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十二章 死寂之夜▪P2

  ..續本文上一頁止。若煩惱知道吃不到東西,它們就會害怕,隔天將不敢再來煩你,它們會害怕沒東西可吃。若你們不相信我,不妨自己驗證看看。

  人們不相信修行,他們不敢真的去做,因爲怕挨餓、怕死。若你去嘗試,就永遠不會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大多數的人都不敢去做、去驗證,我們都太害怕了。

  想一想,最重要的事到底是什麼呢?莫過于死吧!死,是世上最重要的事,請慎思、修行與探究。若沒有衣服,你不會死;若沒有吃槟榔或抽煙,也不會死;但若沒有飯與水,就一定會死。依我看,這世上只有這兩樣東西是必要的,你需要飯與水來滋養身體。因此,對其它東西我並不感興趣,不論是什麼供養我都感到滿足,只要有飯與水,就足以修行,我就很滿足了。

  對你而言,這樣夠嗎?其它一切都是多余的,無論是否得到都無關緊要。唯一真正重要的東西就是飯與水。

  「若我像這樣生活,我能生存嗎?」我問自己,「沒問題!這樣就能過得去了。無論在任何村莊托缽,至少能從一戶得到一口米飯,水則可經常取得,只要這兩樣東西就夠了。」

  修行的痛苦勝于一切 修行的快樂也勝于一切

  這顆心不知已被迷惑多少世了。凡是不喜歡或討厭的事,我們就想避開,我們沈浸在自己的恐懼中,卻說是在修行。這不能稱爲修行,若是真正的修行,甚至必須賠上性命。

  若你真的下定決心要修行,爲何還要擔心這麼多的事,且樂此不疲呢?「我只得到一點點,你卻有很多。」「你和我吵,所以我才和你吵。」我沒有這些想法,因爲它們不是我追求的目標。

  別人怎麼做,那是他們的事,當去其它寺院時,我都不涉入這種事。其它人修行得多高或多低,我絲毫不感興趣,我只管好自己的事。因此我勇于修行,而修行也帶來智慧與洞見。

  當你們的修行真正掌握要點時,就是真正的修行,無論晝夜,你都在修行。晚上夜闌人靜時,我會先禅坐,然後下來行禅,一夜至少交替兩、叁次,行禅然後坐禅,再行禅一會兒。我不只不厭煩,且樂在其中。

  有時,飄起小雨,我會想到過去在田裏工作的那段時光。我得在黎明前起床,穿上在前一天還未晾幹的褲子。接著必須走到房屋下發的牛欄去牽水牛。我只看到牛的脖子,那裏一片泥濘。我抓起被牛糞蓋住的繩子,然後牛的尾巴嗽嗽地來回拍打,把糞濺得我一身都是。。我的腳因爲感染而疼痛,我邊走邊想:「生命爲何如此痛苦?」而現在我在這裏行禅……,一點雨對我來說又算什麼?我在修行中如此思惟,自我激勵。

  若修行已達入流,那是無以倫比的。修行者的痛苦勝于一切,然而修行者的快樂也勝于一切;修行者的熱忱無人可比,但他們的懈怠也是無人可及,修行佛法的人是最頂尖的。所以我會說,若你真心修行,前景是很可觀的。

  不管他人修行的好壞 只堅持自己的修行

  但我們大都只是口頭談論修行而已,就如房屋坍塌一半的人,只是睡到房子的另一邊去。當太陽曬到那一邊時,它就滾到另一邊去,心想:「我何時才會像其它人一樣,有間像樣的房子?」若整個屋頂都跨了,他就拍拍屁股離開。這不是做事的方式,但多數人就是如此做。

  若我們跟著心、煩惱走,就會有麻煩。你愈是跟著它走,修行就愈退墮。在真正的修行中,你有時會驚訝自己的熱忱,無論其它人修行得好或壞,你都沒有興趣,只是堅持自己的修行。無論是誰來或去都無妨,你只管修行。

  你必須在自己笨拙與不足之處下工夫,若還未找到答案,別放棄!結束一件事後,加緊進行另一件,堅持不懈直到完成爲止,只有到那時你才可以放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這點上,無論行、住、坐、臥,你都要念茲念茲。

  你應該像個還未種完田的農夫,他每年都種稻,但今年還未將稻子種完,因此一直挂心,無法安心休息。即使和朋友在一起,他也無法放松,一直很擔心味完成的農事。或象母親將幼兒放在樓上,而下樓去喂牲口,她的心裏不時地惦記著小孩,擔心他是否會摔下來,即使在做其它的事,心思一直都未離開孩子。

  對于修行也應該如此――永遠不會忘記,即使在做其它事,我們的心思仍未離開過修行,它日以繼夜與我們同在。若真的想進步,就必須如此。

  拖著痛苦到處跑 我們還能逃到哪裏?

  起初,你必須信賴老師的指與建議,當老師指導你時,便依教奉行。若了解修行,就無須老師的指導,你可以自己來。每當放逸或不善的念頭生起,你自己要覺知,並自我教育。心是「覺知者」,是證人,它知道你依然被嚴重蒙蔽,或只是被輕微蒙蔽而已。

  修行就是如此,它幾乎象發瘋一樣,或甚至可說你是瘋的。當你真正在修行時,必然是瘋的,你「發狂」了。你過去的觀念是扭曲的,現在只是將它再扭轉回來而已,若不改變它,麻煩與煩惱還是和以前一樣。

  因此,在修行中有許多苦,但若無法覺知自身的苦,就無法了解苦谛。要想了解苦、斷除苦,首先你得遇見它。若你想射一只鳥,卻不出去找它,如何射得到它呢?

