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謂實有爲自性有之諸法如幻。中觀自續派實有非有,但有自性之諸法如 幻。應成派謂實有與自性皆非有之諸法如幻。
戊叁滅除增減二見而建立無過教法
此中叁頌
說如尊所教 無有少敵者 能如法求過 善達即由此 何故由說此 于見不見事 遠離增益執 及損滅過故 緣起道因相 見尊說無比 由此證馀語 是量起決定
初頌至二頌
此頌大意,謂尊所善緣起甚深教法,加人欲依理求過,以作遮難,決不能得, 佛昔亦曾自作是說:我于有法中,成正等正覺,而爲諸衆生發大獅于吼,此言證 德圓滿無畏。複有斷德圓滿無畏,說解脫道無畏,說障礙法無畏。即謂不依甚深 緣起法,決定不得解脫,欲得解脫,決定須依甚深緣起法,此種定量,任誰不能 遮難。亦即謂佛依甚深緣起法而斷二障;如違是法,則決定知其尚有何種障未盡, 是爲第一種無畏,複次佛由通達甚深緣起法,滅除增損二見;如違是法,則決定 知尚有何種見未除,是爲第二種無畏。于佛所宣說四無畏,能如法求其過失者, 決定無有。善達即由此,此字指緣起。謂所以知無人能如法求佛過者,由知佛說 甚深緣起故。由說此,此字亦指緣起。可見渭色法等。不可見謂業果等。即由甚 深緣起理,將見不見諸法上所有增損二過,悉旨遠離。遠離即誅滅之意。如不由 甚深緣起法,則增損二過決不能滅;且由原有增損上複新生增損之過,至于無窮。 佛由緣起理于見不見法現量證知,孰爲增過,孰爲損過,悉于斷除;故發四無畏 之獅吼。
叁 頌
意謂佛說所以最上無比,由于佛說緣起道之因相故。由見佛說緣起因相無比 而最上故,即知佛所說經教皆是定量。如說布施得富饒,持戒生善趣,忍辱感妙 色,雖非空性經教,而由空性經教,是量不謬,亦知彼彼皆是量不謬。所謂量與 非量,須依叁種正淨抉擇。如金:一燒,二破,叁磨,即可辨其真僞。任何一種 佛語:一求與現量量不違;二求與比量不違;二求與聖言不違;此叁爲正淨抉擇。 一說;一、求與現比量不違。二、求與前後語不違。叁、求表裏語不違。甚深緣 起法所以最殊勝者,因此緣起深理證明佛說一切經教悉無過失,由無過經教成立 聖言是量,由信聖言是量,故凡不可見之法,如業果等皆悉是量。寶蔓論雲:佛 說難信處,自深理信入。佛說法中,因果二顼,最爲難信。惟能通達空性者,則 于因果愈益決定,以凡犯因果律者,皆由執一切法爲實有所致。
格西博多瓦雲:昔有國王性情乖謬,大臣登樓,見術者咒力變現大水沒宮, 幾及于王,水中幻一大舟,舟上有幻工啓王及大臣登舟避水,因術者與大臣有隙, 幻工極請大臣先登,大臣信之,舟疾駛入水中,舟工忽滅,大臣溺斃;此由大臣 不解水、舟、工、叁法皆幻,娛執爲實,遂致斷命。一切凡夫,于一切法中執爲 實有,故受生死,亦複如是。
丁叁正贊無過大師 分叁 戊一、分別內外道大師惟佛堪贊 戊二、作者贊佛 戊叁、總攝無違教與無過大師之義
戊初中 四 頌
見如義善說 有隨尊學者 衰損皆遠離 滅衆過根故 由背尊聖教 雖久依疲苦 後後過如呼 我見堅固故 希有諸智者 善達此二別 爾時于聖尊 豈不從髓敬 縱于一分義得少許決定尚與彼勝樂況尊衆多說
