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知識仲敦巴所說:“希有言教之叁藏,叁士教誡爲莊嚴,噶當大寶金鬘者,衆生撥數皆有益。”所以這個道次第由[叁差別]與[四殊勝](注41)之門,遠勝其它經教,像這樣的殊勝處在《吉祥集密》(注42)與《現觀莊嚴》(注43)等中都找不到。
人們如果對此[道次第]能很好理解的話,便會懂得就連[雜康](西藏建在路旁的小鑫,供存放殘缺之佛像與經書等用)內的舊經文散頁也能用作修持。它放出去就像是一把能開啓佛經百門的神鑰,收回來則將一切佛經總集于此[道次第]中。
順便說一下,所謂[對全圓教法獲得理解]應該是指具有上述這般的能力。所謂[全圓聖教之立]也不是指調和全部新舊宗派而修的人,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土觀達麻班雜的話中知道,大師說:“把新舊一切教派混和爲一,結果新舊二派哪一派都不是。(注44)”
所謂一切佛經皆可攝入[道次第]者,意思是說略示叁藏所诠,總攝一切佛經扼要。
關于[道次第]之名,以前喇嘛绛曲沃(注45)向覺窩請賜一種能利益整體佛教的法時,覺窩爲他講了《菩提道炬》。從那時起開始有“道次第”之名並逐漸宏傳起來。這個教授絕不是覺窩與宗喀巴大師的發明創造,而是叁世一切諸佛所共履的康莊大道。《攝般若波羅密多經》中說:“過未現在所住佛,此度共道而非余。”這就是[道次第]一名的本源出處。
所以這個道次第教授是西藏共有之法,某些人以爲這是格魯派特有之法,而對此不作信受,這是自身福報不夠所致。不僅如此,事實上如能踏上這條一切佛陀共履的大道,最終定能抵獲一切佛已得之位;否則得到一些佛陀等先賢所不屑去得的奇異的道是毫無意義的。你我不需擔心會滑入這樣的歧途,因爲我們有[道次第]作爲我們的修持。這一切都歸功于覺窩與宗喀巴大師的大恩大德。
想要修法的人們應該學習這樣的無謬道。有法就修,像餓狗一樣饑不擇食是不對的。妙音怙主薩迦班智達說:“事關馬寶等,不大之買賣,問他善思量,于今生小事,尚如此勤苦,諸生長久事,雖觀待正法,遇法即信受,妙劣不觀察,如狗食不可(注46)。”這是說譬如現世雖有一些買賣,你都要想盡各種辦法一一咨詢他人,自己思考等來認真處理,但錯誤再大對後世也不會有任何損益;如果你遇到一種錯誤的法,那就會影響到你諸生的長久目標。
總的來說,我們中的許多人喜歡跑到寂靜處,假裝去修修法,但除非你去時手中有圓滿無誤的教誡,並能修到實處,否則你所做的絕大部分將是勞而無果,白忙一番。米拉日巴大師也曾說過:“耳傳教誡若不修,雖住茅篷自討苦。”
往昔諸大譯師曆經千辛萬苦遠赴印度將標准的佛法請回西藏,但西藏修邪法的人對此根本不作重視。就像河流的源頭能追溯到雪山,我們所修的法也應該是沒有錯誤的,可追溯到教主大師釋迦佛。對沒有根據的法就是修上一千年也不會生起一點點合格證德,如同攪水求酥一樣。
因此,我們說所修的法應該具備以下叁個特
(1) 必須是大師釋迦佛所說;(2) 中間是否攙入邪法的垢染,要經班智達們辯論抉擇,必須清除垢染;(3) 必須是諸成就自在者作聞思修,在心中生起證德後漸次傳來者。
如果所修之法具有以上這叁個特征就是標准的。雖然在我們自身這邊還可能因精進與修持方面的疵累殃及于法,但絕對勿庸擔心法那邊是否會欺诳我們。
這一標准的佛法就是[道次第]。一切佛經中最上最勝者,厥爲大寶《般若波羅密多經》。它顯說的諸甚深義,在[道次第]中,攝爲[甚深道次第]而說。般若經的廣大義,則攝爲[廣大道次第]而說;所以唯有[道次第]才是圓滿無誤的修法,那些想求堪修之法的人應決定趨入此[道次第]。
有一些人心裏放不下父母家族傳統等的執著,爲笨教等邪法所欺诳,使現世與後世的大義利隨風飄逝。
智者成就師瓊波南覺(注47)起先是個笨教徒,後來他發現笨教的法源不正,遂改學舊譯密法,後又知道有誤,便遠赴印度學習新譯密法至于究竟,終得成就。此外還有許多相似的情況一一如薩欽·滾嘎甯波(注48)等。
現在我們再把第一個頌子解析一下。宗喀巴大師是說:“爲一切菩薩正士所贊歎並履行的妙道,無謬無誤,是有緣求解脫者的津梁,最上入門,這樣的 [叁主要道],我將隨力所能而作宣說。”
頌中[隨力]一詞,總的說來是宗喀巴大師自謙之詞,實際是說:“在此少量的文句中,我將隨力所能宣說廣大之義。”
另一種解釋法,第一句[一切佛法心要義]是指出離心,如《真實名經》所說:“由叁乘出離,安住一乘果。”佛在不了義上說有叁乘,觀待究竟了義則實爲一乘。同樣,一切佛經說的都是使化機在相續中生起[究竟出離]的方便。而最初策發其心厭離輪回欲求解脫的是出離心,所以在這裏先說出離心。
第二句[是諸菩薩所贊道]是指菩提心。爲一切佛菩薩視爲修持中心並作贊歎,猶如大乘道主心木的是菩提心。
第叁句[有緣求解脫津梁]是指正見。諸求解脫化機的唯一津梁就是正見,爲了獲得解脫,就必須斬斷輪回之根一無明;爲斷無明,就必須生起通達無我之慧;爲生此慧,就必須有無誤正見,正見是獲得寂靜涅槃唯一之門。所以宗喀巴大師在本頌結尾立誓宣說包括此正見的[叁主要道]。此立誓宣說是依照阿阇黎丹孜的意趣,即正文的所诠,或所說全圓道體的一切宗旨,都應攝于此中而說,所謂[宗旨決定顯示]。
