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贪字亦表嗔等烦恼。等字等取信等诸法。生即种子。由彼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此有下劣,中等,殊胜极不相同之种种欲解。又彼欲解种子虽被馀法诸行之所覆蔽。然佛妙智遍三世转了达一切欲解。名为种种胜解智力。颂曰: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诸佛善巧一切界之差别,谓眼根等,等摄耳至意为六根,色至法六尘,眼识至意识六识。说彼之内空等本性名界。正等觉智。遍於一切界差别转,说名四种界智力。颂曰: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名为劣,眼等互生偕了达,种智无碍说为力。〗
虚妄增益之偏计,於生贪等有自在力,故名为根。等摄信等诸根。其最利者说名胜根,其处中根与钝下根,说名劣根。眼等二十二根,及诸根互能生果。一切种智於彼一一根性皆甚了达。无碍著转。说为根胜劣智力。
庚二 释遍处行智等五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
颇有行道能趣佛果。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行能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诸趣。等字显示,正定邪定等种种诸行。於彼一切智无障碍,说为遍趣行智力。颂曰: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为力。〗
无边世界中,行者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与杂染清净无边差别。佛智於彼一切均无滞碍,说名杂染清净智力。颂曰: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为力。 〗
始从愚痴展转传来,於过去世住三有中。随念自他一一有情一切生事尽有情数无有边际。并念其因,并念相貌,谓念自他如是色类。并念处所,谓念从彼处没来生此处。於彼一切随念境上。所有彼彼无障碍智,说为宿住随念智力。颂曰: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尽虚空边际诸世界中,诸有情类,一一有情死时,生时。由种种业感种种果。佛清净智於彼众多境界,无障碍转。说名死生智力。颂曰: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弟子等慧灭烦恼,於彼无碍智名力。〗
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永断贪等一切烦恼及诸习气。声闻弟子与独觉辈,以无漏慧灭诸烦恼。佛智於彼无障无碍。是名漏尽智力。言速者,显示佛智一刹那项,最细习气尽皆断除。
此中所言烦恼习气,释论云:“若法於心染着,薰习,随逐而转,是名习气。烦恼边际,薰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声闻独觉虽断烦恼,然不能断除习气。释论云“无明习气,能障了达所知。”此说习气是所知障。此宗许法我执是烦恼障。故所知障,当是二取错乱习气。龙猛师徒於馀论中皆未明说何为所知障。故当依止此论所说也。释论又云:“无明与贪等习气,唯一切种智於成佛时,始得永断。非馀能断。”故馀处说二乘阿罗汉与八地菩萨,断尽一切烦恼种子。当知彼烦恼种子与此处所说烦恼习气,亦非一事。又此习气系最微细之品。十地最后心无间道现起,同时息灭。而成最初解脱道时,即是佛智第一刹那。故说以一切种智力断除习气也。如是说此诸力知一切所知者,是现前知。以佛之现量,不现而知不应道理,故是现起而知。又不现行相而知,非此宗义。六十正理论释中已明了宣说。故亦非是由现见现在之力。而兼知去来也。例如今日於现在时,观待此时之去来非有。虽於此时不量去来。然了知今日智,即能了知去来一切亦不相违。譬如种子,虽不生种子时之芽,然种子生芽全不相违也。
巳三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诸佛所有一切功德,假使诸佛加持寿量,经无数劫不作馀事,专一汲汲演说功德,犹不能尽。况诸菩萨,尤况二乘,岂能了知宣说,诸佛所有一切功德。当以譬喻显示此义,颂曰: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如我於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
如妙翅鸟王翅翎丰广仗承风力,善能致远。彼向虚空极力飞去。后飞还时,非缘虚空巳尽而还。是由彼久飞自力用尽而回转,如是诸佛功德无量无边广如虚空,声闻弟子,及诸独觉,并入大地诸菩萨众,不能尽说而自退止。此亦非由佛德已尽故止,是因自己慧力已尽而止也。由佛功德说不能尽,如我作释者,於佛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说耶?我以自力虽全不知诸佛功德。然我无疑竟能略说少分功德者,是因龙猛菩萨已说此等功德,我是依彼而说。
巳四 知深广功德之胜利。
〖甚深谓空性,馀德即广大,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