見如義者,凡真實義也。善說者因衆生種種根性不同;而說種種相宜義利之 法,是爲善說。隨尊學者,依佛所說之教,而取舍修習也。衰損指輪回涅槃言, 小乘涅槃仍有過故。遠離分暫時究竟二種,暫時遠離輪回,究竟則入佛位。小乘 涅槃何以有過,一、不能利他,二、自利亦不圓滿;故當遠離。外道違背佛教, 自立許多解脫道,雖從一世複入一世,而世世過患有如呼召追逐,絕不相離。由 其對于人法二我執,過于堅固之故。如沐身外道,以爲不斷沐浴可滅罪過。又如 五火炙身外道,從左右、前後、下上方置火,身人其中,以爲可滅罪過。亦如燃 臂等。又如拔毛外道,撥毛出淚,以爲可滅罪過。又如跳崖外道,如舍身崖舍身。 塗炭外道,最高乃至禅定外道,得四禅乃至有頂天禅,因我執無明未破,我執過 患,仍呼召追逐而複墮落。經雲:曆劫久習世問禅,我執無明難摧毀,以我執無 明根故,修禅亦爲生死因。前後二頌恰能判明內外道大師。外道修刁方便是苦, 所謂之果,仍然是苦,因過患之根本未摧,仍然世世呼召追逐。內道修習方便是 緣起智,所得之果,爲斷無明得解脫。故隨佛學則有種種殊勝功德,輾轉增長。 隨外道學,不但無功,所得過患反輾轉增長。嗟夫,如能了達內外二道之別,安 得不由心髓之中,對佛世尊生起敬信。所謂希有智者,即能善別內外道功德過患 之人。此類智者,其見如此,豈非最爲希有。超勝贊有雲:我非執佛覺,非憎數 勝等,若是如理說,敬彼爲大師。此能如理說者,惟佛一人。一切外道皆不能如 理而說也。又有頌雲:我離外道師,皈依佛世尊,以何因緣故,惟爲佛無過,圓 滿諸功德,其馀外道師,有過不堪皈,故我遠離彼。又頌雲:于外道教理,如加 善思維,如如益信佛。故佛之堪爲皈依處,與內外道之分,皆在功德與過患上斷 之。故于皈依佛之原因與理智;須先講究,有所認肯,而後皈依。不空一分義, 謂緣起性空之粗義一分。于此粗義一分少許信入,尚得勝樂;何況衆多之說而悉 信之耶。反之,對于外道大師,何況得其說之少分,縱博極其全部,所得仍爲苦 果;于此當益信佛。勝樂者;由緣起性空理智,即可斷截生死輪轉長流;截斷生 死輪轉長流所生之樂,是爲勝樂。再則即于現前粗重煩惱,亦可截止。截止現前 粗重煩惱,亦是勝樂。四百頌雲:薄祜于此法,不猶豫自佳,即尚有疑念,亦可 破諸有。破諸有者,雖未滅除諸有,亦已將諸有置掌中揉碎之義。喻贊有雲:誰 有皈依者,須知誰離染,圓滿諸功德,此即堪皈依。此頌意謂依此堪皈依者所說 之教,由聞思修而證入。
戊二,贊佛功德 二頌
噫愚壞我慧 于如此德聚 雖曾久皈依 未知德少分 然幸將近終 命相續未沒 于尊略生信 想此亦善根
度中前 初二頌
噫,大師自己悔歎,因愚癡所障故,對于上文所說佛之總功德,雖經長久皈 依,心中尚未知其少分;此謙詞也。亦即謂雖久皈依,對于世尊所證緣起甚深功 德,尚未知其少分。將近終,藏文意謂已距閻王死王不遠。略生信,大師晚年由 文殊教授,勤行忏罪,集福,修上師瑜伽,得佛護秘本,因此從前我執細微所緣 之境,一時頓斷,得證空性,生出喜幸;以謂此善根所致也。初偈贊佛德甚高, 久不得見。次偈,述見後之慶喜。總初二偈以調伏衆生故,依世俗不了義,作此 自謙語。若依了義,大師爲文殊化身,早證空性,證據甚多。所謂調伏衆生者, 自述久經勤行而後證入情形,所以示範于人,以見甚深空義得之不易。尤以積福, 忏罪爲最要,以如是甚深功德,非有罪與福薄之人所能見者。四百頌雲:薄福少 善者,對于甚深義,起疑亦複難,況雲能生信。
