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開花散播的香味,平等分享給衆生,毫不吝啬,不帶分別心。相反的,人面對其它人時,都懷著分別心,有自我中心的觀念。因此,無法像樹那樣功德無量。
207. 佛陀對一切衆生全然平等。學習佛法,乞丐與國王相同,佛陀平等教導,無尊卑上下的分別心。
208. 佛陀是何許人?佛陀可說是真理的發現者,生命的導師,最簡單的人,清淨的人。佛陀絕不會離生命談佛法,此可作爲檢視正法的標准。
209. 佛陀未依靠外力,自己覺悟,可說是個自力的人。佛陀不求別人的崇拜、安慰、贊歎,本身就是一位自力之人。
210. 有幾個人真正知道自己的心?若對自己的心不清楚,則離佛陀所說的覺還相當遠。
211. 爲何許多人都不快樂?主要原因是不去看自己的心。
212. 平時多練習看自己的心,不要當心的奴隸。久而久之,是否能達到無心。
213. 爲何不快樂?常由于念頭不正常,生鏽的緣故。那麼,如何找回快樂?首先要改念頭。
214. 生命有兩條路最重要。一條是呼吸,一條是心。但心太雜亂了,每天不斷地想,不斷地想,所想的多半是不好的成分。因此,要常常觀照心,讓雜染沈澱,逐漸達到清涼。
215. 世界上最偉大,最重要的人是誰?是自己。因此要常告訴自己:「我要作最舒服,最快樂的人。」
216. 人何時才會快樂?所討厭的人,我們不再討厭他,就是最快樂的人。
217. 每天起床時告訴自己:「原本討厭的事、工作,我們不去討厭它」。如此,任何紛擾都不能煩惱我們。
218. 第一要先皈依自己。皈依了自己之後,才能見到佛陀。如此才能皈依佛、法、僧。
219. 只拼命拜佛像沒有用,重要的是改正我們的觀念、心態和行爲。依正法而行,佛陀自然在我們身邊。
220. 觀世音菩薩意爲能觀聽世界苦惱的聲音。觀身心生活是苦,觀衆生與自己同在受苦,慈悲心自然湧現,當下便是觀世音菩薩。
221. 天天生活不快樂,或不懂怎麼快樂,那他將是個可憐的人,因爲他的生命被愚癡和無明所籠罩。
222. 有些父母很喜歡控製孩子,不論在生活上,學習上,興趣上,甚至思想上都要幹涉,造成孩子的負擔和痛苦。看看佛陀,他曾想控製別人嗎?佛陀崇尚自由,他以正法教導人們,從不勉強,也不指使他人。只有自發地學習佛陀,這樣才輕松愉快。
223. 佛陀不要求弟子依靠他,或聽命于他。佛陀教導弟子作個自力的人,而他本身即是最好的示現。
224. 佛陀完全放棄名和利,世俗的東西無法影響佛陀。所謂八風吹不動,任何毀、譽、苦、樂,都不會動搖佛陀平靜的心,即所謂如如不動的境界。
225. 佛陀見到受苦的人,不會表現出特別難過。並非佛陀不慈悲,而是佛陀深知其因緣,對受苦者的因果業力,了然于胸,故不感動。
226. 擁有金錢是寶藏
還是苦惱?有人病到快死了,心中仍惦記著存款,豈非愚癡?
227. 有人手握金錢,但心中仍充滿貪念,一心向外爭奪,這不正是自尋苦惱嗎?
228. 擁有的越多,是否快樂就越多?擁有子女、財産、樓房,但痛苦還是不斷産生,生、老、病、死照舊,並無長久的快樂。
229. 《清淨道論》解釋涅槃道的七個過程。
1:戒清淨。
2:心清淨是屬于定的。
屬于慧的有下面五種清淨的過程,
3:知見清淨,
4:度疑清淨,
5:道非道智見清淨,
6:行道智見清淨,
7:智見清淨。
230. 《清淨道論》解釋定的種類。
1:以一種解釋。不散亂的特相。
2:以二種解釋。
2.1:近行,安止。
2.2:世間,出世間。
2.3:有喜,無喜。
2.4:樂俱,舍俱。
3:以叁種解釋。
3.1:下,中,上。
3.2: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
3.3:喜俱,樂俱,舍俱。
3.4:小,大,無量。
4:以四種解釋。
4.1:苦行道遲通達,苦行道速通達,樂行道遲通達,樂行道速通達。
4.2:小小所緣,小無量所緣,無量小所緣,無量無量所緣。
4.3: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
4.4:退分,住分,勝進分,決擇分。
4.5:欲界,色界,無色界,離系。
4.6:欲,勤,心,觀。
5:以五種解釋。
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第五禅。
初禅的五種特征:尋伺喜樂定。
二禅的四種特征:伺喜樂定。
叁禅的叁種特征:喜樂定。
四禅的二種特征:樂定。
五禅的二種特征:舍定。
《涅槃的高速公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