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啊!这绵长的旅行队伍,当中无论人或动物的众生,都背负着悲伤与苦痛。在无数的过去生中,我们都曾背负过与这每一众生相同的重担。看看这些众生,打开悲悯的心吧!
而这样的不幸可能再度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现在没有悲心的人,有一天会因此而哭泣。若缺乏对他人的怜悯,将来也必会透过自己长久的痛苦经验来获得,这是伟大的生命定律,了解这点后,要留心看好自己!
众生沉溺于无明,而迷失在幻相中,从一个痛苦迅速地经历下一个痛苦,不明白苦的真正原因,也不知如何解脱。悲心的真正基础是洞见「苦」的普遍法则,而非仅立基于单一的「苦」的事实。
因此,我们悲悯的对象,也包括以邪恶、愚痴的心活动而获得当下快乐的人,以他现前的行为,就可预见其苦难的未来,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有智者生起悲悯,不会让自己成为苦的受害者,他的身、语、意充满怜悯,但心不动摇,仍保持平静与镇定而不改变,他还能怎么帮助众生呢?
愿如是「悲」于我心中生起!「悲」即是知道、了解,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的崇高的心与智能。
「悲」,即是力量,并给予他人力量,是最崇高的悲悯。
「悲」的究竟显现是什么呢?
向世间开显通往苦灭的道路,一条世尊所指出、亲自走过与完全领悟的道路。
〔喜〕
不仅要向悲心,也要向随喜心打开你的心胸!
众生在世间所得到的快乐真是十分稀少啊!无论何时,只要他人得到一丝丝的快乐,你都应庆幸,至少有一线喜悦的光束,穿破他们生命中的黑暗,驱散蒙蔽心灵的灰暗迷雾。
藉由分享他人的快乐如同自己的快乐一般,你的生命将得到喜悦,难道你不曾观察过,人们在快乐时,容貌如何因为喜悦而改变,而且变得明亮吗?难道你不曾注意到,喜悦激起人们高尚的抱负与行为,远超出他平时的能力吗?这样的经验从未以喜悦的幸福感填满你的心吗?藉由为他人制造快乐,带给他人喜悦与安慰,你自己就有能力来增加这样随喜的经验。
让我们教导他人何谓真正的喜乐!许多人从来没学过。生命虽然充满悲伤,但也有许多快乐与喜悦的泉源,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让我们教导人们在自己身上寻得真正的喜乐,并为他人的喜悦感到欢喜!让我们教导人们将自己的喜乐展现到更高的境界!
在佛陀的教义中,神圣与崇高的「喜」并不少见。佛陀的教法常被误以为是传布忧郁的教义,但事实却相去甚远,佛法一步步地导向更清净、崇高的快乐。
神圣与崇高的「喜」是灭苦之道上的一大助力。不仅因悲伤而忧郁的人,乃至拥有喜悦的人都会发现,平静才能使心处于沈思的状态,而唯有平静与专一的心,才能得到令人解脱的智慧。
他人的喜乐愈神圣与崇高,我们就愈有随喜的理由。我们随喜的一个原因是,他人神圣的生活确保了今生与来世的安乐;另一个更加神圣的随喜他人的理由,则是他们对「法」的深信、对「法」的了解与对「法」的遵循。让我们给予他们「法」的帮助吧!让我们努力,使自己愈来愈能够给予他人这样的帮助吧!
「喜」即是知道、了解,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的崇高的心与智能。
「喜」,即是力量,并给予他人力量,是最崇高的喜乐。
「喜」的究竟显现是什么呢?
向世间开显通往苦灭的道路,一条世尊所指出、亲自走过与完全领悟的道路。
〔舍〕
舍根源于「观」,是一种完美、不动摇的平衡心。
环顾我们周围的世界并检视自己的心,就能明了要达到并维持心的平衡是多么地困难。
仔细地检视我们的生命,就可以注意到生命不断地在两极间移动—起落、成败、得失、毁誉,我们感受到心如何以苦乐、喜悲、失望与满足、希望与恐惧来响应这一切。这些情绪的波浪时而将我们推向高处,随后又将我们推落下来,才获得片刻的平静,马上又进入另一浪潮的力量之中。我们怎能期待驻足于波涛的顶端呢?若不是在「舍」的岛屿上,又如何能在存有的永不止息的海涛中,建筑起自己的生命之屋呢?
