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業果法則(緬甸 喜戒禅師)

  業果法則

  緬甸 喜戒 禅師 著 郭姿妤 譯

  

  

   爲什麼人有富有貧窮、長壽短命,聰明愚鈍的差別?

  佛教的業果法則能夠解釋人類差異及不平等的問題,

  了解業果法則能幫助我們改善、掌握自己的未來。

  業解釋人生的差異

  許多人並非一生下來就是佛教徒,但卻爲佛教中業的理則所吸引,因爲它解釋了爲什麼每個人都會有不同差異,以及明明是個好人爲何卻在這一生受盡苦難的原因。

  我認識一名意大利人,他花了極大的精力去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及差異性的問題,他一直反複思索這些問題,也詢問過許多人,卻一直得不到滿意的答案。有一天,他拿到一本佛書,當閱讀到有關業的法則時,他非常滿意業的解釋。于是,他決定更深入地研讀佛學,並前往東方剃度出家,成爲佛教僧侶,直到他八十歲往生爲止,都維持著佛教僧人的身分。這一切都是源于他被業的法則所吸引的關系。

  業不是道德軌範,如果認爲它是道德軌範,那將令人不禁聯想到會有個人坐在那兒審判人類。其實,沒有任何人會坐在那兒審視人們所做的一切,只有業的法則。業不是道德審判,沒有所謂的賞罰,根據業的法則,假使你做了一些善行,就會得到好的結果,反之,你做惡行,就會有惡的果報。而這些好或壞的結果並不是任何人賦予你的,也不能被當成一種賞罰。業是一種不需要立法者,便可自行運作的道德法。

  都提婆羅門的故事

  人跟人之間不平等與差異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古今的思想家。佛世時,有一位名叫都提的婆羅門,他是一個非常富有的百萬富翁,但不相信慷慨與布施。他說:「如果你布施,就會變窮,所以不要布施任何東西。」吝于付出,使他成爲一個百萬富翁,到他死時都是如此悭吝。不過,由于他這般地戀著他的財富,所以死後便投生爲自己家中的一條狗。有一天,佛陀來到都提的家,那條狗見到佛陀,就一直對著佛陀吠叫。佛陀回答:「噢,都提!你尚爲人身時即非常無禮,現在你仍無禮地對我吠叫,這將使你投生到地獄的。」當佛陀這麼說,那條狗想:「噢,隱士笱達瑪(Gotama,喬達摩)知道我是都提。」然後就憂傷地走到一堆灰燼中躺下。

  這個婆羅門有個叫做須婆的兒子,他最喜愛由他爸爸所投生的那只狗,他替這條狗設置了一個特別的地方,當發現那條狗走到灰燼堆裏時,他非常驚恐。在得知喬達摩曾對狗說了一些話,使得牠沮喪消沈後,他就去找佛陀詢問這件事,于是佛陀便告訴他事情的始末。須婆心想:「根據婆羅門的教義,我的父親應該投生成爲婆羅門才對,但是笱達瑪卻說我父親投生爲一條狗,笱達瑪一定是隨口說說。」他回到佛陀那兒與他爭論,佛陀問須婆他父親是否有一部分的財産沒有公開,須婆回答:「是啊,的確有一大筆錢不見了,而父親也沒向我透露。」佛陀告訴須婆,要他在接近睡覺時間時再去喂狗,順便詢問有關那筆財産的下落。須婆想,如果佛陀說的都是實話,就能找出那筆財産;如果不是,那就能指控佛陀撒謊。

  須婆在晚間喂狗食時,問了有關那筆未公開的財産。那條狗起身並帶領著他前往錢財藏匿的地點,須婆挖出並重新取得了這筆財産。

  ﹝衆生是自己業的主人﹞

  之後,須婆來到佛陀那兒,向佛陀請法,他問爲何每個人皆不相同?爲什麼有人長壽而有人短命?他也問爲何有人多病或較易生病,而其它人卻健健康康?爲什麼有人醜陋,但有人美麗?爲何有人朋友很少,有人卻交遊甚廣?爲什麼有人富有,有人卻貧窮?有人出身高貴,有人卻不是?有些人生得聰明,有些卻資質驽鈍?佛陀回答了他的問題:「噢,年輕人!衆生是他們自己所造之業的主人,是自己業的繼承人,業是他們的父母、親人與庇護人,是業使人有優劣之分。」佛陀給了須婆一個非常簡短的回答,但須婆並不明白,于是佛陀詳盡地闡述了業法。

  ◎長壽短命報

  有些人喜歡殺害其它生命,養成了殺生的習慣,這些人死後將投生到四惡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地獄道〉,如果他們投生爲人,生命將會是短暫的。那些不喜歡殺生,對衆生富有同情心的人,可能會投生到天道〈天人〉,假使他們重新投生到人道,則享有長壽。

  ◎多病健康報

  接著,佛陀解釋多病與健康的業報關系。有些人傷害其它生命,喜歡損害他人,就是因爲這樣,這些人會輪回到四惡道中,假如他們重新投生做人,他們將會多病且容易生病。而不傷害其它衆生的人會投生到天界,假使他們投生到人道,也會是天生健康的人。

  ◎美麗醜陋報

  爲何有些人生得醜陋,而有些人生得美麗呢?佛陀解釋說,有些人很容易生氣,這些瞋念使他們投生到四惡道,要是投生爲人,會得相貌醜陋報〈生氣使人醜陋,所以下次生氣時,看看鏡子中的自己,是醜陋還是美麗〉。但有些人沒有怒氣,也不容易生氣,以仁慈和善的心對人,這些人就會投生到天界,或生爲相貌莊嚴的人。所以要是你想要長得莊嚴美麗,至少下輩子想成爲一個莊嚴的人,要覺察自己的憤怒 ──千萬不要生氣!

