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九章 我們真正的家

  第九章 我們真正的家

  針對一位臨終的老人、她的家人與看護者們的一段開示

  現在請下定決心,恭敬地聞法。當我在說話時,注意我的話,就如佛陀本人正坐在你面前一樣。閉上眼睛,讓自己保持舒適,安定你的心,讓它專注一點。謙虛地允許智慧、實相與清淨叁寶安住于你的心中,以此向圓滿的覺者致敬。

  即是佛陀 也無法避免死亡

  今天我沒有帶任何物品來送你,只有「法」——世尊的教導。你應該了解,即使擁有廣大福德的佛陀,也無法避免身體的死亡。當他年老時,他交出身體,放下沈重的包袱。現在,你也必須學會對依賴多年的身體感到滿足,你應該覺得它已經夠了。

  想想你已使用了很久的器皿——杯子、碟子與盤子等,當你初次得到它們時,它們是如此光亮潔淨,如今在長期使用之後,已開始陳舊。有些破了,有些不見了,剩下的也都磨損了,它們已不複昔日的光采,而這正是它們的本質。

  你的身體也是如此,從出生那天起就一直在變化,經過童年、青少年,現在到了老年,你必須接受這事實。佛陀說一切諸行,無論是內在的或外在,都是無自性的,它們的本質就是變化。請清楚地思惟這實相。

  躺在這裏逐步毀壞的臭皮囊,是真實法。這身體的事實是「真實法」,是佛陀無盡的教導,他教導我們思惟這點,並了解它的本質,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應保持身體平靜。佛陀教導我們,應確保只有身體被囚禁,別讓心也跟它一起被禁锢。

  現在你的身體開始走下坡,並隨著年齡逐步惡化,別抗拒,但也別讓心跟著沈淪。讓心超然獨立,藉由了解事物實相,給心能量。佛陀教導我們,這是身體的本質,法爾如是。一旦有生,就會有老、病與死,你正在見證這偉大的實相。以智慧觀察身體,並了解這點。

  若你的房子淹水或焚毀,讓那威脅只及于房子。若有水災,別讓它淹到心;若有火災,也別讓它燒到心。就讓外在的房子被淹沒或焚毀。現在,是該讓心放下貪著的時候了。

  你已活得頗久了,眼睛看過形形色色,耳朵聽過許多聲音,你經曆過各種經驗,而這一切都只是經驗而已。你曾吃過許多食物,而美食就只是美食,壞味道就只是壞味道,如此而已。若眼睛看見美麗的外貌,它就只是美麗的外貌,醜陋只是醜陋;耳朵聽到悅耳動聽的聲音,它就只是如此而已,刺耳的噪聲也是如此。

  一切隨因緣在變化 你還想怎麼樣?

  佛陀說無論貧或富、老或少、人或動物,在這世上沒有任何生命能永遠維持在一種狀態上。一切事物都得經曆變化與耗損,這是個無可奈何的生命實相。

  不過,佛陀說我們能做的就是觀察身與心,以便了解它們的無自性,了解它們既非「我」,也非「我的」,它們只是暫時存在而已。就如你的房子,只是在名義上屬于你,你無法帶著它到任何地方去。你的財富、資産與家庭也是如此——它們只是在名稱上屬于你而已,並非真是你的;它們屬于自然。

  這實相不只適用于你而已,每個人的情況都一樣——甚至包括佛陀與聖弟子們。他們只有一點和我們不同,他們接受事物的實相,了解「法而如是」的道理。

  因此,佛陀要求我們徹底觀察這身體,從腳底到頭頂,再從頭頂到腳底,反覆觀察。看看這身體,你看到什麼?有任何東西是原本清淨的嗎?你能找到任何不變的實體嗎?整個身體都在穩定地衰退。

  佛陀教導我們,要了解它並不屬于我們所以。身體變得如此是很自然的,因爲一切都隨因緣在變化,你還想要它怎麼樣呢?事實上身體老化並沒有錯,不是身體造成痛苦,而是你錯誤的想法。當以錯誤的方式看事情時,你就會有困惑。

  就如河水自然往低處流,那是它的本質。若人站在河岸,希望河水能往高處流,那是癡心妄想。無論到哪裏,愚蠢的想法都會讓他們的心得不到平靜,他們會痛苦,是因爲邪見,那些想法違背自然。若他們持有正見就會了解,水一定是往低處流,除非了解並接受這事實,否則他們就會感到困惑與沮喪。

  讓呼吸成爲 唯一的所緣

  河水一定往低處流,就如你的身體。你的身體曾年輕過,現在衰老,並緩步邁向死亡,別想會有任何奇迹,那是你無力改變的事。佛陀告訴我們,看清事物的實相,然後放下你對它們的執著,將放下的感覺當作你的避難所。持續禅修,即使感到筋疲力盡也要持續,讓心和呼吸在一起。先深呼吸幾次,然後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並念Bud-dho讓這修行持續。你愈感到筋疲力盡,禅定就應愈微細與集中,如此你才能對付任何生起的疼痛感。當開始感到疲倦時,暫時中止一切念頭,讓心自行重整,然後再回來注意呼吸,只要持續在心裏末念Bud-dho、Bud-dho……。

  放下外在的一切,別挂念子女與親屬;別執著任何東西,只是放下。讓心集中于一點,安住在呼吸上,讓呼吸成爲你唯一認知的所緣,持續專注,直到心變得愈來愈微細,直到感覺已無關緊要,且內心變得非常清楚與覺醒爲止。然後,所有的疼痛感都會逐漸自然消失。

