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
(真正的平靜在我們內心
爲了找到平靜,我們已下定決心成爲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彌。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平靜呢
佛陀說,真正的平靜並不遠——它就在我們的內心!但我們卻長久忽視它。人們渴望獲得平靜,卻始終感到迷妄和不安。他們一直對自己缺乏信心,且無法從修行中獲得滿足。猶如我們離家四處旅行,但只要還未回家,就不會感到滿足,而仍有未完成的事需要費心。這是因爲旅程還未結束,我們尚未到達最後的目的地。
所有比丘與沙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平靜。當我年輕時,四處尋找它,無論到哪裏都無法滿足。我進入森林行腳,參訪各類老師聆聽開示,都無法從中獲得滿足。
爲何會如此
我們在極少接觸色、聲、香、味的環境尋找平靜,相信安靜地生活能令我們滿意。但事實上,若我們在不受幹擾的地方,非常安靜地生活,能生起智慧嗎
我們能覺知到什麼
仔細想想,若眼不見色,那會是什麼情況
若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無觸受,那會是什麼情況
那情況就如盲、聾之人,鼻子與舌頭失靈,且身體完全麻痹失去知覺。那裏有任何東西存在嗎
然而人們卻還固執地認爲,只要到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地方,就能找到平靜。
(放下不是什麼都不做
當我還是個年輕比丘,剛開始修行時,坐禅便會受到聲音的幹擾,我自問:「該怎麼做才能讓心平靜下來
」于是我拿了一些蜜蠟將耳朵塞起來,如此就聽不到任何聲音,只剩下嗡嗡嗡的殘響。我以爲那樣會比較平靜,但並非如此,所有的思考與迷妄根本不是從耳朵生起,而是從心生起,那才是找尋平靜的地方。
換句話說,無論待在哪裏,你都不想做任何事,因爲那會妨礙修行。你不想掃地或做任何工作,只想坐著不動來尋找平靜。老師要求你幫忙做些雜務或日常執事,你並不用心,因爲覺得那些都只是外在的事。
我有個弟子,他真的很努力「放下」以追求平靜。我曾教導「要放下」,他認爲只要放下一切事物,便可獲得平靜。從來這裏的那天起,他就不想做任何事,即使大風吹走他茅篷的半邊屋頂,也絲毫不在意。他認爲那只是外在的事,因此不想費心去修理,當陽光或雨滴從一邊灑進來時,就挪到另一邊去。他唯一關心的是讓心平靜,其他的事都只會讓他分心。
有天我經過那裏,看見傾頹的屋頂。「咦
這是誰的茅篷
」我問。有人告訴我是他的,我心想「嗯!奇怪。」因此便找他談話,對他解釋許多事,如「屋舍儀法」(senasanavatta)——比丘對住處的相關義務。「我們必須有個住處,且必須照顧它。「放下」並非如此,它不是要逃避我們的責任,那是愚蠢的行爲。雨從這邊下來,你就移到另一邊,陽光照進來時,你又再移回這邊,爲什麼要這樣
你爲什麼不幹脆連那裏也放下
」我在這上面爲他上了頗長的一課。
當我結束時,他說:「哦!隆波①!有時你教我執著,有時又教我放下,不曉得你到底要我怎麼做。甚至當屋頂塌了,我都能放下到這種程度,你還是說這樣不對,可是你教我們要放下啊!我不知道你還指望我怎麼做。」
有些人就是可以如此愚蠢!
(每件事物皆可用來修行
若我們如實覺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麼它們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若我們無法如實覺知它們,就會否定它們,宣稱不想見色或聞聲,因我們會受到幹擾。若切斷了這些因緣,我們要憑藉什麼進行思惟呢
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防護,防護即是「戒」。有防護感官的戒②——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是我們的戒和定。
想想舍利弗的故事,在他成爲比丘之前,有次看見馬勝(Assaji,音譯爲「阿說示」,五比丘之一)長老正在托缽,心想:「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著整潔,威儀莊嚴。」舍利弗受到鼓舞,趨上前去致敬並問道:「抱歉,長者!請問你是誰
」
「我是一位沙門③」
「你的老師是誰
」
「我的老師是喬達摩尊者。」
「喬達摩尊者教導什麼
」
「他教導一切事物都從因緣生,當因緣滅時,就隨之息滅。」
當舍利弗問法時,馬勝比丘給了他這簡短的關于因果的解釋。「諸法因緣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滅,必是因先滅。」他雖然只說了這些,但對舍利弗而言已經足夠。④
這是一個佛法生起的因,那時舍利弗六根具足,擁有眼、耳、鼻、舌、身、意,若無感官,他會有足夠的因以生起智慧嗎
能覺知任何事嗎
但多數人都害怕感官接觸,無論害怕或喜歡,我們都未從中發展出智慧,反而透過這六根放縱自己,貪圖感官享受並迷失于其中。這六根可能誘使我們享樂與放縱,也可能引導我們獲得知識與智慧。
