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 給孫倫禅修者的一些提示▪P3

  ..續本文上一頁分析後,確知自己已喪失了修行熱忱,那麼就該想法讓它恢複過來。丙先生應回想當初,他爲了想證得解脫智,而開始認真禅修時的心態。也許,當初他曾驚覺,僅僅過著表面快樂而缺乏內觀禅修的世俗生活,死後祇會墜入地獄、阿修羅、餓鬼、畜生(包括魚、鳥和昆蟲)這四種惡道。即使幸運地,下世沒有落入這四惡道之中,他仍免不了要陷入那永無止境的生死輪回裏。當時,對于涅槃和初果的冀望 —— 解脫可怕的生死輪回和與生命不離的叁種特性:苦、無常、無我 —— 對他而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丙先生在當時亦曾發現,在這世界上,能夠出生爲人的機會很微 —— 約少于千萬份之一,(因爲人類和其它輪回當中的衆生,像天人、畜生、餓鬼等等爲數何止千萬!)且唯有具足善業的人,才有機會修持孫倫禅修法。(因爲其它的四惡道沒有足夠的智慧,而天人和梵天並沒有粗質的色身,可以進行強烈的呼吸和觀察疼痛的感覺。)那時,丙先生一定下過決心,要每天踏實地作內觀禅修一小時。如是者過了幾個月,現在他發覺自己每天禅坐都很覺厭煩。他應反省思維,設法回複當初的高度熱忱。例如:考慮各種可能性,最終要明了:如果禅修時不熱切和認真,就是喪失了一次難得的寶貴機會。

  

恢複禅修的熱忱後,他應先念誦願文,然後以盡可能強烈的呼吸來開始禅修。由始至終提醒著自己的幸運 —— 能擁有如此難得的機會去作強烈的呼吸禅修。因爲其它衆生,並沒有他和其它少數人士那麼幸運,能有此寶貴機會,作這樣強烈呼吸的內觀禅修。至此,他的熱忱、信念、精進和其它助道因緣也增強了,他亦會發現他的定力也增強了。這都是他熱切努力的結果。在一小時的禅修結束時,丙先生將會發現:他再也不感到厭倦和煩悶了。

  

丙先生的情況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經過了一百天的內觀禅修(每天至少禅修一小時),定力除了前幾個星期每星期都有進步外,之後的日子,定力幾乎沒有進展。在這種情況下,丙先生便應嘗試一個星期或十天的密集禅修鍛煉了。

  

什麼才是密集禅修鍛煉的理想程序呢﹖丙先生應該先請假,暫時放下工作,最好可以去得到孫倫禅修中心;如果無法到來孫倫禅修中心,他應找個安靜、不受幹擾的地方來進行禅修。如果他的家具備這些條件,那麼,他也可以在家進行密集禅修,不過,要保證沒有其它外緣使他分心。

  

之後,每天盡早起床(最好在日出前)。盥洗及早餐後,經行一小時。經行的做法如下:以平常的步伐進行散步,每行一步,都要專注于腳底和地面的當下接觸感覺,同時,不可讓心四處遊蕩。

  

如是經行之後,丙先生便要到他禅修的地方,進行當天的第一次內觀禅修,至少持續一個半小時以上。當然,早上能坐長些時間會更好,最好能坐到不適意的疼痛完全消失爲止。

  

接著,丙先生可以做些運動,然後沐浴及午餐。休息之後,再進行第二次的內觀禅修,同樣要至少一個半小時。他也許發現,第二次的禅修會較爲輕松些和可以坐久一點。然後,做點經行,在經行時,要始終專注腳底和地面的當下接觸感覺。最後,晚餐過後,丙先生應進行第叁次的內觀禅修。雖然這時,已經是晚上了,他同樣要坐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以這種密集的禅修程序,加上對走路、沐浴、吃飯等等動作的接觸保持專注,在實行一個星期或更久的時間後,丙先生將會發現:自己的定力顯著地進步了,同時生活方式也正在改變之中。例如,通常會一覺睡到天亮的人,現在會半夜醒來兩、叁次。相反地,原本半夜要醒來兩、叁次的人,也許會變成一覺睡到天亮了。隨著丙先生繼續從事密集的禅修,更多和更美好的事情亦會呈現出來。

  

除了上述叁個方面外,還有另一種可能,我們必須提醒大家。讓我們以丁太太的個案來描述這種可能情況。

  

