切世間衆生未證最寂滅之佛果,而無盡期。蓋諸佛系從般若波羅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之所養育,豈能入於一向寂滅處耶!

  諸佛爲利濟無邊無際一切有情其大悲心,行相雲何?頌曰:

  〖世間由癡啖毒食,如佛哀愍彼衆生,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勝依不入滅。 〗

  諸世間人,由愚癡過失增上力故。貪著五欲如啖毒食。以是能生大苦之因,名雜毒食。如佛哀愍彼食毒衆生之量。設使慈母,見自愛子誤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佛也。如是諸佛爲最勝依怙。終不入于一向寂滅。頌曰:

  〖由諸不智人,執有事無事,當受生死位,愛離怨會苦,並得罪惡趣,故世成悲境,大悲遮心滅,故佛不涅槃〗(原文四句)

  〖由諸世人不知真實義,凡執有實事,深信業果,…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