戊叁、總攝勝教無染與大師無過義
說中緣起說 慧中緣起智 二如世勝王 尊善知非馀
一切說中,以說緣起爲最勝,一切慧中以達緣起慧爲最勝,此二指上文說慧 二者。世勝王,如意寶之別名。亦以稱佛善知。藏文意爲究竟了達。言上說慧二 者,如如意珠,惟世尊究竟了達,非其馀外道等所能夢見。亦可謂世間究竟至寶 爲如意珠,緣起說慧之爲究竟說慧,亦無異彼珠,是說與慧、惟怫能知,非馀所 及。此爲世尊所以超一切世間之正因,亦即佛世尊所以爲衆生真正皈依處之正因。 一切說中緣起說勝,前已言之,一切慧中,何以緣起慧勝,尚當略說。六度中前 五度均須以智度爲依,前五無智,如人衆體皆具,獨缺于目,若有智度,則直入 佛道。
正贊第一科由聖教無染門正贊無過大師竟
丙二、正贊第二科(贊佛爲解脫道大師)複分二 丁一、此法爲求解脫者堪入之理 丁二、大師入生喜情形
丁一、複分二 戊一、馀衆對于聖教應受持理戊 二、大師自心生喜
戊初中 二頌
盡尊所垂教 依緣起性轉 彼爲涅槃故 尊無不趣寂 美哉尊聖教 隨至誰耳邊 彼皆趣寂故 尊教誰不持
初頌首二句,意謂佛一切說皆爲顯緣起一義,何以故,佛一切說皆爲使衆生 解脫生死,解脫生死,惟有緣起法,故一切所說皆爲顯示緣起。第叁句正答爲涅 盤故,即此意。得涅槃,藏文意謂出幽苦。四句,總束上言謂佛所說法無不趣于 涅槃。如彌勒雲若有具義法相屬,爲斷叁界煩惱說,顯示寂靜殊勝利,是大仙教 我頂持。
此頌分四項,若不具義,法不相屬,不能斷惑,不示寂靜,則非佛法。故佛 一切說皆斷惑趣寂而說。噶當派格西博多瓦雲:所有一切經義論,皆爲調伏衆生 心之方便,心不調柔,雖經塵劫,不能趣寂;因心常與煩惱爲鄰,煩惱不去與心 相守,則語縱常說法要,身縱勤行禮拜,仍不能入于善法,更無由得涅槃。
次頌,世尊至教,非有戲論,亦非爲悅耳,而專爲使一切衆生趨入涅槃;如 是聖教甚爲善哉。任誰耳聞,皆得涅槃,以此之故,誰不受持。因爲聞法即能知 法,即能得涅槃。涅槃由戒定慧得,戒定慧由知得,知由聞得,故聞可趣寂。此 說由聞漸得,複有由聞頓得者。印度有王由先世久聞空性義故,一次以依供僧, 衣化爲光,遂頓悟入。又舍利弗有弟子,爲欲使知夙因故,行見一塔,問此爲何, 答此汝前生遺骨,汝前生系一水獸,有舟過汝遇汝湧舟,舟人有誦佛號者,汝口 閉舟全,汝身沒後,因聞佛號功德,今爲吾弟于見佛聞法。汝爲水獸之前身,本 系人王,造罪墮畜生道,在畜生道聞佛號複得人身,此亦聞之功德也,故當受持。
戊二大師自心生喜 一頌
能降諸怨敵 離前後相違 與衆生二利 此教我生喜
怨敵指外道。前後相違,指外道教義自相乖違。二利:…
《緣起贊五十八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