這種可能情況,在前述的叁個案例中(甲太太、以太太和丙先生),並無提過。因爲它和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它並不是達不到重要成果、厭倦煩悶或是停滯不前,因此不要和它們混淆了。

  

丁太太的案例是:她已勤奮地修持內觀禅好幾個月(假設她是屬于苦行道的禅修者)或者更短的時間(如果她是屬于樂行道的禅修者)了。她已獲得初階定,甚至還有其它更重要的成果。但是,她開始對人生感覺厭倦,她對美食、漂亮的服飾和很多以前她所喜愛的事物,都不再感到興趣了。她對人生的前景變得超然和不執著了,她可放舍任何事情(有鑒于苦、無常、無我)。她可能經曆過一個時期——對于將來繼續輪回爲人的生活,感到非常害怕。

  

對于尚未受過禅修啓蒙的人而言,會認爲這些現象是負面結果,或是與他們所期望的(達致初果前的)修行成果正好相反。但事實上,丁太太應該感到十分高興,因爲這些現象都是正面的征兆,表示她確實已從每天的內觀禅修當中,獲得了某些重要成果。事實上,她應加倍努力去修持內觀禅,因爲她正接近初果的果位了,就像賽跑一樣,在最後一段賽程,理應額外盡力地去沖刺奪標的。

  

還有一言想提醒丁太太:雖然她受到鼓勵要加倍努力禅修,並且在禅修以外的時間也要保持專注,好讓她快些證得初果;但是,她不應經常想著或是太過希望去成就。當然,想成就初果是十分可敬的想法,但是,我們還是不宜過份地去想要它;否則,這種希求會轉爲貪念 —— 一種根本煩惱,便會形成障礙,使我們無法成就初果的。因此,丁太太應繼續努力精進,把禅修當作是一種例行工作或責任,在心態上不可抱著想要成就的貪念。

  

有人到現在會問:「成就初果時會有什麼征兆﹖」答案是:「這個問題並不像前面大多數的問題一樣,需要詳加回答,因爲這個問題是不宜向未證得初果的人回答的,這是由于擔心他們知道以後,會在心中形成一種「自我暗示」的作用,造成障礙。」

  

有人接著會問:「那麼,當我證得初果時,我如何知道呢﹖」答案是:「根據已證果者的經驗,當一個人成爲初果時,他一定會自己知道的,因爲初果果位是這世間如是出色的一個裏程碑。而且,內觀禅的修持,很能令你養成一種直覺的解脫知見 —— 確知自己已經成就了初果。還有,其它已證初果或更高果位的人,你不必告訴他們,他們也會知道你的證果成就的。因此,可不用擔心。」

  

內觀禅能導致直覺知見,從以下例子可以看到:有關「想要證得初果的禅修者,應當奉持那些戒律﹖」 這個問題,任何正確地修持內觀禅的人都會明白,他將會自然地直覺知道它的答案的。

  

在某次禅修中,上述問題的答案會在禅修者的心中自然呈現,呈現的答案會是:每位真正向往證得初果果位的禅修者,都必須信守奉行佛陀所教示的五戒。在某種情況下,如果一個人要決定:究竟應該犧牲自己的生命呢?還是要犯戒呢﹖他會直覺地知道答案:五戒的奉持是較爲重要的,他不應該犯戒。

  

什麼是五戒呢﹖五戒就是:

  

(一)我決心不殺害任何衆生。(“不”指“戒絕”的意思)

  

(二)我決心不偷盜任何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叁)我決心不作任何邪淫。(意即:我不從事違法的、不道德的、或會導致別人痛苦的性行爲,例如強奸等。)

  

(四)我決心不說任何妄語。

  

(五)我決心不飲酒和不服用任何會傷害身心的毒品。

  

最後,這篇提示將以發問如下一個問題來結束。這問題將會顯示孫倫禅修法與其它大多數禅修法的最大差別之處。

  

這問題會久不久在內觀禅修者的心中生起。因爲,即使接受過孫倫禅修中心住持維那耶大師(U Vinaya)親自指導的禅修者,都還是需要不斷地被提醒:按照孫倫禅修法,禅修時不可動念「思維」。

  

