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MsoPlainText>打個譬喻來說。假設,有人想將一個一百加侖的桶子裝滿一種珍貴而易揮發的液體。若這液體的揮發量是每二十四小時半加侖,而這個人每天祇將四份一加侖的液體裝入桶子,那麼,就等于沒裝一樣,因爲這四份一加侖的液體在他下次(即二十四小時後)再裝四份一加侖之前,就已經完全揮發掉了。
另一方面,如果他能每天將十加侖液體裝入桶子,那麼,等他隔天再裝入新的液體時,桶子內還有九點五加侖的液體(另外的零點五加侖已經揮發掉了)。這樣,連續經過十一天,這個人就可以將這一百加侖的桶子裝滿那液體了。
假如他無法每天收集到那麼多液體,他祇能每天收集到一加侖液體。那麼,桶子內液體每天的淨存量就祇有半加侖。他便祇有在二百天以後,才可以把桶子裝滿那液體。
因此,同樣地,如果一個人每天投入十小時來修習內觀禅,那麼,在短時間內,他便可達到重要的成果。但是,如果他每天祇花半個小時來修行,那麼,即使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不會有任何結果的。理由如上喻,在密集修行時所成就的「定力」(心的集中力和意志力),也會在其它時間中,由于外境的分心、內心的妄念和缺乏專注,像那液體一樣,會慢慢地「揮發掉」的。
假設有另一人,以他自己對孫倫禅修法的了解來修習內觀禅。他每天練習一個小時,修了一百天,即比叁個月多一點的時間,但仍覺得自己並未達致任何重要的成果。此時,他會開始懷疑禅修的功效,也可能懷疑︰究竟每天持續地禅修是否真的有用?
上述情況,可分叁方面來理解。第一方面是有關「重要的成果」。我們姑且稱上述那個人爲甲太太,且假設她是屬于「苦行道」的禅修者,若她每天祇禅修一小時,她所能期望達到的「重要成果」,祇能是初階定 —— 也就是當她閉上眼睛練習觀呼吸,專注于氣息與鼻孔的觸覺時,她能「看」到白色或彩色的光線或幾何圖形。這些東西會不斷地變動。但是,如果她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現象上,它們會逐漸地靜止不動。可是,當她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光線和圖形上時,她實質上已將修持的方式從內觀禅(Vipassana)轉到止禅(Samatha)上去了。然而,唯有內觀禅才能導致涅槃,所以她不應該轉修止禅。就像有人想從仰光(Yangon)搭火車到曼德尼(Mandalay),他應該從仰光車站乘搭往曼德尼的火車,而不應該搭上往普美(Prome)或是毛棉(Moulmein)的火車。
如果上述的甲太太是正確地按照孫倫禅修法去修,並且在那整個小時中,她真的很努力地去專注所生起的感覺,基于有限的投入時間,她祇能期望達致初階定的「重要成果」。另外,如果她過去所造的惡業並不太重的話,經過一百個小時的修持後,現在禅修起來,應該會比她最初禅修時所經曆的疼痛,明顯地減少許多的。如果甲太太亦具有一般的善業,那麼,經過叁個月有紀律的定時修持後,在前半個小時強烈的呼吸中,她將完全感受不到身體上任何疼痛的感覺,因爲,她的心已能完全地專注在氣息與鼻孔末端或上唇部位的觸覺了。
在這情況下,甲太太是不應該感到沮喪的。她要了解,由于她投入有限的時間和努力去從事內觀禅和專注的修持,她祇能期望達到這樣的成果。假如她並不滿意祇獲得這樣的成果,那麼,她應當每天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她做其它事情時,也應對觸覺保持專注。當然,如果她能夠每天花更多的時間,依足孫倫禅修法去修習,肯定會獲得更好的成果的。
接著,讓我們來談之前第叁段所提到的情況的第二個方面。也就是說,一個人試著以孫倫禅修法去修持,每天固定修一小時,連續修持一百天之後,感覺並沒有獲得任何「重要的成果」。甚至也不覺得達到像前一個例子所提到的 —— 初階定。我們暫且稱呼這第二位禅修者爲以太太。一般而言,以太太的問題比甲太太的還要嚴重。因爲如果甲太太要獲得更好的成果,祇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去修持便可以了。如果甲太太無法投入更多的時間(由于生活責任的壓力等),那麼,她所該做的,祇是改變她原本的期望,滿足于她目前所獲得的成果。即使甲太太現在並未成就初果,但是對于她每天不斷地在增長自己的助道功德成就,她應該感到高興;因爲這些成就以後會幫助她體證涅槃。而且,甲太太會發覺,她的健康情況也改善了,由于過去惡業所招致的疾病,也會逐漸地消除。另一方面,如果她做事動機純正,她會發現,自己的運氣也會大爲好轉;因爲,所謂好運,其實祇是善業的果報而已。世界上還有什麼比修持內觀禅更好的善業呢﹖我們說,持戒(防止惡行)的功德大于布施(慈善捐獻)。然而,禅修的功德卻遠勝于持戒。而在所有禅修方式當中,內觀禅是最佳的修持方式。所以,修持內觀禅,其效果是會來得特別快的。
