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慈」與「喜」正在享受或給予短暫有限的快樂時,「悲」防止它們忘記世間于此時仍存在著最可怕的苦難。「悲」提醒「慈」與「喜」,它們的快樂與無邊的痛苦同時存在,也許在踏出下一步時就會發生。「悲」提醒「慈」與「喜」,比起它們所減緩的痛苦,世上還有爲數更多的苦難,于其緩和的效果消失後,憂傷與痛苦必定再度生起,直到證入涅槃時才能完全根除。「悲」不讓「慈」與「喜」將自己限製于狹隘的一隅,而以封閉態度來面對寬廣的世界;「悲」防止「慈」與「喜」因警戒守護的小小快樂,而變得志得意滿;「悲」刺激並促使「慈」擴展自己的領域,刺激並促使「喜」尋求新的資糧,因而幫助兩者成爲真正的「無量心」(appamaJJA)。
「悲」防止「舍」落入冷漠無情之中,使它免于遲緩或自私的孤立;「悲」敦促「舍」不斷地進入世間的戰場中,藉它來強化自己,以期能經得起世間的考驗,直到「舍」臻于圓滿爲止。
「喜」阻止「悲」因世間苦難的景象而崩潰,防止「悲」太過專注于苦,而排斥世間其它的事物。「喜」緩和心的緊張,撫平悲憫心所造成的痛苦煎熬,使「悲」遠離無意義的擔憂與無益的多愁善感,因爲這些只會削弱、消耗心力。「喜」使「悲」成長爲積極的悲憫心。
「喜」給予「舍」溫和的甯靜,足以軟化其嚴厲的外表。「喜」是佛陀臉上的神聖微笑,雖然他深深地了解世間的苦難,但仍維持臉上的笑容,它給予人們安慰與希望、無畏與信心,如是向人們宣說著:「大開解脫門」。
深植于慧觀的「舍」,是守護與約束其它叁無量心的力量,向這叁者指出應當遵循的方向,並看著它們如是依循。「舍」防止「慈」與「喜」在無謂的追尋中消散,或在未受控製的情緒迷宮中迷失。「舍」,是爲了達到最終目標而警醒的自我控製,不允許「喜」滿足于小小的成果,而忘了我們必須奮鬥的真正目標。
「平等心」的「舍」給予「慈」平穩、不變的堅定與忠誠,賦予它忍耐的美德。「舍」以平穩、堅定的勇氣與無懼來滋養「悲」,使無量的「悲」能夠面對一再遭遇的苦難、沮喪的恐怖深淵。從「悲」的極積面而言,「舍」是智慧所伸出的平靜又堅定的手,對于想執行救助他人這困難技巧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在此,「舍」又指忍耐、堅忍地奉獻于悲憫的工作。
由于上述的理由,「舍」被稱爲其它叁無量心的頂點與極致,前叁者若與「舍」與「觀」無關,就會因爲缺乏使之穩定的要素,而變得愈來愈微弱。孤立的美德,若缺乏其它特質給予穩定或柔軟的必要支持,這類美德往往會惡化成爲自己特質中的缺點。例如缺少「精進」與「觀」的「慈」,易變成僅是具有虛弱、不實性質的情感上的良善。除此之外,這樣孤立的美德,常常讓我們適得其反,或有違他人的福祉等。將孤立的美德,連結成爲結構中和諧的整體,並于其中展現出最好的一面,而不會落入個別弱點的陷阱,有賴于人穩定與平衡的性格,這正是「舍」的功效,也是它爲四梵住彼此的理想關系提出貢獻的方式。
「舍」根植于慧觀,是圓滿、不動搖、平衡的心,但「舍」圓滿而不動搖的本質,並非呆滯、無心與冷酷的,「舍」的圓滿不是由于情緒的「空無」,而是由于了解的「圓滿」、自身的完成。其不動搖的本質,並非如冰冷的石頭般堅硬不動,而是最高力量的顯現。那麼,「舍」是如何變得圓滿與不動搖呢?那就是任何導致遲鈍的于此處破壞,移除阻礙的,破除妨礙的,情緒的漩渦與理智的迷亂皆消除,無礙的平靜與偉大的意識流變得清淨光明。
警覺的「念」(sati),以敏銳的「慧」(paJJA)融入「信」(saddhA)的溫暖中,以心的「定」(samAdhi)平衡「精進」(viriya),這內在的五根(indriya)增長爲不再喪失的內在五力(bala)。之所以不再喪失,是因爲五力能于世間的迷陣(輪回)與無止盡的「擴散」中(papaJca)不再迷失自己。這五力是從世間上的心與活動而産生,由于受到「念」的防護,它們不再束縛自己,且毫無改變地回到心與活動中。「慈」、「悲」、「喜」相繼由世間上的心與活動所産生,但由于「舍」的守護,它們不再執著任何事物,且不被削弱、不受染汙地回到心與活動中。
因此,阿羅漢不會因爲給予而短少了什麼,不會因爲贈予他人自己內心的財富,而變得貧窮。阿羅漢就像琢磨完好的清澈水晶,無有任何瑕疪,完全地吸收光線,經過自己集中力的強化後,再完整地反射出來。色彩絢麗的光線無法汙染水晶,無法穿透它的堅硬,及幹擾它平衡的架構,水晶不變地保持自己真正的清淨與力量。「正如世間所有的河川都流入海洋,天上所有的雨水都落入海中,卻看不出大海有所增減」—神聖的「舍」,其本質也是如此。
神聖的「舍」,或具有神聖的「舍」的阿羅漢,是世間的內在中心,但這內在的中心,應與無數有限領域的外在中心—所謂的「個性」、管理法則等有所區別。這些之所以僅是外在的中心,是因爲當它們的領域遵循無常法則,而經曆結構上的完全改變時,就不再成爲中心,所以造成其色法或心法重心轉變的結果。但是阿羅漢的「舍」,其內在中心因爲永恒不變,所以是不動搖的,之所以永恒不變,是因爲它不執著于任何事物。
佛陀如是說:
有愛者,心必動搖;無愛者,則無動搖;無有動搖,則得輕安;既得輕安,則無所喜;既無所喜,則無來去;既無來去,則無死生;既無死生,則無此世,乃至他世,二世既無,則苦終盡。(《自說經》8: 3)
《四種崇高的心靈境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