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
四梵住的修习
慈、悲、喜、舍四者也称为「无量心」,因就其真正的本质而言,没有任何局限,
没有排他性、不公平性,且不被选择性的偏爱或偏见所障碍。
已达四梵住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与阶级不会怀有瞋恨。
心常停留的居所
佛陀曾教导四种崇高的心: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
在佛经中,这四者以巴利语 Brahma-vihAra(梵住)为人所知。「梵住」一词可解释为心的超越、崇高或伟大的状态,或似梵、似天、似神的住所。
这四种态度之所以超越或崇高,是因为它们以最正确、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对待有情。事实上,慈、悲、喜、舍四梵住,为人与社会接触所发生的各种状况,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它们是紧张的纾解剂;是社会冲突中伟大的和平缔造者;是生存奋斗中创伤的疗愈者;它们打破社会的界限,建立和谐的社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宽容,恢复早已失落的喜悦与希望,提倡人类四海一家的精神,以对抗自私自利的力量。
梵住与瞋心并不相容,这样的心类似梵天(BrahmA)—佛教传统宇宙观里的神,是更高层天界的短暂统治者。梵天没有憎恨,这与许多东、西方对神的概念相反—那类神的信徒认为自己的神会表现出愤怒、嫉妒与「正义的愤慨」。以持戒与禅修勤勉地培养这四种崇高心的人,被认为可以达到等同梵天的境界(brahma-samo)。若四种崇高的心成为修行者心中主导的作用,他就能投生到相应的世界—梵天界,因此说这四种是似天、似梵的心。
「梵住」之所以称为「住」(vihAra),是因为我们应当使这四者成为心时常停留的居所,感觉像在「家」一样,而不是偶尔短暂拜访而随之遗忘的地方。换句话说,要让这四者完全充满我们的心,而成为不可分离的伙伴,在一切日常活动中好好地注意它们,诚如《慈经》所述:
行住坐与卧,
无有疲倦时,
善安住此念,
此即谓梵住。
慈、悲、喜、舍四者也称为「无量心」(appamannA),因就其圆满与真正的本质而言,没有任何局限,如受限于其所遍及的某一类众生,没有排他性、不公平性,且不被选择性的偏爱或偏见所障碍。已达四梵住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与阶级不会怀有瞋恨。
但是,除非与这种心态建立起稳固的自然关系,否则我们很难审慎地以意志的努力来运用「无量」,也很难避免各种程度的偏执。若要成就这点,在大多数的情况中,不仅必须以这四种特质作为行为的准则与省思的课题,还要将之作为有系统禅修法的业处,这样的禅修称为「梵住修习」(Brahma-vihAra-bhAvanA)。修习的目标是藉助这崇高的心,成就高层次的心专注状态—「禅那」。修习慈、悲、喜三梵住能成就前三禅,而修习舍梵住只能成就第四禅,其中「舍」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而言,持续的禅修会有两种至高的成果:
第一、禅修将这四种特质深深地烙印在心上,成为不易动摇的自发态度。
第二、禅修造成并确保无量的延伸—拥抱一切众生的展现。事实上,佛经对这四种修法的详尽教导,明显是要逐渐地展现这崇高心的无量性,它们有系统地破除一切界限—一切限制这些方法运用于特定的人或地域的界限。
禅修时,选择散发慈、悲或喜等心的对象,要由浅入深,例如修慈无量时,先从渴望自己的幸福开始,以此作为基准点而渐渐地扩大范围:「正如我希望自己能无苦、安乐一般,愿那有情,愿一切有情也能无苦、安乐。」之后,将此慈爱的想法扩及自己敬爱的人,例如老师;再扩及到深爱的人、漠不关心的人;最后,如果有的话,扩及到敌人或厌恶的人。既然这修法是关心活着的人的福祉,就不应选择已过世者,同时也应避免选择对你而言具有性吸引力的人。
当我们已能应付最艰难的任务—将慈心散发给厌恶的人,就应进一步「破除界线」(sImAsambheda)—将慈心无分别、平等地遍及以上所说的四种人。「破除界线」时,会使我们达到更高层次的定:随着似相(paTibhAganimitta)的显现,而成就「近行定」(upacAra-samAdhi),进一步达到初禅的安止(appanA),再进入更高的禅定。
在「空间的扩展」上,先从身边的环境开始,例如家庭,之后扩展到邻居、整条街,以至整个城市、国家、其它国家与全世界。在「方位的扩展」上,先向东方散发慈心,再来西方、北方、南方、介于四维居间的方向、上方与下方。
适度地变换选择的对象,同样的修习原则即能运用在悲、喜与舍的禅修上。修法的细节可见诸经文(见《清净道论》第九品)。
