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析后,确知自己已丧失了修行热忱,那么就该想法让它恢复过来。丙先生应回想当初,他为了想证得解脱智,而开始认真禅修时的心态。也许,当初他曾惊觉,仅仅过着表面快乐而缺乏内观禅修的世俗生活,死后祇会坠入地狱、阿修罗、饿鬼、畜生(包括鱼、鸟和昆虫)这四种恶道。即使幸运地,下世没有落入这四恶道之中,他仍免不了要陷入那永无止境的生死轮回里。当时,对于涅槃和初果的冀望 —— 解脱可怕的生死轮回和与生命不离的三种特性:苦、无常、无我 —— 对他而言,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丙先生在当时亦曾发现,在这世界上,能够出生为人的机会很微 —— 约少于千万份之一,(因为人类和其它轮回当中的众生,像天人、畜生、饿鬼等等为数何止千万!)且唯有具足善业的人,才有机会修持孙伦禅修法。(因为其它的四恶道没有足够的智慧,而天人和梵天并没有粗质的色身,可以进行强烈的呼吸和观察疼痛的感觉。)那时,丙先生一定下过决心,要每天踏实地作内观禅修一小时。如是者过了几个月,现在他发觉自己每天禅坐都很觉厌烦。他应反省思维,设法回复当初的高度热忱。例如:考虑各种可能性,最终要明了:如果禅修时不热切和认真,就是丧失了一次难得的宝贵机会。
恢复禅修的热忱后,他应先念诵愿文,然后以尽可能强烈的呼吸来开始禅修。由始至终提醒着自己的幸运 —— 能拥有如此难得的机会去作强烈的呼吸禅修。因为其它众生,并没有他和其它少数人士那么幸运,能有此宝贵机会,作这样强烈呼吸的内观禅修。至此,他的热忱、信念、精进和其它助道因缘也增强了,他亦会发现他的定力也增强了。这都是他热切努力的结果。在一小时的禅修结束时,丙先生将会发现:他再也不感到厌倦和烦闷了。
丙先生的情况还有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经过了一百天的内观禅修(每天至少禅修一小时),定力除了前几个星期每星期都有进步外,之后的日子,定力几乎没有进展。在这种情况下,丙先生便应尝试一个星期或十天的密集禅修锻炼了。
什么才是密集禅修锻炼的理想程序呢﹖丙先生应该先请假,暂时放下工作,最好可以去得到孙伦禅修中心;如果无法到来孙伦禅修中心,他应找个安静、不受干扰的地方来进行禅修。如果他的家具备这些条件,那么,他也可以在家进行密集禅修,不过,要保证没有其它外缘使他分心。
之后,每天尽早起床(最好在日出前)。盥洗及早餐后,经行一小时。经行的做法如下:以平常的步伐进行散步,每行一步,都要专注于脚底和地面的当下接触感觉,同时,不可让心四处游荡。
如是经行之后,丙先生便要到他禅修的地方,进行当天的第一次内观禅修,至少持续一个半小时以上。当然,早上能坐长些时间会更好,最好能坐到不适意的疼痛完全消失为止。
接着,丙先生可以做些运动,然后沐浴及午餐。休息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内观禅修,同样要至少一个半小时。他也许发现,第二次的禅修会较为轻松些和可以坐久一点。然后,做点经行,在经行时,要始终专注脚底和地面的当下接触感觉。最后,晚餐过后,丙先生应进行第三次的内观禅修。虽然这时,已经是晚上了,他同样要坐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以这种密集的禅修程序,加上对走路、沐浴、吃饭等等动作的接触保持专注,在实行一个星期或更久的时间后,丙先生将会发现:自己的定力显著地进步了,同时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之中。例如,通常会一觉睡到天亮的人,现在会半夜醒来两、三次。相反地,原本半夜要醒来两、三次的人,也许会变成一觉睡到天亮了。随着丙先生继续从事密集的禅修,更多和更美好的事情亦会呈现出来。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外,还有另一种可能,我们必须提醒大家。让我们以丁太太的个案来描述这种可能情况。
这种可能情况,在前述的三个案例中(甲太太、以太太和丙先生),并无提过。因为它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它并不是达不到重要成果、厌倦烦闷或是停滞不前,因此不要和它们混淆了。