  ◎多友少朋報

  爲何有些人沒有朋友而其它人卻擁有許多朋友呢?因爲有些人內懷嫉妒,嫉妒心會使其投生到四惡道中,倘若投生到人道,也不會擁有很多朋友。而那些不會嫉妒別人的人則會投生到天界,或投生成爲一個有許多好朋友的人。根據業的法則,我們可以說,那些不能交到朋友的人,在過去生中是善嫉之人。

  ◎富有貧窮報

  爲什麼有些人富有而有些人貧窮呢?因爲有些人非常小氣,吝于捐贈東西。不慷慨、吝啬的人會墮于四惡道中,投生至人道時會成爲貧窮的人,而那些慷慨布施的人會變成富有的人。所以要想增加財富,布施吧!

  ◎出身高低報

  佛陀也解釋爲何有人出身高貴,而卻有人出身卑賤。因爲有些人非常驕傲、看不起也不尊敬其它人,這些錯誤的驕慢,將使這些人投生到四惡道中,如果他們轉爲人身,也會遭逢不幸的境遇。那些沒有錯誤的驕慢、謙卑的人會投生至天界。如果投生人界,也會出生在一個如意的環境中。

  ◎聰穎愚鈍報

  爲什麼有些人資質驽鈍而有人天資聰穎呢?佛陀解釋說,有些人沒有求知欲,沒有發問的意念,也不想了解萬物本質,沒有正知正解,這些無知的人會投生到四惡道中,要是投生人道也會是驽鈍之人。另外那些有求知欲、對萬物有興趣的人會投生到天界或成爲聰慧的人。所以你想在下一生成爲一位有才智的人,不要猶豫,盡量發問。你們是美國人,我不需要特別叫你們要發問,你們會問許多問題,而這是好事。

  佛陀給了須婆這些回答,從業的法則中,我們可以推斷一個人的過去生。佛陀說:「人是他們業的主人,也是業的所有人。」只有業是人的資産,其它東西並不是。在佛法中,業是非常重要的主題。

  什麼是業

  ﹝業是思心所﹞

  什麼是業?佛陀說:「噢,比庫(bhikkhu)啊!我把業稱之爲『思心所』。」業,最廣爲人知的解釋是行動與造作,但在專門的術語中,業解釋爲思心所或意志力。當你做某事時,會有意志力在背後〈推動〉,這個心理上造作的意志力就稱之爲業。佛陀解釋,因爲具有意願,一個人才能藉由身體、言語及心發動他的行爲。不管你做什麼,都會形成某一種業 ──心理的造作、意志力和思。思是與心同時生起的五十二種心所之一。

  當你做一件事情,如供養佛陀,「思心所 ──意志力」會促使你去付出,這個「思心所」就稱之爲業。所以,業是因,不是果。有些人認爲業意指「因」、「行爲」和「果」。但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說法中,業從不代表效應或結果,業只具有「因」的意思。

  業屬于行蘊。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思屬于行蘊。行蘊是屬于心理的,就像其它的心所一樣,「思心所」生起來,稍作停留,然後消失,只停留非常短暫的瞬間;但「思心所」跟其它心所不同,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潛能在其它心所,當心念消失時,潛能並不會一起消失。它會留下某些東西 ──一種能帶來後果的力量或潛能,當因緣條件適合時,那些結果就會現起。一個人在此時此地造業,但果報或許會在這一生、下一世或累世之後才會現起。

  ◎隨緣現起的潛能

  業或思都有帶來後果的潛能,而這些潛能都具有強大的力量。業不會隨著此生生命的終了而結束,它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我們不能說業是存在我們體內或意識的某一個地方,因爲每一件事都不是恒常的,且隨時隨地都在改變。業也不是恒常的,它會消失,但當它離開時,卻在持續的生命流中,留下了當因緣和合相應時,果報就會自然出現的潛能。再次強調,業不儲存于某個地方,但當它消失時,留下了讓果報現起的潛能。就像一顆樹有結果的能力一樣,在開始時,樹上可能沒有半顆果實,但當時機合適時,果實就會出現。

  我們再舉另一個例子,佛法中有一個太陽、牛糞和放大鏡的比喻。在太陽底下,你將放大鏡置于幹燥的牛糞上,它便會起火燃燒,我們不能說火苗存在牛糞中、太陽中或放大鏡中。但將這些對象湊合在一起時,就會産生火苗,因爲它們符合了燃燒的條件。就像業的果報一樣。

  ◎業因與業果皆是空性

  業和它的果報是不一樣的東西,並不是業慢慢地成熟而形成果報。某個印度哲學認爲,果報以一種隱藏的方式存在于業中,而業本身會慢慢地成熟然後變成果報,在這個哲學中,因和果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佛教並不接受這樣的看法,佛教指出業和果報都是空性的,雖然沒有業因,果報是不可能存在,果報是完全依業而存在,但並不存在于業之中,業也不存留在果報之中。業和果屬于不同的時期,果報完全是因爲過去所造的業而現起,當環境、條件,符合果報就産生,就像太陽,牛糞和放大鏡同時放在一起時,果報自然就會現起。

  ◎業果

  業所形成的果報,專門術語叫做「異熟識」〈vipAka〉…

《業果法則(緬甸 喜戒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