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的覺受是完全必要的,這些生起之後,一切善根便自然而然成爲解脫與一切智之因。因此,如果有人認爲這些法不值一修,便是根本不懂修道扼要之輩(注19)。”
上述之[分別修]就是[觀察修],這個[叁主要道]是一切佛經的心要精華,所有經論之義都可攝入[叁士道次第]中,它又能攝入[叁主要道]中。
那麼這是怎樣攝入的呢?當知所有經論之義說的都不外乎是幫助諸化機獲得佛位的方便,爲獲佛位就必須學習方便智慧二因,這二種因最主要的成份就是菩提心與正見這二個,爲了使這二個在相續中生起,就要把自己耽著輪回圓滿的心整個地顛倒過來。這種希求自己解脫輪回的合格出離心生不起來,希望其它有情解脫輪回的大悲心就不會生起,所以沒法不要這個出離心。爲了成辦佛的色身,必須積集福德資糧,這主要歸究于菩提心,成辦法身智慧資糧中最重要的是正見。因此一切道要都能攝入叁主要道而修,這是妙音直接賜予大寶師尊宗喀巴的殊勝教授。
最初沒有出離心就無法使心趨向佛法,沒有菩提心佛法就不會成爲大乘道,沒有正見就無法斷盡二障(注20),所以這叁者被稱之爲[叁主要道]。
一旦在[叁主要道]中生起某些覺受,那麼你的一切所作都能成爲佛法。如果未由這叁種攝持,那麼無論你做什麼都不外乎是輪回之因,如《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注21),余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出于同樣的考慮,噶當派祖師也曾說過:“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這都是因爲沒人有可思維的正法。”
因此,如果我們這些人要想修真正的佛法,那就必須使自己的一切所作成爲解脫與一切智之因,爲了這一目的,就應在[叁主要道]中生起覺受。這叁者如同[菩提道次第]的心要或命根,正如至尊一切智宗喀巴所說:“我之所說是以《菩提道炬論》爲根本教典,並以此叁爲道之根本而說的”( 注22)。
所以,我現在把建立在宗喀巴大師《叁主要道》根本頌基礎上的引導,簡單地奉獻給諸位。
3、贊歎供養
最初我們先談一下科判,[叁主要道]引導分叁大段:趨入造論之支分(序分),本論正文(正宗分)。講解究竟之結行(結束分)。第一段又分叁節,贊歎供養,立誓造論,鼓勵聽聞。今初:
“敬禮諸至尊上師”
造論者最初應做的事是敬禮本人的本尊,阿阇黎丹孜(注23)說:“祝願、敬禮宗旨者,決定顯示彼是門。“以及“敬禮自所修本尊”( 注24)。
這是爲了令造論事究竟圓滿與不出障礙。此裏所說[諸上師]之[諸]是總的指廣大行與甚深見傳承等親疏諸師,不共的如《智有頌(注25)》所說,是指佛金剛持,至尊妙音和勇金剛。宗喀巴大師經常親見至尊妙音現身。見到現身有叁種情況:夢中見,幻覺見和真實見。真實見又分二種:根識見與意識見,妙音怙主大宗喀巴是根識中親見,狀如上師與弟子,能從至尊妙音聽聞一切顯密教法。
別的一些人以爲宗喀巴大師只是以其智者與尊者的功德來造論。實際上,宗喀巴大師的大小著述沒有一篇不是至尊妙音所宣說的。就連住錫于何地,攜帶多少侍者等事大師都要請示至尊妙音,依教而行。
往昔諸智者所未能通達的顯密殊勝甚深扼要,宗喀巴大師都能加以抉擇而說,這些教授絕非出自宗喀巴大師本人的主觀臆造,而是至尊妙音親口所宣的。
總的來說,諸論典中贊歎供養之境多爲[大悲]與[叁智]等,此處作禮贊上師者,爲的是讓大家明白:總[道次第],別[叁主要道]能在相續中生起,觀待于如理依止善知識。
4、如何尋訪上師
修法之初,上師最爲重要。格西博朵瓦說:“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于上師,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注26)因此必須依止一位上師,但靠自己讀書是不行的。沒有上師單靠讀書能得成就的,以前一個也沒有,今後也不會有。
至于應該依止何種上師,譬如選擇向導時,你應該找一個熟知全程的人,而不是只知一日之程者。同樣你應該找一個能引導你通向解脫與一切智位的、合格標准的上師。尋找合格的上師最爲重要,因爲上師或優或劣,弟子也隨之或優或劣,就像印出來的擦擦(小泥像)與刻出來的模子一樣。
合格的上師應具備哪些功德?根據毗奈耶,應如[功德生源](注27)等所說,具足堅固與善巧(注28)二種功德;根據密法,則如[善護叁門]等所說。顯密總體上講,應如[具足何種]等所講的,具足十種功德。