這個問題是:「爲什麼修習內觀禅法時,在觀察強烈的呼吸或感覺時,我不應動念思維呢﹖例如,在觀察疼痛的感覺時,我可以思維:這些苦受,是如何確實地證明我的身中具有苦、無常、無我這叁法印啊!然後,我可以繼續思維:佛陀的話真對啊!他說體證了自身的苦,就能發現到涅槃之道。這些都是好的思維,爲什麼我不可以作如是思維呢﹖」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最好引用維那耶大師多年前的開示 —— 〈禅修者與內觀禅修法〉當中的某些話。這些話在當時和現在都是一樣的真實。

  

「禅修者的首要裝備,是一顆集中(有定力)的心。因爲,祇有集中的心才是淨化了的心。而且,祇有淨除了五蓋(五種禅修障礙)—— 貪愛、瞋恨、昏沈(懈怠)、煩亂(掉舉)和疑惑等,心才能妥善地運作,去認識和了解各種內觀智(Vipassana Insight)。‥‥」因此,當觀察呼吸或疼痛的感覺時,禅修者不應該去「想」,否則上面所說的五蓋就會闖入。

  

「其實,有兩種培育心智的修行方式:止禅(Samatha)和內觀禅(Vipassana)。止禅可導致平靜與安甯。而內觀禅則能達致領悟實相的直觀智慧及緊隨其後的解脫。止禅與我們爲自己所創造的事物有關,而內觀禅卻與事物本身的實相有關。‥‥」

  

「如果我們的心總是傾向于創造想象和觀念,我們有可能如實地把觸到種種過程的實相嗎?是否可以不必套上種種觀念來了解這些過程呢?答案是:如果一定要借助觀念和思想來了解這些過程的話,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直接地把觸到這些過程實相,而且,也不可能有解脫之道和解脫知見。但是,因爲直接把觸過程本身的實相是有可能的,所以就有內觀禅和可以獲得直觀的解脫智慧了。‥‥」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觀呼吸的修法。‥‥觀呼吸的修法,可以用止禅的方式,亦可用內觀禅的方式去修。‥‥第四個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和呼出,將心固定(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同時覺察著氣息的接觸,不要數息、不必去知氣息的長短,也不用去知氣息的進出。‥‥祇有第四個方法,由于能在最無裝飾的狀況下直接把觸到實相本身,所以是內觀禅的修法。但是,這種修法也可能攙雜了止禅的修法。如果禅修者不是直接覺察氣息接觸的本身,同時又不用專注去守護著這覺察,而是在心中默念、標記『接觸』的概念,那麼,當即便會落入創造概念、觀念的舊習慣之中,變成了在修止禅,而不是在修預計中的內觀禅了。‥‥」

  

「心中的默念、標記通常比現象生起的真實過程要慢很多。因此,心往往無法在當下直接把觸到這些過程的實相,而滑入過去了的時間之中,不斷地介入一些思潮,去重新塑造這些已逝去的過程。其實要跟得上這些自然過程,禅修者所需要做的祇是保持專注(Mindfulness)。這是不難做到的,先決條件是要有覺察力(Awareness)。要覺察接觸、感覺或心理現象,然後以專注盯牢、看緊此覺察。以專注守護著這覺察時,念頭就被鎖在外面而無法闖入,這樣就沒有機會去形成各種概念、想象或觀念了,此時心便能在這些過程生起的當下,直接把觸到它們本身的實相,而不受任何雜念所扭曲,這才是真正的內觀禅修法。‥‥」

  

「禅修者很容易傾向于松懈地坐著,以寬松、散漫的方式去禅修。他習慣于思考和顧慮。所謂『思考』是指思考著應該做的任務,而不是實際地去做它。『顧慮』是指自我憐憫,過度小心地照顧自己,惟恐他過于盡力或受傷害。禅修者太過于愛惜自己,甯可讓他的念頭四處遊蕩,也不願意振奮精神。要振奮精神便要傾盡全力,這正是禅修者所極之厭惡去做的。‥‥」

  

「念頭是經常想闖入心中的,種種觀念和影像正站在門檻邊沿,准備在專注力開始減弱時立即闖入心中。想要跟得上這些過程,專注于這些過程,唯一的方法就是竭盡所能地去發揮警覺力(Vigilance)。這也就是爲什麼孫倫大師常說:『要奮力專注于對觸覺的覺察。』‥‥」

  

每位向往體證涅槃的禅修者,都應該緊緊地記住孫倫大師常說的這句話:「要奮力專注于對觸覺的覺察。」

  

願一切衆生皆安穩、幸福和快樂。

  

《四 給孫倫禅修者的一些提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