成就梵住的禅定,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种心态,以作为导向解脱的「观」的稳固基础,以洞察一切现象的真实性是无常、易受痛苦与没有实体的。因四梵住而成就禅定的心,清净、寂静、坚定、镇静,没有粗相的自私自利,因而为唯一能完成解脱最后工作的「观」作好准备。
以上的论述显示出两种修习梵住的方法,一是以之作为实际的行动与适当的思考方向,另一则是以禅定为目标的有系统禅修法,此两者彼此相辅相成。禅修有助于使慈、悲、喜、舍成为自发的反应,当我们努力在身、语、意中保有这四种特质,却面临生活中无数苦恼的挑战时,这自发的反应有助于使心更加坚定与平静。
另一方面,若实际的行为渐渐受到四梵住的约束,心中的仇恨、紧张与暴躁就会减少,这些情绪的影响力常常狡猾地闯入禅修的时段,变成禅修中的「掉举盖」。日常的生活与思惟,对禅修的心有极大的影响,只有在两者间的鸿沟持续缩小时,稳定的禅修进展与修行最高目标的达成才有可能。
不断反思这四者的本质、利益与相反特质的过患,将有助于四梵住的修习,诚如佛陀所说:「人长久思惟与反省的事物,即是心专注、倾向之处。」
佛陀开示四梵住的基本内容
一、诸比丘!弟子以慈心遍满一方,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慈心丰沛、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
二、诸比丘!弟子以悲心遍满一方,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悲心丰沛、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
三、诸比丘!弟子以喜心遍满一方,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喜心丰沛、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
四、诸比丘!弟子以舍心遍满一方,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舍心丰沛、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长部》 13)
四梵住的沈思
〔慈〕
「慈」,没有「拥有」的欲望,清楚知道在胜义中没有所谓的所有物与拥有者,这即是最崇高的慈爱。
「慈」,不说也不会想到「我」,清楚知道「我」只不过是一种错觉。
「慈」,没有选择性与排他性,清楚知道若这么做的话,就会制造出与「慈」本身相反的厌恶、反感与瞋恨。
「慈」,接纳一切众生,不论其大小、远近,在陆地、水里或空中。
「慈」,无私地拥抱一切有情,不仅是对我们有益或让我们欢喜,或带给我们快乐的有情。
「慈」,拥抱一切众生,不论其心是崇高或低下、善或恶。拥抱高贵或良善的众生,是因慈爱自然地流向他们;接纳心低下与邪恶的众生,是因为他们最需要慈爱。许多善良种子已枯死的人们,只因缺少让种子成长的温暖,而让它在缺爱的寒冷世界中死去。
「慈」,纳受一切众生,清楚知道我们都是这期生命中的旅伴,都受制于同样「苦」的定律。
「慈」,并非烧伤、烧焦、折磨人、造成更多伤害的感官之火—它现在突然地燃烧,下一刻即熄灭,留下比以前更深的寒冷与孤寂。
相反地,「慈」像是安慰病人的那温柔又坚实的手,从未改变其同情,没有犹豫,不在意所面对的任何反应。「慈」,安抚人们因苦难与烦恼之火焚烧后所感受到的寒意。「慈」,为被遗弃在孤寂冰原中的人,在缺爱世界的严寒中颤抖的人,以及因深深的绝望或不断向外求助而内心空虚、枯竭的人,给予他们生命的温暖。
「慈」,即是知道、了解,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的崇高的心与智能。
「慈」,即是力量,并给予他人力量,是最崇高的爱。
「慈」,佛陀称之为「心的解脱」、「最崇高的美」,是最崇高的爱。
「慈」的究竟显现是什么呢?
向世间开显通往苦灭的道路,一条世尊所指出、亲自走过与完全领悟的道路。
〔悲〕
世间正在受苦,但大部分的人封闭了眼睛与耳朵,看不见川流不息的泪河流过生命,听不见那持续不断遍及世界的痛苦哀号。任由自己小小的悲伤或喜悦遮蔽了视线,阻碍了双耳,心也被自私所束缚而变得僵硬、狭隘,这样的心如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何能体会唯有摒除自私的渴爱,才可以从苦中解脱。
「悲」移除了沉重的障碍,打开通往自由的大门,使狭隘的心变得如世界之宽广。
「悲」解除心中使人麻痹、难以活动的重担,赐予依附在自我低地上的人们得以飞翔的双翅。
因为「悲」,即使有时我们个人并未感到苦,苦的事实却仍能鲜明地呈现在心中。「悲」给予我们丰富的痛苦经验,在苦真正降临时,使我们能坚强而有所准备地面对它。
…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