至少必須是能以叁學(注29)調伏心相續,具足教功德與具足證功德。《經莊嚴論》說:“知識調伏而寂靜,功德增上勤教豐,善達真實善說法,悲愍舍憂應依止。”學人應把這些上師的標准牢記于胸,然後去尋訪這樣的上師。上師功德的大小與弟子緣份的優劣一致,如果弟子親近一位能引導顯密全圓道的上師,此人便有聽聞與理解全圓道的緣份,對全圓道能懂個大概者,其福報也比具有別的功德來得大。
一旦獲得這樣的上師就應如理依止,這裏面有[近于佛位]等八種如理依止功德(注30),以及相反的八種不如理依止過患。
宗喀巴大師也說:“所有現後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謂由意樂及加行,如法親近善知識,縱至命緣終不舍,如教修行法供養,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注31)
以前覺窩與仲敦巴(注32)等能有無與倫比的證德與事業,都是由于如理依止各自的諸位上師所出生的。不僅這些,以前的米拉日巴大師等也是這樣的。
此依止善知識法中,緣起善惡的利害極大,瑪爾巴在那若巴跟前一時疏忽而緣起錯亂;米拉日巴向瑪爾巴供養一只無垢空銅鍋,緣起的善惡也隨之而生。
赤欽·丹巴饒傑在雍增·阿旺群覺(注33)患疾時作了巨大的護理工作,結果他證得了中觀見,薩迦班智達(注34)由于如法護理至尊劄巴堅贊,故能親見上師即妙音,無礙通曉五明,爲漢、藏、蒙等地衆多上層人物奉爲頂上莊嚴。
這裏也要指出依師法顛倒的過患,如《黑閻曼德迦難義疏》(注35)中引經說:“設唯聞一頌,若不奉爲師,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時輪根本續》中說:“瞋師刹那數,等劫積善壞,等劫數領受,地獄等大苦。”一彈指頃中有六十五[成事刹那],假如對上師生瞋恨心達六十五[成事刹那],就會在地獄中呆上六十五劫,這是小乘的說法,大乘的說法比這還要長。
不僅如此,如果你的依師法顛倒,就會像《事師五十頌(注36)》中所說的那樣,還會在現世中受到疾病、妖魔等的侵害,臨終時遭受無量解肢節苦與恐懼,以及因十叁種非時死緣導致死亡等。
還有其它的例子,如阿阇黎桑傑耶協(注37)眼珠突墜,格西乃邬素巴(注38)的弟子遭遇死緣等等。總之,據稱對上師作誹謗的異熟果連佛都無法具說,後世必生無間地獄。
當知依師法中,傳法師與啓蒙師(教字母等)這二者並無差別。在親近上師期間,除了像爲自利而作念誦等外,侍候、恭敬上師等一切承事都是[上師瑜伽],是故不須別求上師瑜伽所緣。
隨著依師法的或好或壞,八種功德與過患也如影隨形各各出生。依止時也應將[上師即佛是金剛持所許]等作[觀察修]以教理成立之科判分攤而修。
這種觀察修是不可或缺的,在西藏,能知觀察修爲修的只有宗喀巴大師。循文作觀的是[速修];回憶各節科判心想[這是某科,那是某科]的是[溫習]。[觀察修]則不同,它是把所修之法固定于心中,用許多教理來作觀察。
舉個例子說吧,我們對貪欲境數數作意,就是一種[觀察修],由此貪等煩惱愈來愈強烈,直至出生覺受。相反,如果你對[上師即佛是金剛持所許]等依次作觀察修的話,證悟的覺受就會速速生起。
《叁主要道頌》中,依止善知識法是以[敬禮諸至尊上師]這句話來表示的,隨便說一下,這裏所說的[主]、[尊](漢文合譯爲[至尊])、[上師]叁者可分別配合下、中、上叁士。
5、立誓造論
第二,立誓造論,這就是本論的開頭第一頌:
(一)
“一切佛經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贊道,
有緣求解脫津梁,我今隨力而宣說。”
[一切佛經心要義]即一個補特伽羅修法的重點,是[叁主要道]或[道次第]。唯有[菩提道次第]能將一切經論總集爲一個道次第而使任何一個特定的補特伽羅都能修持。這種總集法在其他薩迦、噶舉、甯瑪叁派等的零散顯密教授中是找不到的,正如貢唐绛貝央所說[了不了義經無違(注39)]等那樣。至尊一切智寄呈喇嘛邬瑪巴的信中也說:“我已認識到只有大菩薩吉祥燃燈智的教誡 [菩提道次第] 一一能無倒抉擇顯密乘道次第者最爲希有,所以我現在引導弟子的次第也全部是依此而行。這一教誡似乎是將一切經論教授總集爲一個道次第而作開示的,我因而感到如果聽、講雙方能說能修的話,盡管教授相對簡略,但能將一切佛經妥善編排而行,所以不必開示數量衆多的引導。”因此我們可以說,僅聽講一遍道次第也是取出瞻部洲所有經函的全圓心要來作聽講的。
一切佛經攝爲叁藏,叁藏又攝爲道次第叁士道,每一種簡略的道次第都能總攝全部佛經。正如妙音怙主宗喀巴所說:“總攝佛經心藏義(注40)”等,及善…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