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能利衆生,意樂得圓滿(注66)。”
修死無常,就像是舍棄現世八法教授的心要。對我們來說則必須先修暇滿利大難得,依次修心以成熟修此法的扼要。
正如至尊一切智所說:“暇身勝過如意寶,唯有今生始獲得,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已則覺世間事,徒勞無益如揚糠,故應晝夜取堅實,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注67)爲了舍棄世間八法修清淨法,必須生起暇滿利大難得與死無常這二種證德。如能生起,那麼就算一切山都變成黃金,一切水都變成乳汁,一切人都變成仆人,這些對你來說全是沒用的,就像是施食于嘔吐患者一樣,光是聞所成由他力生起的證德還不夠,必須要思所成由自力生起證德,堅固不動。
文中[暇滿難得]即是開示認識暇滿,思維利大,思維難得之叁法。[暇]指遠離八無暇(注68)而有暇修法,[滿](注69)指生于人中且入佛門中等,具足修法的內外順緣。
此暇滿身能把成辦後世利益乃至成辦佛位都交付到我們手中,所以[利大];此身極其難得,可以叁方面來說:
從[因]這方面看。因爲能得暇滿的因一一持戒清淨等極少故,難得暇滿身;從[體性]這方面看,總的來講,樂趣(注70)衆生要比惡趣的少,樂趣之中人爲少,人中瞻部洲人爲少,瞻部洲人中得暇滿者極爲稀少,所以難得;從[譬喻]這方面看,好像一段帶孔的金牛轭,在海面上隨著波浪四處漂流,海底有一只盲龜向上遊了一百年才遊出水面,在它伸出頭的時候,正好僥幸穿過牛轭孔。我們的情況與此相似,佛教在各個世界不斷地宏揚,而我們則因無明瞎了眼睛,長久地呆在輪回大海的底部,如今偶而獲得暇滿人身,實在是太難得了,可說是絕無僅有。
值此僅有一次獲得利大難得的暇滿之際,我們必須取其殊勝堅實,這只有做一件事,就是修大乘法。
我們必須現在就修,因爲過不了多久,死無常就會降臨。我們必須仔細地修死無常,隨便大概地知道一下或想一死亡來臨的情形,是無法真正念死的。
文中[壽無常]即開示念死法(注71)。這包括修念死的利益,不念死的過失,正念死的叁根本,九因相,叁決斷及死相。如長時間修習,便能生起真正的念死心而消除現世的貪著。念死無常的思所成慧何時在心中生起,正法善行的基礎便告奠定。
有關修死法及下面的皈依、業果等詳盡的論述,應參考[菩提道次第引導]。本文中,雖然沒有直接給出思維惡趣苦與皈依法類,但已間接地說了。
(3)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
第二,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即:(4一2)
“業果不虛輪回苦,勤思消除後世貪。”
[所謂後世貪著]是指下面這種想法:“我希望在來世能活得像梵天、帝釋或轉輪王那樣,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東西,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我們也可以見到有些人發願往生淨土,卻沒有利益有情這個思想,動機只爲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果對此深究的話,可見大多數這樣的人都是跟著後世貪著轉的。
道次第中,下士道說業果消除現世貪著,中士道消除後世貪著。在此 [叁主要道] 中,以修暇滿與無常爲消除現世貪著方便,以雙修業果與輪回苦二者爲消除後世貪著方便。
後者這樣說有二個要點。第一,因爲業果極爲微細,如果我們未能徹底解脫輪回,任何罪業之果都會使我們重新在生死中輪回;第二,爲消滅這個輪回,我們必須消除一切以無明爲動機的業。
因此我們可說,爲解脫輪回,就必須要取舍黑白業果,爲取舍業果,就先要深信業果,爲能深信業果,又先要思維業果。
思維的方法,要根據佛所說的四種業果道理--業決定、業增長廣大、所未造業不會遇和已造之業不失壞。仔細思維,如能對業果生起深忍信,取舍便能自然而作。
《道次第》中,無常之後說叁惡趣與皈依之類,本文中也有這個意思,現根據《道次第》略加補充。
你死之後,心識不會像滅掉的燈一樣無所從去,還需另外受生。受生之處不外惡趣與樂趣二種。不管生于何趣,你都是無法作主的,只能跟著業跑,善業引入樂趣,不善業引入惡趣。
大不善業者生于地獄中,中者生于餓鬼中,小者生于畜生中。大善業者生于二上界天中;中者生于欲界天;小者生于欲界人中。正如吉祥怙主龍猛所說:“不善業諸苦,如是諸惡趣;善業諸樂趣,一切生中樂。”(注72)如果是這樣的話,由于我們善業的力量極小而不善業力量極大,假如在這種情況下死去,則可斷定後世必然生于惡趣之中。