丁太太的案例是:她已勤奋地修持内观禅好几个月(假设她是属于苦行道的禅修者)或者更短的时间(如果她是属于乐行道的禅修者)了。她已获得初阶定,甚至还有其它更重要的成果。但是,她开始对人生感觉厌倦,她对美食、漂亮的服饰和很多以前她所喜爱的事物,都不再感到兴趣了。她对人生的前景变得超然和不执着了,她可放舍任何事情(有鉴于苦、无常、无我)。她可能经历过一个时期——对于将来继续轮回为人的生活,感到非常害怕。
对于尚未受过禅修启蒙的人而言,会认为这些现象是负面结果,或是与他们所期望的(达致初果前的)修行成果正好相反。但事实上,丁太太应该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些现象都是正面的征兆,表示她确实已从每天的内观禅修当中,获得了某些重要成果。事实上,她应加倍努力去修持内观禅,因为她正接近初果的果位了,就像赛跑一样,在最后一段赛程,理应额外尽力地去冲刺夺标的。
还有一言想提醒丁太太:虽然她受到鼓励要加倍努力禅修,并且在禅修以外的时间也要保持专注,好让她快些证得初果;但是,她不应经常想着或是太过希望去成就。当然,想成就初果是十分可敬的想法,但是,我们还是不宜过份地去想要它;否则,这种希求会转为贪念 —— 一种根本烦恼,便会形成障碍,使我们无法成就初果的。因此,丁太太应继续努力精进,把禅修当作是一种例行工作或责任,在心态上不可抱着想要成就的贪念。
有人到现在会问:「成就初果时会有什么征兆﹖」答案是:「这个问题并不像前面大多数的问题一样,需要详加回答,因为这个问题是不宜向未证得初果的人回答的,这是由于担心他们知道以后,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自我暗示」的作用,造成障碍。」
有人接着会问:「那么,当我证得初果时,我如何知道呢﹖」答案是:「根据已证果者的经验,当一个人成为初果时,他一定会自己知道的,因为初果果位是这世间如是出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内观禅的修持,很能令你养成一种直觉的解脱知见 —— 确知自己已经成就了初果。还有,其它已证初果或更高果位的人,你不必告诉他们,他们也会知道你的证果成就的。因此,可不用担心。」
内观禅能导致直觉知见,从以下例子可以看到:有关「想要证得初果的禅修者,应当奉持那些戒律﹖」 这个问题,任何正确地修持内观禅的人都会明白,他将会自然地直觉知道它的答案的。
在某次禅修中,上述问题的答案会在禅修者的心中自然呈现,呈现的答案会是:每位真正向往证得初果果位的禅修者,都必须信守奉行佛陀所教示的五戒。在某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要决定:究竟应该牺牲自己的生命呢?还是要犯戒呢﹖他会直觉地知道答案:五戒的奉持是较为重要的,他不应该犯戒。
什么是五戒呢﹖五戒就是:
(一)我决心不杀害任何众生。(“不”指“戒绝”的意思)
(二)我决心不偷盗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三)我决心不作任何邪淫。(意即:我不从事违法的、不道德的、或会导致别人痛苦的性行为,例如强奸等。)
(四)我决心不说任何妄语。
(五)我决心不饮酒和不服用任何会伤害身心的毒品。
最后,这篇提示将以发问如下一个问题来结束。这问题将会显示孙伦禅修法与其它大多数禅修法的最大差别之处。
这问题会久不久在内观禅修者的心中生起。因为,即使接受过孙伦禅修中心住持维那耶大师(U Vinaya)亲自指导的禅修者,都还是需要不断地被提醒:按照孙伦禅修法,禅修时不可动念「思维」。
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修习内观禅法时,在观察强烈的呼吸或感觉时,我不应动念思维呢﹖例如,在观察疼痛的感觉时,我可以思维:这些苦受,是如何确实地证明我的身中具有苦、无常、无我这三法印啊!然后,我可以继续思维:佛陀的话真对啊!他说体证了自身的苦,就能发现到涅槃之道。这些都是好的思维,为什么我不可以作如是思维呢﹖」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最好引用维那耶大师多年前的开示 —— 〈禅修者与内观禅修法〉当中的某些话。这些话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样的真实。
