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十二章「不確定」——聖者的標准▪P2

  ..續本文上一頁」在哪裏?它有任何用處嗎?它根本就只是造作的假象。

  從內心 找到佛陀

  因此,請與佛陀同在吧!在修行中,我們一定要轉向內心,找到佛陀。佛陀至今天都還活著,去裏面將他找出來。他在哪裏?就在無常中,進去裏面將他找出來,去禮敬他——無常、不確定。你們可以從這裏開始。

  若心試圖告訴你,你現在是須陀洹,你就把這個想法交給佛陀,他會說:「一切都不確定。」若你認爲你是斯陀含,他只會說:「並不確定!」若「我是阿那含」的想法生起,佛陀只會告訴你一件事:「不確定。」甚至,當你自認爲是阿羅漢時,它會更堅定地告訴你:「一切都『非常』不確定。」

  這是聖者的話:「每件事都不確定,不要執著任何東西。」別一味愚蠢地執著事物,別緊抓著它們不放。看見事物的表象之後,便要超越它們。你們一定要如此做,那裏必然是表象,也必然超越。

  因此,我說:「去見佛陀!」佛在哪裏?佛就是「法」。這世上的一切教法都可被包含在這個教法裏——無常。思惟它,我已當比丘找了四十多年,也只找到這個——無常和安忍。

  無常——一切都不確定,無論心多麼想要確定,只要告訴它:「不確定!」每次心想執著某件事爲確定的事物時,只要說:「它不確定,它是短暫的。」只要以這想法去降伏它,使用佛陀的「法」,回歸到這點上。無論行、住、坐、臥,你都如此看每件事,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都已同樣的方式看它。這便是趨近佛、趨近「法」。

  這是個值得練習的方式,我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如此修行。我既不依賴經典,也不漠視它們;我既不依賴老師,也不「獨來獨往」。我的修行一直都是「既非此,又非彼」。

  這是件關于「滅」的事,亦即修行到終點站,看見修行完成;看見表象,同時也看見超越。

  想超越痛苦 就得避開苦並趨向佛陀

  若你們持續修行,且徹底思惟,最後一定會到達這一點。起初,你們匆匆前進,匆匆回頭,又匆匆停止。你們持續如此修行,一直到往前、退後或停止都不對時,那就對了!這就是結束,不要期待任何會超越于此的事;它就在這裏結束。

  「漏盡者」(khinasavo)——完成者,他既不往前,也不退後或停止,沒有停止、前進或後退,一切都結束了。思惟這點,在心裏清楚地了解它,你會發現在那裏真的什麼都沒有。

  這件事對你來說是舊或新,完全取決于你,取決于你的智慧與洞察力,沒有智慧或洞察力的人將無法理解它。只要看看芒果或波羅蜜果樹,若它們是許多棵一起成長,其中一棵可能會先長大,然後其它的樹就會彎曲,向大樹之外發展。

  誰教它們這麼做?這是它們的本質。本質有好有壞,有對有錯,它能向正確傾斜,也能向錯誤傾斜。不論什麼樹,若我們種得太密,比較晚成熟的樹就會向大樹之外彎曲發展。這就是本質,或「法」。

  同樣地,渴愛導致痛苦。若思惟它,它就會帶領我們走出渴愛。藉由觀察渴愛,我們重新改造它,讓它逐漸減輕,只到完全消失爲止。樹也是如此,有人命令它們如何成長嗎?它們無法說話或移動,但知道避開障礙去成長。只要哪裏擁擠,它們就向外彎,避開它。

  「法」就在這裏,敏銳的人會看見它。樹木天生就不知道任何事,它們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行動,卻相當清楚如何避開危險,彎向合適的方向生長。

  省察的人也是如此,因爲想超越痛苦,我們選擇出家生活。是什麼讓我們痛苦?若向內追蹤,就會找到答案。那些我們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都是苦的。若它們是苦的,就別靠近。你想和因緣法談戀愛或憎恨它們嗎?它們都是不確定的。當我們避開苦,傾向佛陀時,這一切都會結束。

  無論聽見或看見什麼 都只能說:「這並不確定」

  我是在一座普通的鄉下寺院出家,並在那裏住了好幾年。在心裏懷著欲望修行,我想精通、想訓練。在那些寺院裏,沒有任何人給我任何教導,但修行的想法就是如此生起。我四處行腳參訪,以耳朵聽,以眼睛看。

  無論聽到人們說什麼,都告訴自己:「不確定!」無論看見什麼,我都告訴自己:「不確定!」甚至當聞到香氣時,我也告訴自己:「不確定!」或當舌頭嘗到酸、甜、鹹,以及美味與不美味時;或身體感受到舒適或疼痛時,都會告訴自己:「這並不確定!」我就是這樣與「法」同住。

  事實上,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但我們的渴愛卻希望事情是確定的。我們能怎麼做?一定要忍耐,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能忍辱。

  有時我會去看有古寺建築的宗教遺迹,它們都是名師巧匠所設計與建造。有些地方殘破不堪,我的朋友就說:「真遺憾啊!不是嗎?它毀壞了。」我回答他:「若不是這樣,就不會有『佛』與『法』這些事了!它會如此毀壞,是因爲它完全遵從佛陀的教導。」在我的內心深處,看到那些建築物毀壞我很傷心,但我抛開感傷,嘗試對朋友和我自己說一些有用的話。

  「若它不是這樣毀壞,就不會有任何佛陀!」

  也許我的朋友並未在聽,但是我有,這是個非常、非常有用的思惟方法。假設有人匆匆跑來,說:「隆波!你知道這些關于你的傳言嗎?」或「他說你如何如何……」也許你便開始生氣。你聽到一些批評,便准備要攤牌!情緒生起。