总此论中显示诸佛甚深广大二种德。甚深者,谓空性法身,及因位行位之空性。其馀十一地之功德及所说十力等,即广大功德。若善了知如斯甚深广大功德之理,依义修习,当能证得此二种功德。
丁三 明变化身,
诸佛化身,是诸声闻独觉菩萨共同境界,共同方便。随其所应,亦是诸异生境界。是能成办善趣等因。颂曰: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原文四句六十字)
诸佛已得安住真实永无动摇之法身,现诸化身重来三有,示现从兜率天降,及出胎等,父母妻子系属之相。又现证大菩提,适应诸根,转妙*轮令往寂静涅槃大城。世界有情,有种种界行,复为众多爱索所缚。佛以大悲心,不顾名利等,尽行引导安立於大般涅槃。
丁四 成立一乘
已说三身建立,次明於一乘中,佛说三乘是密意教。颂曰:
〖离知真实义,馀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原文四句)
离了知诸法真实义,更无馀法能除一切二障垢染。诸法真实义亦无不同之变异差别。故此证真实义之智慧,缘境行相亦无别异。故佛能仁,为诸众生,宣说无馀能等全无差别之一乘。经云:“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龙猛菩萨亦云:
“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为导诸有情。”此说:若不通达真实义,则不能尽断一切烦恼。诸法真实义复无最大差殊。故有处说,往涅槃城,有达不达真实义之因乘差别。及说断尽烦恼证涅槃已,不复更学馀乘之果乘,有多乘者。当知是为引导众生而说。若能善解此义,则经说二乘不证法无我之密意,亦能了解。
若得涅槃后,不复更学馀乘。此大涅槃唯有一乘。云何经说二乘亦能般涅槃耶?曰:此是密意语言。颂曰: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故世界不入,甚深佛行境,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昔曾发誓愿,度尽诸有情。〗(原文四句)
由诸众生,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寿命浊等五浊,能为发生诸大烦恼过失之因,使其身心都无堪能。由此能坏胜上胜解,障求佛智。是故世界众生,於佛甚深难测行境,不能趣入。然由诸佛善逝,具足调伏众生之巧便妙智,及不忘失利益众生之大悲方便。复由往昔行菩萨道时,曾发誓愿,愿我度尽一切有情。决定当以他种方便,成满斯愿也。
由诸众生有多障缘障入大乘。复应令诸众生,安立涅槃。颂曰:
〖以是如智者,导众赴宝洲,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佛令诸弟子,意趣寂灭乐,心修远离己,次乃说一乘。〗(原文四句)
法华经说,如大商主具足智慧,引导众人赴大海宝洲之时,为除众人行久之疲乏故,於未到宝洲之中间,化作可爱城邑,令众休息。如是诸佛世尊,於未到大乘之此岸,示以能得大乘之方便,令声闻弟子及独觉人,心意暂趣寂灭乐故,宣说二乘。待彼修心,已能远离生死烦恼,次乃宣说唯一大乘。彼等亦当如佛世尊,圆满资粮而得佛果。成立一乘,集经论云:“唯有一乘,无量经中皆宣说故。”如彼应知。
丁五 成佛与住世分二,戊一 释成佛时,戊二 释住世时。今初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唯是佛所行境,如其中所有一切微尘之数量。佛证最殊胜大菩提之劫数亦有尔许。虽然,昔未集善根者,极难信解,故佛於此秘密,未尝宣说。若能增上信解,即得无量福德资粮,故此言之。疏云:“此因一切诸佛同一法身,故作是说。若不尔者,则无馀佛出世矣。”此说非理,释论说是依示现化身说故。疏又云:“言现化身因,意说法身。”此亦非理。若许证法身之量,有尔许时,亦犯无馀佛出世之过失。若一切佛同一法身,则前佛成佛时,其未成佛者,於成佛时所当得之法身,应已先得。极相违故。以是当知,此是说证菩提之数量。然非说成佛后之时量,是说成佛以后,化身重现成菩提之数量。拿错译为:“佛境诸刹遍十方,如彼所有微尘数,佛亦当成大菩提”较为妥善。若不作是解,而照疏中所说,正是本论所指不可说此秘密之机也。
戊二 释住世时。
〖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於寂灭处。 〗
诸佛未来之寿量。直至虚空无为未曾变坏,一切世间众生未证最寂灭之佛果,而无尽期。盖诸佛系从般若波罗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之所养育,岂能入於一向寂灭处耶!
诸佛为利济无边无际一切有情其大悲心,行相云何?颂曰:
〖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
诸世间人,由愚痴过失增上力故。贪著五欲如啖毒食。以是能生大苦之因,名杂毒食。如佛哀愍彼食毒众生之量。设使慈母,见自爱子误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佛也。如是诸佛为最胜依怙。终不入于一向寂灭。颂曰:
〖由诸不智人,执有事无事,当受生死位,爱离怨会苦,并得罪恶趣,故世成悲境,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原文四句)
〖由诸世人不知真实义,凡执有实事,深信业果,…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