因此,我們應該把每件事物都拿來修行,即使是不好的事。當談到修行時,我們不只指針對美好或令人愉悅的事,修行並非如此。在這個世上,有些事物我們喜歡,有些則否,通常我們想要喜歡的,即使對同修的比丘與沙彌也一樣。我們不想和不喜歡的比丘或沙彌交往,只想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你了解嗎
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選擇。通常只要是不喜歡的,就不想看見或了解,但佛陀希望我們去體驗這些事,「世間解」——看著這世間並清楚地覺知它。
若無法清楚覺知世間的實相,我們將無處可去。活在這世上,就必須了解這世間,包括佛陀在內的過去的聖者,都與這些事物一起生活。他們活在這個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這裏達到實相,而不在他處。但他們有智慧,能防護六根。
(一直逃避智慧無從生起
防護並非意指不看、不聽、不聞、不嘗、不觸或不想任何事,若行者不了解這點,一旦見聞到什麼,就退縮逃避,以爲只要這麼做,那件事最後就會喪失控製的力量,然後他們就能超越它。但往往事與願違,他們根本無法超越任何事。若他們逃避而未了知實相,相同的事不久仍會生起,一樣得再面對。
例如那些永不滿足的行者,在寺院、森林或山中受持頭陀支(Dhutanga)⑤,他們到處行腳,東看看、西瞧瞧,認爲如此就能獲得滿足。他們努力爬上山頂:「啊!就是這裏,現在我沒問題了。」感到幾天的平靜後,就對它厭煩了。「哦,好吧!下山到海邊去。」「啊!這裏既舒適又涼快,在這裏修行一定很好。」不久後,他又對海邊感到厭倦。對森林、山頂、海邊厭倦,對一切厭倦。這並非正見⑥,不是厭離⑦的正確意義,而僅僅是感到乏味,是一種邪見。
當他們回到寺院:「現在,我該怎麼做
每個地方都去過了,卻一無所獲。」因此他們棄缽、卸袍而還俗去了。爲何要還俗
因爲他們不了解修行,不曉得還有什麼事可做。他們去南方、北方、海邊、山頂、森林,仍不了解任何事,因此結束一切,他們便「死」了。事情的演變就是如此,因爲他們一直逃避事物,智慧便無從生起。
(從心裏跳脫不是逃避面對事情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假設有個比丘,下定決心不逃避事物,要勇敢面對它們。他照顧自己,並了解自己和他人,持續努力地解決各種問題。假設他是位住持,經常得不斷面對需要注意的事物,人們一直來詢問,因此必須時常保持覺醒。在可以打瞌睡之前,他們就會再用另一個問題喚醒你。這讓你能思惟、了解所面對的事物,你變得會以各種的善巧方式處理自己與別人的問題。
這技巧從接觸、面對、處理與不逃避事情中生起,我們不是以身體逃避,而是使用智慧,從心裏跳脫,靠當下的智慧而了解,不逃避任何事。
這是智慧的源頭,每個人都必須工作,必須和其他事物聯系。例如,住在大寺院中都必須幫忙處理事情,從某個角度看它,你可能會說那些都是煩惱。和許多比丘、比丘尼、沙彌住在一起,在家衆來來去去,可能會生出許多煩惱。但爲了增長智慧、斷除愚癡,我們必須如此生活。我們要選擇哪一條路
是爲了消除愚癡,或爲了增加它而生活
(苦所在之處即不苦生起之處
我們必須深入思惟。每次當眼、耳、鼻、舌、身、意根接觸外境時,我們都應該鎮定與審慎。當苦生起時,是誰在受苦
爲何苦會生起
寺院的住持必須管理衆多弟子,這可能會造成痛苦。若我們因害怕痛苦而不想面對,要如何與它戰鬥呢
若不知痛苦生起,我們要如何解決它呢
跳脫痛苦意味知道離苦的方法,它的意思絕非指從每個痛苦生起的地方逃跑,這樣做只會把痛苦帶在身上。
若想了知苦,就必須深入觀察目前的情況。佛陀教導我們,問題從哪裏生起,就必須在那裏解決。痛苦所在之處,正是不苦生起的地方;一個息滅,另一個就生起,你應該在那裏解決自己的問題。因害怕而逃避痛苦的人是最愚癡的人,他們只會無止盡地增加愚癡。
苦,是除此之外無他的第一聖谛,不是嗎
你怎麼會把它看成壞事呢
苦谛、生起苦之集谛、苦止息之滅谛、滅苦之道谛,若逃避這些事物,就不是根據真實法而修行。
佛陀教導我們要以智慧「跳脫」。假設你踏到荊棘或碎片,腳底被它紮傷,走路有時會痛,有時則不會。當踩到石頭或樹幹真的很痛時,便檢查腳底,但未找到任何束西,你不理它繼續走路,然後又踩到某樣東西,再次感到疼痛。這種情況反覆發生。
(痛苦生起時別相應不理
疼痛的因是什麼
它是紮入腳底的刺或碎片,痛感斷斷續續。每次疼痛生起時,你便稍作檢查,但未看到碎片,于是就不理它。不久,它又再痛,你便再看一眼。
當痛苦生起時,你必須注意它,別相應不理。每次疼痛生起,你就注意到:「嗯!刺還在那裏。」每回疼痛生起,同時也會生起必須拔除那根刺的想法。若不將它取出,只會變得更痛,疼痛一再複發,直到你無時無刻不想取出刺爲止。最後終于受不了,你決心一勞永逸,將刺取出——因爲它會痛!
在修行上的努力也必須如此,無論哪邊會痛或哪裏有摩擦,都必須探究。勇敢地面對問題,除掉那根刺,只要…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一部分 戒 第叁章 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