「禅修者的首要装备,是一颗集中(有定力)的心。因为,祇有集中的心才是净化了的心。而且,祇有净除了五盖(五种禅修障碍)—— 贪爱、瞋恨、昏沉(懈怠)、烦乱(掉举)和疑惑等,心才能妥善地运作,去认识和了解各种内观智(Vipassana Insight)。‥‥」因此,当观察呼吸或疼痛的感觉时,禅修者不应该去「想」,否则上面所说的五盖就会闯入。
「其实,有两种培育心智的修行方式:止禅(Samatha)和内观禅(Vipassana)。止禅可导致平静与安宁。而内观禅则能达致领悟实相的直观智慧及紧随其后的解脱。止禅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有关,而内观禅却与事物本身的实相有关。‥‥」
「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倾向于创造想象和观念,我们有可能如实地把触到种种过程的实相吗?是否可以不必套上种种观念来了解这些过程呢?答案是:如果一定要借助观念和思想来了解这些过程的话,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直接地把触到这些过程实相,而且,也不可能有解脱之道和解脱知见。但是,因为直接把触过程本身的实相是有可能的,所以就有内观禅和可以获得直观的解脱智慧了。‥‥」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观呼吸的修法。‥‥观呼吸的修法,可以用止禅的方式,亦可用内观禅的方式去修。‥‥第四个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和呼出,将心固定(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同时觉察着气息的接触,不要数息、不必去知气息的长短,也不用去知气息的进出。‥‥祇有第四个方法,由于能在最无装饰的状况下直接把触到实相本身,所以是内观禅的修法。但是,这种修法也可能搀杂了止禅的修法。如果禅修者不是直接觉察气息接触的本身,同时又不用专注去守护着这觉察,而是在心中默念、标记『接触』的概念,那么,当即便会落入创造概念、观念的旧习惯之中,变成了在修止禅,而不是在修预计中的内观禅了。‥‥」
「心中的默念、标记通常比现象生起的真实过程要慢很多。因此,心往往无法在当下直接把触到这些过程的实相,而滑入过去了的时间之中,不断地介入一些思潮,去重新塑造这些已逝去的过程。其实要跟得上这些自然过程,禅修者所需要做的祇是保持专注(Mindfulness)。这是不难做到的,先决条件是要有觉察力(Awareness)。要觉察接触、感觉或心理现象,然后以专注盯牢、看紧此觉察。以专注守护着这觉察时,念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去形成各种概念、想象或观念了,此时心便能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直接把触到它们本身的实相,而不受任何杂念所扭曲,这才是真正的内观禅修法。‥‥」
「禅修者很容易倾向于松懈地坐着,以宽松、散漫的方式去禅修。他习惯于思考和顾虑。所谓『思考』是指思考着应该做的任务,而不是实际地去做它。『顾虑』是指自我怜悯,过度小心地照顾自己,惟恐他过于尽力或受伤害。禅修者太过于爱惜自己,宁可让他的念头四处游荡,也不愿意振奋精神。要振奋精神便要倾尽全力,这正是禅修者所极之厌恶去做的。‥‥」
「念头是经常想闯入心中的,种种观念和影像正站在门槛边沿,准备在专注力开始减弱时立即闯入心中。想要跟得上这些过程,专注于这些过程,唯一的方法就是竭尽所能地去发挥警觉力(Vigilance)。这也就是为什么孙伦大师常说:『要奋力专注于对触觉的觉察。』‥‥」
每位向往体证涅槃的禅修者,都应该紧紧地记住孙伦大师常说的这句话:「要奋力专注于对触觉的觉察。」
愿一切众生皆安稳、幸福和快乐。
《四 给孙伦禅修者的一些提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