在几经失望、失败与挫折后,只分配少分快乐给众生的世间,几乎可说是个安全之地。
唯有愈挫愈勇的世间,才有光明成功的未来。
缺少喜乐的世间,于病痛、分离与死亡中成长。
前一刻是我们随喜的众生,下一刻却亟需我们的悲悯,这样的世界需要「舍」。
但是,所需要的那种「舍」,必须以时时保持警醒的心为基础,而非冷漠迟钝的心;它必定是经历严格、审慎修习而来的成果,而非一时情绪的展现。但若「舍」必须一再地用力才能产生,那么就不配称为「舍」,它的力量也会减弱,最后为生命的变迁所击垮。然而,真正的「舍」应能面对一切严格的考验,并从严格考验的来源中,使自己的力量再生,而只有根植于「观」的「舍」,才有抵抗与自我更新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观」的本质呢?「观」是清楚明了一切生命的变迁如何生起,并明了我们的真实本性。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所经历的各种体验,都源自此生或前世所造作的「业」—于身、语、意的行为。「业」是我们从之而生的「子宫」(kamma-yoni),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是自己的业不可转让的「拥有者」(kamma-ssakA)。虽然是拥有者,但一旦我们造作了任何业,就失去了驾驭它的能力:业永远追随我们,相应于它的遗产终究会归还到我们身上(kamma-dAyAdA,业的相续)。没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是来自于外在充满敌意、不可知的世界,任何事都是自己心念与行为造作的结果,这样的理解使我们免于恐惧,所以是「舍」心的最初基础。当每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只看到源于自己时,我们为何还要恐惧呢?
然而,若生起恐惧或不安,我们知道得以减缓的依皈处—自己的善业(kamma-paTisaraNA)。这样的依止,将使心中生起信心与勇气—相信过去造作的善业会产生保护的力量,即使现生仍备尝艰辛、挫折,也更有勇气在当下造作更多善行。因为我们知道,崇高与无私的行为就是抵抗命运重大打击的最好方法,及时行善永远不会太迟。若在避恶行善时,这样的依皈稳固地建立在我们身上,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会肯定:「根植于过去的不幸与不善愈来愈减少了,而我努力使今生清净无瑕,除了更多的良善以外,未来还能带来什么呢?」这样的肯定,使我们的心获得平静,而得到忍耐与「舍」的力量,足以堪忍现前的苦难。如此一来,自身的「业」就成了我们的朋友(kamma-bandhu)。
同样地,一切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即所造作「业」的果报,也将成为我们的朋友,尽管它们带给我们忧伤与痛苦。「业」以伪装的姿态,常常回到自己身上而让人无法辨认—有时以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回归,有时则以生命中的重大改变回归,这些业果往往与我们的期待不符,或违反我们的意志。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先前未预见的行为后果,显示出先前的行为虽然明显,但自己只有稍微觉察,而想以各种借口将之隐藏、掩饰的动机。若我们学会从这角度来看待事情,并能读到自己经验所传达的讯息,那么「苦」就能变成朋友,它会是个严厉,但诚实、善意的朋友,教导我们最困难的课题—与自己身心有关的知识,警告我们远离正盲目走向的无底深渊。由于将「苦」视为老师与朋友,我们就能较成功地以「舍」来忍受苦,最后,「业」的教说将给予我们强大的动力,使自己从「业」中解脱,从把我们一再掷入轮回之苦的「业」中解脱。厌恶将在自己的渴爱、愚痴、习性上生起,创造出许多情境以考验我们的力量、对抗力与「舍」。
应当作为「舍」之基础的第二种「观」,是佛陀所教导的「无我」(anattA)。这教法认为于胜义中没有任何造作「业」的自我,其业果也没有影响任何自我。此外,这教法还认为若没有「自我」,我们就不能说「我自己」。造成「苦」并障碍或干扰「舍」的是自我的错觉,若自身的某特质受到责难,我们会认为:「『我』受人指责。」而动摇了「舍」;若某项工作没有成功,我们会认为:「『我的』工作失败了。」而动摇了「舍」;若失去财富或挚爱的人,我们会认为:「『我所拥有的』失去了。」而动摇了「舍」。
要使「舍」成为不动摇的心,必须舍弃一切有「我的」想法,先从容易远离自我的小事着手,渐渐地向自己深深执着的所有物与目标下手。同时,也必须舍弃一切与自私的「自我」想法有关的事物,这也是先从自己个性的一小部分开始,从不甚重要的特质,或从自己先清楚看到的些许弱点,渐渐地向自认为是个人存在中心的情绪与嫌恶下手,以练习舍离。
舍弃「我的」或「自我」的想法到达一定程度时,「舍」就会进入我们心中,因为那些已领悟为「无我」的事物,又如何能藉由贪、瞋或悲伤而使我们烦乱不安呢?「无我」的教义,因而成为我们通往解脱与「舍」之道的向导。
「舍」是四梵住的顶点与极致,但不应就此认为「舍」否定慈、悲、喜,或认为前三梵住较为次等,绝非如此,「舍」完全包容、遍及这三者,正如三者完全充满「舍」一般。
四梵住的相互关系
那么,四梵住如何遍及、充满彼此?
无量的「慈」防范「悲」免于落入偏私,防止「悲」因为选择或排外而造成歧视,使「悲」不至落入偏见,或受到被排挤的那一方的仇视。
「慈」,将自身无私、无量的本质赐予「舍」,甚至赋予它热情。因为经转化与控制后的热情,也是完美「舍」的一部分,可以强化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智慧的约束力。
…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