如生于惡趣,我們將遭受無法忍受的痛苦,地獄中有哙熱燒煮等苦;餓鬼中有饑渴疲勞恐懼等苦;畜生中有愚癡奴役之苦。
有一種方法可不入惡趣,那就是至誠皈依叁寶(注73),以及努力地如理取舍業果。皈依學處中最主要的就是取舍業果。我們一旦不顧不護業果,便可斷定將生于惡趣。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雖不少只因爲不懂佛法而入惡趣的,但因知法不修及輕視業果而入惡趣的,那就太多太多了。如果輕視業果,不論你是怎樣的法師、律師,都要入惡趣。如果不注意業果,無論你是博通叁藏的法師,獲得成就的瑜伽師,還是擁有神通和神變力的人,都要受苦。
比如,善星比丘(注74)心中能憶持十二部經,天授(注75)心中能憶持一大法蘊(注76),但都沒有用,因爲他們死後都生于地獄中。這似乎都是因爲知法不修,輕視業果,不信業果造成的。我們應該從以前這許許多多的事例中吸取教訓。
所以這裏要講一下總思業果,有四種道理:
(1) 如果因是善,其果只會是樂,絕不會是苦;如因是不善,其果也只會是苦,
絕不會是樂,所以[業決定]。
(2) 善惡之因雖然微小,但其所生之樂苦二果力量卻極大,所以[業增長廣大]。
(3) 不造善惡二因,絕不會領受樂苦二果,所以[所未造業不會遇]。
(4) 已造善惡二因,如果未遭受瞋等破壞或對治罪惡(注77)破壞的話, [已
造之業不失壞]。
還有四種具力業門:由福田門故力大,由意樂門故力大,由事物門故力大,由所依門故力大。對上述這些應生起堅固的深忍信,花時間仔細思維這些微細而甚深的業果道理,然後實行。實行意指護念,即應在舍棄十不善(注78)的基礎上護念業果。
世人所謂的[正見]也是指這個,這是僧俗大衆都應受持的。這裏的[世人]不單是指在家人,而是指所有未得聖道(注79)的異生。若是異生,[世人]一詞便可周遍故。所以實踐佛法必須先從業果開始,所謂:“道之始爲依止善知識理,道次第之始爲暇滿,修習之始爲動機,實踐佛法之始爲取舍業果。”所以,我們必須使叁門不爲過失所沾汙,萬一沾上就必須忏悔來清淨之。
總的來說,思維業果便足以消除後世的貪著,但最主要的還是思維輪回苦。從廣義上講,如修習[等活地獄],若心中生起恐懼者,即初萌出離心;如對輪回盛事也能消除貪著,出離心才告圓滿。
思維輪回之苦分思維總苦與思維別苦二方面。《妙音口授》(注80)中先說思維別苦,後說思維總苦;《樂道》與《速道》(注81)則先說思維總苦,後說思維別苦,均有各自的道理,這裏依據《妙音口授》來講。
勤修皈依與業果取舍,雖能解脫惡趣,但如果不徹底從輪回中解脫出來,就是不入惡趣得樂趣妙身也仍然是苦,沒有別的。
生于人中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等;生于非天中有鬥爭、嫉妒心惱、身遭割裂等苦;生于欲天中有傳報死相,墮下處等大苦。諸天死後多數墮入惡趣,這是因爲他們以前所積的善妙業都被天福消耗完了,爲天時又沒有重新積善,而不善業方面,貪等煩惱力量十分強大,由此被引入惡趣;生于上界天中且無明顯的苦,但具[周遍行苦]的自性,且無法自在安住,終有一天會受以前的其它善妙業牽引而下墮,等善業消耗完了,便會值遇某種惡業之緣而入惡趣。所以你可以發現,輪回中的盛事再怎麼好也是不可保信的,生于最上的[有頂]與生于最下的地獄飲烊銅汁實在是沒什麼區別的。
《道次第廣論》中將思維生死總苦分叁方面:思維八苦,思維六苦和思維叁苦。初之八苦多指人,後之叁苦系略說,這裏重點講一下思維六苦。這六苦分別是:無定過患,無飽足過患,數數舍身過患;數數結生過患,數數高下過患和無伴過患,詳見《道次第》。我們應該記住曼達答國玉的臨終遺言:“世界上再也沒有比貪求不知滿足過失更大的事了。”對于我們出家人來說,只有二件事應該做,即讀書聽聞思維和舍事修定。這裏的[舍事]是指持戒。如果我們只專心這二件事,總有一天會善巧經論與獲得成就雙豐收。如若不然而流于多事多業,那麼我們的佛法是一點也修不成的,這是不遵循[少欲知足(注82)]導致的過失。
因爲本文稍後會說到叁苦,所以這裏先簡單講一下。一切有漏苦受爲[苦苦]。一切有漏樂受爲[壞苦],比如爲熱所苦時,感覺清涼爲樂,爲寒所苦時,感覺溫暖爲樂,行坐等依次類推。但是這種樂不是自性樂或本質樂,如果是的話,此樂就應隨著時間的延續而增大,但事實並非如此,後來只會變得越來越苦,這就表明這不是自性樂,故而又稱[壞苦]。
不管我們生在六道中那一道,只要一有各各的[取身],便自然而然有各道的苦,這就是[周遍行苦]。有了這種[取蘊]之後,它們便成爲滋生今生生、老、病、苦等一切痛苦的溫床。[有漏取蘊]就像是一只能貯藏今生後世[苦苦]與[壞苦]這二種苦的器皿。…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