  觀察入息與出息,就如它們是來拜訪你的親戚。當親戚離開時,你跟著他們出去,並看著他們離開,你一直看到他們離開視線,才回到門裏。我們觀察呼吸的方式也是如此,若呼吸很粗重,知道它很粗重;若它很微細,知道它很微細。當它變得愈來愈微細時,持續跟著它,在此同時要使內心覺醒。

  最後,呼吸會完全消失,只剩下清醒的感覺,這就稱爲「見佛」。我們所具有清晰與覺醒的覺性,就稱爲「佛」 (Buddho)——覺知者,或覺醒者、光明者,這就是以智慧洞見,和佛陀相遇與共住。去世的只是曆史上的佛陀,真實的佛陀——清晰而光明的覺知者,今日仍可以被體驗與達到。若確實達到它,心就和佛合而爲一。

  除了覺知之外 放下一切

  因此,放下吧!除了覺知之外,放下一切,別被禅修期間心裏的影像或聲音愚弄。放下它們,別執著任何東西,只要在「一境性」中保持覺知。無須擔心過去或未來,只要靜止,就會達到不進、不退與不住的境界,那裏沒有任何貪愛或執著。爲什麼?因爲沒有自我,沒有「我」和「我的」,一切都沒有。佛陀教導要如此空掉一切,別執著任何東西。覺知,覺知之後,放下。

  覺悟「法」,就是解脫生死輪回之道,是我們必須獨自完成的工作。因此,你要嘗試放下與了解教法,專精于思惟,別擔心家庭,此刻他們就是他們,未來他們也會和你一樣,這世上沒有人能逃脫這命運。佛陀教導我們放下虛妄的事物,若放下一切,你就會看見實相;若放不下,你就看不見。事實就是如此,對世上的每個人來說都一樣。因此,別執著任何東西。

  若你發現自己在想,那也無所謂,只是要明智地想,別愚昧地想。若想的是子女,要以智慧而非無明去想。無論心轉向什麼,都以智慧去想它,清楚覺知它的本質。若以智慧去覺知事情,就會放下它,而不會有痛苦。這時,心是光明、喜悅與平靜的,是專注與統一的。現在可以幫助與支持你的,就是你的呼吸。

  這是你自己的工作,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勞。讓別人去做他們的事,你有自己的責任與義務,無須背負家庭。無牽無挂地放下一切,這會讓心安定,你現在唯一的任務就是集中心,讓它平靜下來。將其他的事都留給別人,色、聲、香、味——全都留給別人去關心。

  抛開一切,專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你的職責。無論心中出現什麼,不管是怕痛、怕死、挂念別人或任何其他事,對它說:「別來煩我!你不再是我所關心的事。」當你看見那些「法」生起時,只要持續如此地告訴自己。

  真正的家 是內在的平靜

  「法」①這字是指什麼呢?所有的東西都是「法」,沒有任何東西不是「法」。那麼「世間」呢?世間是此刻正在煩擾你的心境。「這些人會怎麼做?我走了之後誰來照顧他們?你們會怎麼處理?」這些就是「世間」,甚至只是生起怕死或怕痛的念頭也是世間。

  抛開世間!世間就是如此。若你讓它主宰意識,心就會變得模糊不清,看不清楚自己。因此,無論心中出現什麼,都只要說:「這不關我的事。它是無常、苦與無我的。」

  想像活很久,將會讓你很痛苦;但想像很快或立即就會死,也不對,那也是苦,不是嗎?諸行並不屬于我們,它們遵循自己的自然法則。對于身體會變成怎樣,你是莫可奈何的,只能稍微美化它,讓它暫時看起來漂亮一點,就如少女們塗口紅與留指甲,但人一衰老,大家的處境都相同。身體就是如此,無法讓人稱心如意。然而,你可以改進與美化的是這顆心。

  任何人都可以蓋木頭或磚頭房子,但佛陀說,那種家並非我們真正的家,它只是名義上歸屬我們,它是世間的家,得遵循世間的方式。

  我們真正的家,是內在的平靜。外在與物質的家可能很漂亮,但它並不平靜,充滿種種憂慮,因此並非真正的家。它對我們而言是外在的,遲早必須放棄它,它不是能永久居住的地方,因此它並非真正屬于我們,它屬于世間。

  身體也是如此,我們將它當作自己,當成「我」或「我的」,但事實上,它完全不是如此,它只是另一個世間的家。身體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遵循它的自然軌迹,現在它衰老、生病,你無法禁止它,它就是如此。希望它有所不同,就如希望鴨子會變成雞。

  當了解那是不可能時——鴨就是鴨,雞就是雞,身體一定會衰老與死,你就會得到勇氣與活力。無論你多麼希望青春永駐,它就是辦不到。

  一出生 就注定死亡

  佛陀說: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爲樂②

  諸行指的是身與心,它們是無常與不穩定的,存在之後就會消失,有生就有滅,不過每個人卻都希望它們是永恒的,這是很愚蠢的。看看呼吸,有進就有出,那是它的本質,它必須如此。入息與出息必須輪替,一定要有變化。

  諸行透過變化而存在,你無法阻止它。試想,你能吐氣而不吸氣嗎?這樣的感覺會好嗎?或你能只…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九章 我們真正的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