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爲何我們生于此?
這次雨安居我不太有力,身體欠安,所以來山上呼吸點新鮮空氣。人們來拜防,我也無法如往常般接待他們,因聲音沙啞,氣息奄奄。大家現在還能看見這身體坐在這裏,也算是種福份,很快就會看不見了。氣將盡,聲將息,它們會如其他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般,隨著其他支撐的元素一起消逝,佛陀稱此爲「滅盡衰滅」(khaya vayam)。
(根本沒有任何人只有地、水、火、風
它們如何壞滅
想像一塊冰,它原來只是水,將它冷凍後就變成冰,但不久就融化了。取一大塊冰放在太陽下,可以看見它如何消解,身體也差不多是如此。它會逐漸瓦解,不久就只剩下一灘水,這就稱爲「滅盡衰滅」。自古以來,它一直如此,當我們出生時,就帶著這壞滅的本質來到世間,無從回避,從一出生,老、病、死就和我們結伴而來。
所以,佛陀要說「滅盡衰滅」。現在,所有坐在講堂裏的人,無論比丘、沙彌或在家男女,無一例外,都是一堆會壞滅元素的組合。現在這堆東西就如冰塊一樣堅固,冰塊從水開始,暫時變成冰,然後融化。你們能看見自己身體的這個敗壞過程嗎
看看這身體每天都在老化——頭髪在變老,指甲在變老,每樣東西都在變老。
你們不會一直都像這樣,會嗎
過去的你們要比現在小很多,現在長大與成熟了。從現在起,你們將隨順自然的方式,慢慢衰老。身體就如冰塊一樣衰壞,很快就消失了。
一切的身體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匪聚後稱之爲「人」。我們受它迷惑,說它是男人或女人,爲它命名而稱某某先生、女士等,如此一來,更容易相互辨認。但事實上,其中沒有任何「人」,只有地、水、火、風。當它們聚合成形時,我們稱這結果爲「人」,但切莫高興得太早,若真的深入觀察它,其中根本沒有任何「人」。
身體堅硬的部分——肉、皮膚、骨頭等,稱爲「地界」;身體液體的部分則是「水界」;身體溫暖的機能是「火界」;在身體裏流動的氣體則是「風界」。
在巴蓬寺有具看來既非男也非女的身體,它是具骷髅,挂在大會堂中。看著它,你不會有男人或女人的感覺。人們彼此詢問那是男人或女人,而所能做的只是茫然地面面相觑。它只足具骷髅,所有的皮、肉都消失了。
(人們從不曾真正看過自己
人們對這些事都很無知。有些人來到巴蓬寺,走進大會堂,看見骷髅立刻奪門而出!他們不忍卒睹,害怕骷髅。我想這些人以前一定未看過自己,他們應該反省骷髅的珍貴價值。要到寺院來必須乘車或走路,若沒有骨頭,怎麼辦得到
他們能走路嗎
但坐車來到巴蓬寺,走進大會堂,看見骷髅卻奪門而出!他們從未看過這東西,其實他們生來就有一副,卻從未看過它。
現在有機會看見,真的非常幸運。即使老人看見也會受到驚嚇,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表示他們對自己完全陌生,不曾真的認識自己,也許回家後會失眠叁、四天……不過,他們仍和一副骷髅睡在一起!無倫穿衣、吃飯或做任何事都在一起,但他們卻害怕它。
人們如此疏于接觸自己,真是可憐!他們總是向外看,看樹、看人、看外界事物,說:「這個是大的」、「那個是小的」、「這是短的」、「那是長的」。他們如此急于看其他東西,但從不曾看過自己。老實說,人們真的很可憐,他們沒有皈依處。
在受戒儀式中,戒子必須學習五項基本的禅修主題: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①有些學生和受過教育者在儀式中聽到這部分時會暗自竊笑:「到底阿姜想教我們什麼呢
竟然教導一生下就有的頭發,他無須教這些,他們早就知道了。爲何要教導我們早已知道的事呢
」
愚人就是如此,自以爲早就看過頭發了。我告訴他們,當我說「看頭發」時,意思是如實地看見它,如實地看見體毛、指甲、牙齒與皮膚。
這才是我所謂的「看」——不是表面上的看,而是如實地看。若能看見它們的實相,就不會迷失于事物之中。頭發、指甲、牙齒、皮膚的實相是什麼
它們漂亮嗎
幹淨嗎
有任何真實的實體嗎
是穩固的嗎
不!它們什麼都不是。它們既不漂亮,也無實體,但我們想像它們有。
(身體就是禅修的主題
人們確實迷戀頭發、指甲、牙齒、皮膚這些東西,佛陀以身體的這些部分作爲禅修的主題,教導我們要覺知它們。
身體是短暫、不圓滿與無主的,既非「我」,也非「我的」。我們一生下來就被騙了,它們其實是汙穢的。假設一星期不洗澡,還會有人敢靠近我們嗎
我們聞起來臭死了!當許多人一起辛勤工作,都汗如雨下時,那味道是很可怕的。回家用香皂和清水刷洗身體後,香皂的香氣取代了它,味道就比較好聞了。擦香皂似乎會讓身體變香,但事實上,它的臭味仍然存在,只是暫時被壓抑住而已。當香皂味消失後,身體的味道就回來了。
(真正皈依處即在自己的心
現在,我們普遍認爲身體是漂亮、可愛、長壽而強壯,且永不衰老、生病或死亡。我們受到身體的迷惑,因此忽略真實的皈依處——心,就在自己身體裏面。
我們現在坐在這講堂裏,或許很大,但不可能是真實的皈依處。我們可能認爲講堂是我們的,但它不是,鴿子、壁虎和蜥蜴也在此尋求庇護,我們和其他生物一起住在這裏,這只是個暫時的棲身之所,我們遲早得離開它。人們將這些棲身之所,誤認爲真實的皈依處。
因此,佛陀說尋找你的皈依處,意思是尋找你的真心。這顆心非常重要,人們通常都不注意重要的事物,反而花時間在不重要的事物上。例如當整理家務時,他們會彎下身來擦地板、清洗碗盤等,但從不曾注意過自己的心。這顆心可能發臭了,他們可能很生氣,板著一張臭臉在洗盤子。他們未看到自己的心不太幹淨,這就是我所說的「把暫時的棲身之所當成皈依處」。他們美化房子和住家,但從未想到要美化自己的心;他們沒有檢視痛苦。
佛陀教導我們,在自己的內心尋找皈依處——「當自皈依」。還有誰能成爲你的皈依處呢
你可能想依賴其他的事物,但它們是不可靠的;只有當你真正在心裏找到皈依時,才能真正依賴其他的事物。
(我是誰?我爲何出生?
