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種崇高的心靈境界▪P2

  ..續本文上一頁

  看啊!這綿長的旅行隊伍,當中無論人或動物的衆生,都背負著悲傷與苦痛。在無數的過去生中,我們都曾背負過與這每一衆生相同的重擔。看看這些衆生,打開悲憫的心吧!

  

  而這樣的不幸可能再度成爲我們自己的命運!現在沒有悲心的人,有一天會因此而哭泣。若缺乏對他人的憐憫,將來也必會透過自己長久的痛苦經驗來獲得,這是偉大的生命定律,了解這點後,要留心看好自己!

  

  衆生沈溺于無明,而迷失在幻相中,從一個痛苦迅速地經曆下一個痛苦,不明白苦的真正原因,也不知如何解脫。悲心的真正基礎是洞見「苦」的普遍法則,而非僅立基于單一的「苦」的事實。

  

  因此,我們悲憫的對象,也包括以邪惡、愚癡的心活動而獲得當下快樂的人,以他現前的行爲,就可預見其苦難的未來,悲憫之心便油然而生。

  

  有智者生起悲憫,不會讓自己成爲苦的受害者,他的身、語、意充滿憐憫,但心不動搖,仍保持平靜與鎮定而不改變,他還能怎麼幫助衆生呢?

  

  願如是「悲」于我心中生起!「悲」即是知道、了解,並隨時准備提供幫助的崇高的心與智能。

  

  「悲」,即是力量,並給予他人力量,是最崇高的悲憫。

  

  「悲」的究竟顯現是什麼呢?

  

  向世間開顯通往苦滅的道路,一條世尊所指出、親自走過與完全領悟的道路。

  

  〔喜〕

  

  不僅要向悲心,也要向隨喜心打開你的心胸!

  

  衆生在世間所得到的快樂真是十分稀少啊!無論何時,只要他人得到一絲絲的快樂,你都應慶幸,至少有一線喜悅的光束,穿破他們生命中的黑暗,驅散蒙蔽心靈的灰暗迷霧。

  

  藉由分享他人的快樂如同自己的快樂一般,你的生命將得到喜悅,難道你不曾觀察過,人們在快樂時,容貌如何因爲喜悅而改變,而且變得明亮嗎?難道你不曾注意到,喜悅激起人們高尚的抱負與行爲,遠超出他平時的能力嗎?這樣的經驗從未以喜悅的幸福感填滿你的心嗎?藉由爲他人製造快樂,帶給他人喜悅與安慰,你自己就有能力來增加這樣隨喜的經驗。

  

  讓我們教導他人何謂真正的喜樂!許多人從來沒學過。生命雖然充滿悲傷,但也有許多快樂與喜悅的泉源,只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讓我們教導人們在自己身上尋得真正的喜樂,並爲他人的喜悅感到歡喜!讓我們教導人們將自己的喜樂展現到更高的境界!

  

  在佛陀的教義中,神聖與崇高的「喜」並不少見。佛陀的教法常被誤以爲是傳布憂郁的教義,但事實卻相去甚遠,佛法一步步地導向更清淨、崇高的快樂。

  

  神聖與崇高的「喜」是滅苦之道上的一大助力。不僅因悲傷而憂郁的人,乃至擁有喜悅的人都會發現,平靜才能使心處于沈思的狀態,而唯有平靜與專一的心,才能得到令人解脫的智慧。

  

  他人的喜樂愈神聖與崇高,我們就愈有隨喜的理由。我們隨喜的一個原因是,他人神聖的生活確保了今生與來世的安樂;另一個更加神聖的隨喜他人的理由,則是他們對「法」的深信、對「法」的了解與對「法」的遵循。讓我們給予他們「法」的幫助吧!讓我們努力,使自己愈來愈能夠給予他人這樣的幫助吧!

  

  「喜」即是知道、了解,並隨時准備提供幫助的崇高的心與智能。

  

  「喜」,即是力量,並給予他人力量,是最崇高的喜樂。

  

  「喜」的究竟顯現是什麼呢?

  

  向世間開顯通往苦滅的道路,一條世尊所指出、親自走過與完全領悟的道路。

  

  〔舍〕

  

  舍根源于「觀」,是一種完美、不動搖的平衡心。

  

  環顧我們周圍的世界並檢視自己的心,就能明了要達到並維持心的平衡是多麼地困難。

  

  仔細地檢視我們的生命,就可以注意到生命不斷地在兩極間移動—起落、成敗、得失、毀譽,我們感受到心如何以苦樂、喜悲、失望與滿足、希望與恐懼來響應這一切。這些情緒的波浪時而將我們推向高處,隨後又將我們推落下來,才獲得片刻的平靜,馬上又進入另一浪潮的力量之中。我們怎能期待駐足于波濤的頂端呢?若不是在「舍」的島嶼上,又如何能在存有的永不止息的海濤中,建築起自己的生命之屋呢?

