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开花散播的香味,平等分享给众生,毫不吝啬,不带分别心。相反的,人面对其它人时,都怀着分别心,有自我中心的观念。因此,无法像树那样功德无量。
207. 佛陀对一切众生全然平等。学习佛法,乞丐与国王相同,佛陀平等教导,无尊卑上下的分别心。
208. 佛陀是何许人?佛陀可说是真理的发现者,生命的导师,最简单的人,清净的人。佛陀绝不会离生命谈佛法,此可作为检视正法的标准。
209. 佛陀未依靠外力,自己觉悟,可说是个自力的人。佛陀不求别人的崇拜、安慰、赞叹,本身就是一位自力之人。
210. 有几个人真正知道自己的心?若对自己的心不清楚,则离佛陀所说的觉还相当远。
211. 为何许多人都不快乐?主要原因是不去看自己的心。
212. 平时多练习看自己的心,不要当心的奴隶。久而久之,是否能达到无心。
213. 为何不快乐?常由于念头不正常,生锈的缘故。那么,如何找回快乐?首先要改念头。
214. 生命有两条路最重要。一条是呼吸,一条是心。但心太杂乱了,每天不断地想,不断地想,所想的多半是不好的成分。因此,要常常观照心,让杂染沈淀,逐渐达到清凉。
215. 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人是谁?是自己。因此要常告诉自己:「我要作最舒服,最快乐的人。」
216. 人何时才会快乐?所讨厌的人,我们不再讨厌他,就是最快乐的人。
217. 每天起床时告诉自己:「原本讨厌的事、工作,我们不去讨厌它」。如此,任何纷扰都不能烦恼我们。
218. 第一要先皈依自己。皈依了自己之后,才能见到佛陀。如此才能皈依佛、法、僧。
219. 只拼命拜佛像没有用,重要的是改正我们的观念、心态和行为。依正法而行,佛陀自然在我们身边。
220. 观世音菩萨意为能观听世界苦恼的声音。观身心生活是苦,观众生与自己同在受苦,慈悲心自然涌现,当下便是观世音菩萨。
221. 天天生活不快乐,或不懂怎么快乐,那他将是个可怜的人,因为他的生命被愚痴和无明所笼罩。
222. 有些父母很喜欢控制孩子,不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兴趣上,甚至思想上都要干涉,造成孩子的负担和痛苦。看看佛陀,他曾想控制别人吗?佛陀崇尚自由,他以正法教导人们,从不勉强,也不指使他人。只有自发地学习佛陀,这样才轻松愉快。
223. 佛陀不要求弟子依靠他,或听命于他。佛陀教导弟子作个自力的人,而他本身即是最好的示现。
224. 佛陀完全放弃名和利,世俗的东西无法影响佛陀。所谓八风吹不动,任何毁、誉、苦、乐,都不会动摇佛陀平静的心,即所谓如如不动的境界。
225. 佛陀见到受苦的人,不会表现出特别难过。并非佛陀不慈悲,而是佛陀深知其因缘,对受苦者的因果业力,了然于胸,故不感动。
226. 拥有金钱是宝藏
还是苦恼?有人病到快死了,心中仍惦记着存款,岂非愚痴?
227. 有人手握金钱,但心中仍充满贪念,一心向外争夺,这不正是自寻苦恼吗?
228. 拥有的越多,是否快乐就越多?拥有子女、财产、楼房,但痛苦还是不断产生,生、老、病、死照旧,并无长久的快乐。
229. 《清净道论》解释涅槃道的七个过程。
1:戒清净。
2:心清净是属于定的。
属于慧的有下面五种清净的过程,
3:知见清净,
4:度疑清净,
5:道非道智见清净,
6:行道智见清净,
7:智见清净。
230. 《清净道论》解释定的种类。
1:以一种解释。不散乱的特相。
2:以二种解释。
2.1:近行,安止。
2.2:世间,出世间。
2.3:有喜,无喜。
2.4:乐俱,舍俱。
3:以三种解释。
3.1:下,中,上。
3.2: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
3.3:喜俱,乐俱,舍俱。
3.4:小,大,无量。
4:以四种解释。
4.1:苦行道迟通达,苦行道速通达,乐行道迟通达,乐行道速通达。
4.2:小小所缘,小无量所缘,无量小所缘,无量无量所缘。
4.3: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4.4:退分,住分,胜进分,决择分。
4.5:欲界,色界,无色界,离系。
4.6:欲,勤,心,观。
5:以五种解释。
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第五禅。
初禅的五种特征:寻伺喜乐定。
二禅的四种特征:伺喜乐定。
三禅的三种特征:喜乐定。
四禅的二种特征:乐定。
五禅的二种特征:舍定。
《涅槃的高速公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