因此,你們所有的人,無論在家與出家,今天來到這裏,請仔細思考這個教導。反問自己:「我是誰
我爲何在這裏
我爲何出生
」有些人並不知道。他們想要快樂,但痛苦卻從不曾停止,無論貧富、老少都同樣痛苦。一切都是苦。爲什麼
因爲他們沒有智慧,窮人因貧困而不快樂,富人則因擁有太多而不快樂。
當我還是個年輕沙彌時,曾說過一個譬喻,是關于擁有財富與仆人的快樂——男仆與女仆各一百名,大象、乳牛與水牛各一百頭,任何東西都是一百件。這在家人真的非常享受這一切,但你能想像照顧各一百頭水牛、乳牛與各一百個男、女仆人的情形嗎
你能想像必須照顧這一切嗎
人們未考慮到事情的這一面,他們只想擁有上百的乳牛、水牛、仆人……。但我說五十頭水牛可能就太多了,光爲那些畜生綁上繩子就不得了了!但人們從未想到這點,只想到獲得的快樂,而未想到涉入其中的麻煩。
(想要是苦想不要也是苦
若沒有智慧,身邊的每樣事物都會成爲痛苦的根源;若有智慧,這些事物則會帶領我們脫離痛苦。眼、耳、鼻、舌、身、意……你知道,眼睛不一定是好東西,當心情不好時,只是看到別人就能讓你生氣和失眠。你也可能在談戀愛,若得不到想要的,愛情也是一種苦。因爲貪欲,所以愛與恨都是痛苦。
想要是苦,想不要也是苦,想要的東西即使得到後,仍然是苦,因爲會害怕失去。一切是苦,你應如何和它相處呢
你可能有棟大豪宅,但若心不好,它就永遠無法如你所願。
你應看看自己。我們爲何出生
這一生真的有得到什麼東西嗎
人們在鄉下從小就開始種田,當長到十七、八歲時,便匆匆忙忙地結婚,唯恐沒有足夠的時間賺錢。他們從年輕時就開始工作,以爲會變得有錢,直到七十、八十甚至九十歲都還在種田。我問他們:「你從出生就一直工作到現在,如今差不多要走了,你能帶走什麼呢
」除了「我不知道」之外,他們不曉得還能說些什麼。
關于這部分,我們有則諺語:「別沿途停下來采草莓,在你曉得以前,暮色早已降臨。」他們進退兩難,只能以一句「我不知道」來搪塞,坐在草莓園中狼吞虎咽:「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看不見未來的痛苦以爲永遠不會發生
當年輕時你認爲單身不太好,覺得有點寂寞,所以去找個伴陪你一起生活。兩個人在一起後又有摩擦!單身太寂寥,和別人一起生活又有摩擦。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親心想:「等他們長大後,我們的日子就會好過一點。」他們養育叁個、四個或五個小孩,認爲孩子長大後,負擔將會減輕。但當孩子長大後,負擔卻變得更重。就如有一大一小兩塊木頭,你丟掉小的拿起大的,認爲會輕一點,但當然不是如此。當孩子年幼時,他們不太會煩你,頂多一團飯或一根香蕉就好了。當他們長大時,想要一輛摩托車或汽車!好了,你愛小孩,無法拒絕他們,所以設法滿足他們。
問題來了,有時父母親會爲此而爭吵:「不要給他買車,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但由于你愛小孩,所以便想辦法借錢,也許還得省吃儉用,才能爲孩子買東西呢!接著又有教育的問題:「等他們完成學業後,一切就沒問題了。」但學無止境,他們何時才會結束
只有佛學才有完成之時,其他的學科都只是繞著圈圈打轉,到頭來可真令人頭痛。若家裏有四、五個小孩,父母親會天天吵個不停。
我們看不見未來等在前面的痛苦,以爲它永遠不會發生,當發生時,我們才看見它。那種身體與生俱來的痛苦,是很難預見的。
我童年在牧牛時,會拿木炭擦牙齒,以使它們潔白,回家看鏡子,它們是如此美好又潔白,我被自己的骨頭給愚弄了。當我五、六十歲時,牙齒開始松動,…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六章 爲何我們生于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