  我們要清楚覺知這些心情的每一步,我們可能要准備報複,但在看清楚事件的實相後,可能會發現他們所說的或指稱的是別的意思。

  因此,這是另一個不確定的例子。我們爲何要倉促地相信任何事呢?爲何要那麼相信別人的話?無論我們聽到什麼,都應該注意,要有耐心,小心地觀察那件事。

  任何語言若忽視這不確定,就不是聖者之言。每次錯過不確定性,就會失去智慧,也偏離修行。無論我們看到或聽到什麼,無論它是令人愉快或悲傷的,都只要說:「這並不確定!」堅定地對自己如此說。以此觀點看每件事,不要堆砌與擴大事端,將它們都如此簡化,這裏就是煩惱滅亡之處。

  若抛開聖者、佛陀或「法」 修行將變得貧乏且無益

  若我們如此了解事物的真實本質,貪欲、迷戀與執著都會消失。它們爲何會消失?因爲我們了解,我們知道。我們從無知轉變成了解,,了解是從無知出生,知道是從不知道出生,清淨是從汙染出生,事情就是如此。

  別抛開無常、佛陀——這就是「佛陀還活著」的意思。佛陀已入滅的說法,不必然是真的,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它還活著。這有如我們定義「比丘」一詞,若定義爲「乞士」④,意義就很廣泛。我們可如此定義它,但太常使用此定義並不是很好——不知何時停止乞求!以更深刻的方式來定義,比丘可說是「看見輪回過患的人」。

  這是否更深刻呢?「法」的修行就是如此。當未充分了解「法」時,它是一回事;但當完全了解時,它就變成另外一回事。它變成無價的,變成平靜的泉源。

  當擁有正念時,我們就是趨近于「法」。若有正念,就能看見一切事物的無常性,將看見佛陀,並超越輪回的痛苦,若非于現在,就是未來的某個時刻。

  若抛開聖者、佛陀或「法」,我們的修行就會變得貧乏與無益。無論是在工作、坐著或躺著,我們一定要保持修行。當眼見色、耳聞聲、舌嘗味,或身覺觸時——在一切事情中,都別抛棄佛,別離開佛。

  這就成爲經常趨近佛陀與崇拜佛陀的人。我們有崇敬佛陀的儀式,如在早上唱頌araham samma sambuddho bhagava(應供、正等正覺、世尊),這是崇敬佛陀的一種方式,但並非用前述的深刻方式崇敬佛陀。只以巴利語崇敬佛陀,就如同將比丘定義爲「乞士」。

  若我們趨近無常、苦、無我——每次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塵時,那就如將比丘定義爲「看見生死輪回的過患者」,那要深刻多了,並斬斷許多枝節。

  這就稱爲「行道」,在修行中培養這種態度,你就是站在正道上。若如此思惟與省察,即使可能與老師相隔遙遠,但仍會和他們很親近。若和老師雖然比鄰而居,但心卻和他們沒有交集,則你們只會將時間花在挑剔或奉承他們上。

  若他們做了些你們合意的事,你們就會說他們很好;若做了不喜歡的事,你們就會說他們很糟——那將會限製你們的修行發展。你們無法因觀察別人而獲得任何成就,但若了解這個教法,當下就能成爲聖者。

  「法」並不能藉由順從欲望而達到

  對于新進的比丘,我已訂下寺院的作息表與規矩,例如「別說太多話」,別違背現有的標准,那是能達覺悟、證果與涅槃的道路。凡是違背這些標准的人,就不是真正的、具備清淨動機的修行人。這種人能見到什麼呢?即使他們每天都離我很近,他們也看不到佛陀。

  因此,了知「法」或見「法」得依靠修行,要具備信心,並淨化自己的心。若憤怒或厭惡的情緒生起,只要將它們放在心裏,看清楚它們!持續觀察那些事,只要還有東西在那裏,就表示還得繼續挖掘與下功夫。

  有些人說:「我無法切斷它,我辦不到!」若我們開始如此地說話,則這裏將只會有一群無用的傻瓜,因爲沒有人斬斷他們的煩惱。

  你們一定要嘗試,若還無法切斷它,就再挖深一點。挖掘煩惱,再將它們連根拔除,即使它們看來好像很堅實與牢固,也要挖出來。「法」不是能藉由順從欲望而達到的東西,你們的心可能在一邊,而實相卻在另外一邊。你們必須注意前面,也要留心後面,那便是我說的:「一切都不確定,都是短暫的」。

  這個「不確定」的實相——簡潔的實相,如此深刻與無瑕,人們卻對它一無所知。不執著善,也不執著惡,修行是爲了出離世間,將這些事做個了結。佛陀教導要放下它們、舍棄它們,因爲它們只會造成痛苦。

  「注釋」

  ①別解脫戒(patimokkha):比丘所受持的戒律,每半個月便以巴利語贊頌一次。

  ②波羅夷(parajika)或譯爲「斷頭罪」、「驅擯罪」,比丘有四條,是僧伽的根本重罪,犯者立刻逐出僧團。僧殘戒(sanghadisesa),或譯「僧伽婆屍沙」,犯此戒者,由最初的舉罪到最後的出罪,都必須由二十位僧伽決定,而可「殘留」在僧團中。

  ③阿那含:于斯陀含之後,再斷除嗔恚、貪欲二種煩惱,至此階段完全斷除欲界的煩惱,不再生于欲界,必定生于色界或無色界,在此獲得最高證悟,或從欲界命終時,直接證得阿羅漢果。

  ④比丘(bhikkhu)原語系由「乞求」(bhiks)一詞而來,即指依靠別人的施舍維生者。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十二章「不確定」——聖者的標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