  

  在幾經失望、失敗與挫折後,只分配少分快樂給衆生的世間,幾乎可說是個安全之地。

  

  唯有愈挫愈勇的世間,才有光明成功的未來。

  

  缺少喜樂的世間,于病痛、分離與死亡中成長。

  

  前一刻是我們隨喜的衆生,下一刻卻亟需我們的悲憫,這樣的世界需要「舍」。

  

  但是,所需要的那種「舍」,必須以時時保持警醒的心爲基礎,而非冷漠遲鈍的心;它必定是經曆嚴格、審慎修習而來的成果,而非一時情緒的展現。但若「舍」必須一再地用力才能産生,那麼就不配稱爲「舍」,它的力量也會減弱,最後爲生命的變遷所擊垮。然而,真正的「舍」應能面對一切嚴格的考驗,並從嚴格考驗的來源中,使自己的力量再生,而只有根植于「觀」的「舍」,才有抵抗與自我更新的力量。

  

  那麼,什麼是「觀」的本質呢?「觀」是清楚明了一切生命的變遷如何生起,並明了我們的真實本性。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所經曆的各種體驗,都源自此生或前世所造作的「業」—于身、語、意的行爲。「業」是我們從之而生的「子宮」(kamma-yoni),無論喜歡與否,我們都是自己的業不可轉讓的「擁有者」(kamma-ssakA)。雖然是擁有者,但一旦我們造作了任何業,就失去了駕馭它的能力:業永遠追隨我們,相應于它的遺産終究會歸還到我們身上(kamma-dAyAdA,業的相續)。沒有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是來自于外在充滿敵意、不可知的世界,任何事都是自己心念與行爲造作的結果,這樣的理解使我們免于恐懼,所以是「舍」心的最初基礎。當每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只看到源于自己時,我們爲何還要恐懼呢?

  

  然而,若生起恐懼或不安,我們知道得以減緩的依皈處—自己的善業(kamma-paTisaraNA)。這樣的依止,將使心中生起信心與勇氣—相信過去造作的善業會産生保護的力量,即使現生仍備嘗艱辛、挫折,也更有勇氣在當下造作更多善行。因爲我們知道,崇高與無私的行爲就是抵抗命運重大打擊的最好方法,及時行善永遠不會太遲。若在避惡行善時,這樣的依皈穩固地建立在我們身上,那麼總有一天我們會肯定:「根植于過去的不幸與不善愈來愈減少了,而我努力使今生清淨無瑕,除了更多的良善以外,未來還能帶來什麼呢?」這樣的肯定,使我們的心獲得平靜,而得到忍耐與「舍」的力量,足以堪忍現前的苦難。如此一來,自身的「業」就成了我們的朋友(kamma-bandhu)。

  

  同樣地,一切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即所造作「業」的果報,也將成爲我們的朋友,盡管它們帶給我們憂傷與痛苦。「業」以僞裝的姿態,常常回到自己身上而讓人無法辨認—有時以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回歸,有時則以生命中的重大改變回歸,這些業果往往與我們的期待不符,或違反我們的意志。這樣的經驗告訴我們先前未預見的行爲後果,顯示出先前的行爲雖然明顯,但自己只有稍微覺察,而想以各種借口將之隱藏、掩飾的動機。若我們學會從這角度來看待事情,並能讀到自己經驗所傳達的訊息,那麼「苦」就能變成朋友,它會是個嚴厲,但誠實、善意的朋友,教導我們最困難的課題—與自己身心有關的知識,警告我們遠離正盲目走向的無底深淵。由于將「苦」視爲老師與朋友,我們就能較成功地以「舍」來忍受苦,最後,「業」的教說將給予我們強大的動力,使自己從「業」中解脫,從把我們一再擲入輪回之苦的「業」中解脫。厭惡將在自己的渴愛、愚癡、習性上生起,創造出許多情境以考驗我們的力量、對抗力與「舍」。

  

  應當作爲「舍」之基礎的第二種「觀」,是佛陀所教導的「無我」(anattA)。這教法認爲于勝義中沒有任何造作「業」的自我,其業果也沒有影響任何自我。此外,這教法還認爲若沒有「自我」,我們就不能說「我自己」。造成「苦」並障礙或幹擾「舍」的是自我的錯覺,若自身的某特質受到責難,我們會認爲:「『我』受人指責。」而動搖了「舍」;若某項工作沒有成功,我們會認爲:「『我的』工作失敗了。」而動搖了「舍」;若失去財富或摯愛的人,我們會認爲:「『我所擁有的』失去了。」而動搖了「舍」。

  

  要使「舍」成爲不動搖的心,必須舍棄一切有「我的」想法,先從容易遠離自我的小事著手,漸漸地向自己深深執著的所有物與目標下手。同時,也必須舍棄一切與自私的「自我」想法有關的事物,這也是先從自己個性的一小部分開始,從不甚重要的特質,或從自己先清楚看到的些許弱點,漸漸地向自認爲是個人存在中心的情緒與嫌惡下手,以練習舍離。

  

  舍棄「我的」或「自我」的想法到達一定程度時,「舍」就會進入我們心中,因爲那些已領悟爲「無我」的事物,又如何能藉由貪、瞋或悲傷而使我們煩亂不安呢?「無我」的教義,因而成爲我們通往解脫與「舍」之道的向導。

  

  「舍」是四梵住的頂點與極致,但不應就此認爲「舍」否定慈、悲、喜,或認爲前叁梵住較爲次等,絕非如此,「舍」完全包容、遍及這叁者,正如叁者完全充滿「舍」一般。

  

  四梵住的相互關系

  

  那麼,四梵住如何遍及、充滿彼此?

  

  無量的「慈」防範「悲」免于落入偏私,防止「悲」因爲選擇或排外而造成歧視,使「悲」不至落入偏見,或受到被排擠的那一方的仇視。

  

  「慈」,將自身無私、無量的本質賜予「舍」,甚至賦予它熱情。因爲經轉化與控製後的熱情,也是完美「舍」的一部分,可以強化其敏銳的洞察力與智慧的約束力。

   …

《四種崇高的心靈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