讓我們回歸主題,再來談談以太太的情況。如前所述,以太太的問題比甲太太還難解決,事實上,有關以太太的問題,唯一解決方法,就是請她到緬甸仰光的孫倫禅修中心來。禅修中心的地址是:
KABA-AYE SUNLUN MONASTERY,
71/2 MILE, PYAY ROAD, KABA-AYE P.O.,
YANGON, MYANMAR
Phone number : (95-1) 660860
(但是,如果她並非住在緬甸,這可相當困難了。)那裏有人可以親自教導她如何正確地修持孫倫禅修法。我們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解決方法,是因爲除了以太太的錯誤修法,或者對孫倫禅修法有不正確的了解之外,她可能還有某些特別的宿世惡業,障礙著她在解脫道上的進步。如果是這樣,那就並不祇是加強修持上的努力,就可以改善的。祇有住進上述的孫倫禅修中心一段時間,虛心接受有經驗的大師的特別指導,才可能有改善的機會。
禅修者如果覺得自己的情況和以太太一樣(也就是無法獲得初階定),不用馬上認爲祇有到仰光,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如果他不是住在仰光)。禅修者應先嘗試在每次禅坐前,念誦前述的發願文,看看情況有否改善。如果沒效,禅修者就應該嘗試下一個個案所教的方法(丙先生的個案)。
我們假設丙先生與甲太太和以太太的情況相似,但卻要從第叁個方面來談。丙先生的情況是:他禅坐時會感覺厭煩(Boredom)。他可能已到過孫倫禅修中心,接受過正確的特別教導。因此,他之所以會感覺厭煩、禅修無成果,並不是他不懂正確的方法,他的毛病,可能在于經過叁個月的禅修後,他變得松散或懈怠了。他其實是信心(Sadha)不足。巴利文Sadha這個字通常被翻譯成「信心」,其實這並不足以完全地表達這個字的意義。在佛陀或其弟子的教導當中,Sadha事實上是遠超過于信心的。Sadha還包含了對普遍適用的因果法則或業報法則有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Sadha是祇爲作善而作善的一種熱忱。在丙先生的情況而言,他必須鼓起足夠的熱忱和努力,繼續熱情地修持內觀禅。換句話說,「要奮力專注于對觸覺的覺察。」這意謂他應該如前篇〈孫倫禅修法〉所說的要奮力和密集地專注于氣息進出的接觸,而不是松散地、機械地吸入和呼出。當丙先生盤腿禅坐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他之所以會覺得厭煩,是因爲他把禅坐當作是每天必須做的一項沒趣的例行任務。自然地,他修行的心態就退步了—— 像一個還在學校念書的小男孩,要他每天坐在書桌前一小時,去做他每天該做的功課;而這個男孩在心裏祇想著趕快完成這項日常瑣事,然後到外面玩耍。丙先生的心態也是一樣,經曆了無數次的生死輪回,心已養成了一種習慣:喜歡不停地尋歡取樂。要它安住在鼻孔末端或接觸的感覺上,它就會感覺厭煩。由于缺乏興趣,禅坐時段所經過的每一分每一秒,對他來說,就好象一整天或一小時那麼長。
丙先生在他每天禅坐前,應該怎麼做才能改善他的情形呢﹖丙先生應該認真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情況:他是否真的還想要體證涅槃呢﹖他是否還想朝初果的果位前進呢﹖如果他能坦白地自我分析,他也許會發現:由于對禅修的興趣減弱或是因其它事物的分心,他再也不願振奮精神,去努力取證涅槃了。如果禅修者發覺自己的情況,和前面提過的以太太相似,也應該做這樣的自我分析。
如果丙先生經過這樣一番自我…
《四 給孫倫禅修者的一些提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