6、鼓勵聽聞
第叁,勸請聽聞。即本文第二頌:
(二)
“于叁有樂不貪著,爲暇滿義而精進,
志依勝者所喜道,諸有緣者淨意聽。”
宗喀巴大師的意思是說:“凡是對叁有樂一刹那也不貪著,欲求解脫的人,爲使所獲的暇滿身具有意義,欲取心要者,應該遠離邪道、歧道及支分不圓滿道,而依非邪、非歧、圓滿佛陀所喜悅的究竟道精進修學。想學如是之道的弟子,應像《四百論》(注49)所說的那樣:“正直,具慧,求法者,是名聽法之根器。”是個合格的弟子。勸請諸抉意依止正法的有緣化機,應遠離聽聞法違緣叁過,具足順緣六想,以澄淨心聽受之。”
另一解是,[于叁有樂不貪著]指出離心;[爲暇滿義而精進]指菩提心,因爲修菩提心定能取暇滿心要;[志依勝者所喜道]指正見,如《叁主要道》根本頌後面所說:“凡見輪涅一切法,從因生果絕不虛,普滅一切所執境,彼入佛陀所喜道。”
至此,贊歎供養,立誓造論,鼓勵聽聞諸科已結束,如果按照道次第廣論與中論等的科判來講,[敬禮諸至尊上師]是說[爲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一科;[一切佛經]至[宣說],是說[令于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一科,[于叁有樂]至[淨意聽],是說[如何聽聞之理]一科。接下來的[本論正文]是說[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一科。
二、正宗分
1、釋出離心
(1)必須生起出離心的原因
第二,本論正文分四節:釋出離心,釋菩提心,釋正見,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初又分叁小節:必須生起出離心的原因,生起出離心的方法,生起出離心的標准。先講第一小節:
(叁)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果法,
由貪有樂縛衆生,故先尋求出離心。”
我們爲了解脫輪回,需要生起求解脫心,此心未生,則貪著輪回圓滿,無法解脫輪回。譬如犯人,如果不想解脫牢獄,及不努力設法解脫,就不能脫離牢獄一樣;如果不努力設法解脫輪回,便永無脫離輪回之日。如能生起希求解脫之心,那麼從此輪回中解脫出來的那一天將會到來。在這之前,應先了解在輪回中輪回的情形。當知數數取得有漏取蘊(注50)一一生生相續不斷者,就是輪回。是什麼把我們系縛在輪回中的呢?是業與煩惱。系縛在什麼上面呢?是取蘊。爲了解脫輪回,必須要知道一切輪回的自性都是苦的,繼而對此強烈厭惡、反感而生起出離心。所以這個頌子是說:“如果沒有清淨的出離心,就不會停止對叁有樂果的希求;而且,由于貪愛叁有樂的緣故,一切有情都被系縛,我又豈能不被系縛。因此,爲了今後能解脫輪回,必須先尋求清淨的出離心。”
此頌攝《道次第》中的下、中二士之道。某些人心中認爲,要想成佛,除菩提心外不需修出離心。但是,只求獲得下劣涅槃(注51)也必須要有出離心,而且是強有力的出離心。如妙音怙主大宗喀巴所說:“又此意樂如霞惹瓦(注52)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面,則于集谛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若如是者,則于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複同爾,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衆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故雲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爲了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你必須先生起悲心,無法忍受有情遭受痛苦的折磨;爲了生起悲心,你必須先配合自身生起出離心,否則無從對他人生起悲心。本此意趣,大覺窩也曾呵斥當時的一些藏人弟子說:“不知修慈悲的菩薩,唯藏人有。”
(2)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
第二,生起出離心的方法分二方面: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
第一:(4一1)
“暇滿難得壽無常,串習能除此生欲。”
所謂[現世貪著]是指對現世快樂與名利的貪求一-是想:“我希望今生能夠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豐富的衣、食、名等盛事。”任何想修正法的人必須消除這種現世的貪著。
如何…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