  苦,是佛陀的教導:出生的苦與衰老的苦等等。若你拒絕經曆苦,就見不到它;見不到苦,就無法了解它;若不了解苦,就無法解脫它。

  現在,人們不希望見到苦,不想經曆苦等等。若他們在這裏受苦,就跑到那邊去,拖著痛苦到處跑,而不曾滅除它,也不思惟或觀察它。只要依然無知,無論身在何處,都會有苦。若坐飛機逃避它,它也會和你一起上飛機;假使潛入水底,它也會和你一起潛下去。苦就在我們裏面,但我們卻不了解,若苦就在我們裏面,我們還能逃到哪裏去呢?

  你們必須深入探究這點,直到疑惑完全消失爲止。你們應勇于修行,無論是在團體中或獨自一人,都不要逃避它。若別人懈怠,那沒有關系,只要有人勤于練習行禅,勤于修行……,我保證一定會有結果。若你們真的堅持修行,無論別人來、去或如何,一次雨安居就夠了,照著我說得去做!

  只取喜歡的而摒棄討厭的 那不是修行

  修行也稱爲「行道」,什麼是「行道」?持續而均衡地修行,別像沛(Peh)長老一樣地修行。有次雨安居他決定要禁語,他確實禁語了,不過卻開始寫紙條:「明天請爲我炒些飯。」他想吃炒飯!他雖然禁語,卻寫了許多紙條,結果反倒比以前更散亂。這一分鍾他寫下一件事,下一分鍾又寫另一件,真可笑!

  我不直到他爲何決定不說話,他根本不知道修行是什麼。

  事實上,我們的修行就是少欲知足,保持自然。不要擔心自己是懈怠或精進,甚至連「我很精進」或「我很懈怠」的話,都不要說。多數人只有在他們感到精進時才修行,若感到懈怠就會放棄了。

  但出家人不改這麼想,當你精進時,修行;當懈怠時,也是修行。別費心在其它事情上,抛開它們,訓練自己。日以繼夜、年複一年,無論何時都持續地修行。別在意精進或懈怠的想法,不要擔心是熱或冷,只管做它,這就稱爲「正道」。

  有些人真的努力地修行六、七天後,當未獲得預期的結果時,就放棄並反其道而行,耽溺于聊天、應酬與其它的事情上。然後,他們記起修行,又去修個六、七天,再次放棄。

  有些農夫就是像這樣工作,一開始他們積極地投入工作,當停工時,連工具都不收拾,將東西扔著,就一走了之。然後,當土壤全都結成硬塊時,又記起自己的工作,便會再做一點,之後再掉頭走開。像這樣工作,永遠不可能得到像這樣的花園或稻田。

  我們的修行也是如此。若你們認爲「行道」不重要,修行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正行」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要隨性而爲,心情好壞並不重要,佛陀根本不在乎那些事,他已經曆過一切好與壞、對與錯等事,這是他的修行。若只取喜歡的而摒棄討厭的,那不是修行,而是災難。無論你去到哪裏,永遠都不會滿足;無論身在何處,都會痛苦。

  修行是爲了放下 而非得到某些東西

  我們有些人是因想得到某些東西而修行,若未得到想要的東西,就不想修行。但佛陀教導我們,開發修行是爲了舍與放下,是爲了止息,爲了息滅。

  曾有位長老,他最初是加入「大宗派」⑦,但他發現它不夠嚴格,因此又求受「法宗派」的戒,然後開始修行。有時會斷食十五天,當再度進食時,只吃葉子和青草。他認爲食肉是惡業,最好是吃葉子和青草。

  過了一陣子,「嗯,當比丘真不方便,這身份很難維持素食的修行,也許我應該還俗,成爲白衣就好。」因此他還俗成白衣,這樣就可以親自采集樹葉與青草,並挖掘樹根與番薯,那是比丘禁止做的事。他持續做了一段時間,到了最後他不知應做什麼,因而完全放棄。

  他放棄成爲比丘,放棄成爲白衣,放棄一切。我不知道他現在在做什麼,也許死了,我不知道。不過他是因找不到適合心意的東西,所以才放棄。他不了解自己只是追逐煩惱,煩惱一直牽引著他,而他卻不知道。

  「佛陀有還俗成白衣嗎?他是如何修行的?他做了什麼?」他並未想到這些。佛陀有像牛一樣去吃樹葉與青草嗎?當然,若這是你所能做的,那就請便吧!但別到處批評別人。照顧好你自己的修行標准就好了。「別切挖得太多,否則你將得不到一只好把手。」⑧

  你將一無所有,最後只得放棄。想想你修行的目的,修行是教人舍與出離,這顆心想著要愛這個人或恨那個人,修行就是爲了放下這些。

  即使達到平靜也要抛開平靜;若智慧生起,則抛開智慧。你若知道,那就知道;但若講這知道當作自己的,你就會自以爲知道什麼而覺得高人一等。過不了多久,便哪兒也住不下去,因爲所到之處都會出現問題。若你錯誤地修行,那就與未修行沒有兩樣。

  修習頭陀支 是爲了對治煩惱

  修行要視各人情況而定。你貪睡嗎?那就試著對抗習氣。你貪吃嗎?那就試著少吃一點。以戒、定、慧爲基礎,需要有多少,你就修多少。

  同時,也要修習頭陀支⑨,修習頭陀支是爲了對治煩惱。你可能會發…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十二章 死寂之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