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 下 第九章:慈波羅蜜

  第九章:慈波羅蜜

  慈的巴利原文是metta,pema則是愛。慈是一種特定的愛,pema則是愛的普遍用語。所以pema可分爲叁種,即:

  一、愛愛(tanha-pema);

  二、世俗愛(gehasita-pema);

  叁、慈愛(metta-pema)。

  (一)愛愛是男女之間的愛,是由渴愛與貪欲所引起的。

  (二)世俗愛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的執著,是由于一家人相處所引起的。

  愛愛和世俗愛兩者皆是不善的,前者是愛欲(tanha-raga)後者則是貪(lobha)。

  (叁)慈愛是無界限地希望他人幸福。這是完全無執著、不會想要時常與他人相處的愛。人們可能各處一方,然而卻在聽到住在遠方的那人生活幸福而感到快樂。這種分離不會令到他感到不滿足。因此慈愛是清淨與聖潔的,所以它被稱爲梵住。這即是說,培育慈心即住在梵心裏。除了慈之外,悲、喜與舍也是梵住。

  所以梵住包含了這四種美德;它們也名爲四梵住。(梵住的另一個名稱是無量心,因爲它們是應受到培育與散播給無量衆生的內心素質。)

  我們必須小心地注意到培育慈愛並非培育不淨的愛愛與世俗愛,而是清淨與聖潔的慈愛。過後我們將討論如何培育慈愛。

  慈與無瞋

  慈是一個究竟法。然而在列舉諸究竟法(即心、心所、色及涅槃)時,慈並沒有被列爲個別的究竟法,因爲它是包括在無瞋心所之內的。無瞋心所本身有很廣泛的含意。所以慈是無瞋心所的一部份。

  再進一步的解釋:根據《阿毗達摩概要》,無瞋心所與五十九種美心相應。每當這五十九個心的任何一個生起時,無瞋心所也會同時生起。無瞋的目標有許多種,然而慈卻只能以有情生命爲目標。只有在取有情生命爲目標,心想「願他們健康快樂」,希望他們幸福時,所生起的無瞋心所才是慈。

  關于之前所提及的忍辱波羅蜜,忍辱也是無瞋心所,但不是一切的無瞋心所都是忍辱。只有在受到他人的惡待,而能保持不生氣時,那時生起的無瞋心所才是忍辱。同樣地,不是一切無瞋都是慈,只有在希望衆生幸福時生起的無瞋才是慈。

  五百二十八種慈愛

  關于慈,有些人說慈愛有五百二十八種,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應該知道,人們會這麼說是因爲《無礙解道》裏列出了培育慈愛的五百二十八種方式。

  在這五百二十八個方式中,五個是無限的,即:

  一、一切有情;

  二、一切有息者;

  叁、一切生物;

  四、一切人;

  五、一切有生命者。

  當禅修者采用這五個方式的任何一個去散播慈愛給叁十一界的一切衆生時,一切衆生都毫遺漏地被包括在內。由于沒有任何衆生是不被這五個方式包括在內的,所以它們被稱爲無限。(也稱爲五無限衆生。)

  散播慈愛給有限衆生時,其分類法如下:

  一、一切女衆;

  二、一切男衆;

  叁、一切聖者;

  四、一切凡夫;

  五、一切天人;

  六、一切人類;

  七、一切惡道衆生。

  以上每一個皆是屬于個別種類的衆生,所以他們被稱爲有限衆生(也被稱爲七有限衆生。)

  如此我們應該散播慈愛給這十二種衆生,五無限的與七有限的。

  我們應以下列的方法散播慈愛給這十二種衆生:

  一、願他們得以脫離仇敵;

  二、願他們得以脫離身體的痛苦;

  叁、願他們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

  四、願他們生活快樂。

  當以這四個方式散播慈愛給每一組的衆生時,散播慈愛的方式一共有了四十八個。在這四十八個方式裏是沒有方向的分別的。

  在這四十八個方式裏,若再依東、西、南、北、東南、西北、東北、西南、下方和上方十個方向分別時,一共再有另外四百八十個方式。譬如:「願東方的一切有情得以脫離仇敵、得以脫離身體的痛苦、得以脫離內心的痛苦、生活快樂。」也應如此地散播慈愛給其它方向的衆生。

  若把沒有分別方向的四十八個方式跟有分別方向的四百八十個方式加起來,那麼就一共有五百二十八個方式。

  這五百二十八個爲人們所熟悉的培育慈愛的方式是《無礙解道》裏所教的。該經在解釋如何散播慈愛後,並沒有提及散播悲心、喜心與舍心。然而現今有些課文在列出散播慈愛之後,再列出:

  一、 「願他們得以脫離痛苦」,即屬于培育悲心;

  二、 「願他們所得不失」,即屬于培育喜心;

  叁、 「願他們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即屬于培育舍心。

  古代導師把它們列入課文裏的,以便那些想培育悲、喜與舍心的人可以運用培育慈心爲前導。因此想要培育悲心的人應該心想:「願一切有情得以脫離痛苦。」想要培育喜心的則心想:「願一切有情所得不失。」想要培育舍心的則心想:「願一切有情以自己的業爲自己的資産。」

  然而這並不意謂我們只可采用經典裏所提及的方式,因爲不只是「有情、有息者、生物、人、有生命者」這些詞才包含無限衆生,其它的詞句,譬如「身、命、生類」等也包含了無限衆生的意義。所以我們也可以「願一切身得以脫離仇敵」來散播慈愛給一切衆生。

  《無礙解道》中列了四個散播慈愛的方式,然而我們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譬如「願一切有情快樂」、「願一切有情平安」,這些心念也是慈心。事實上,《慈愛經》已證明了可采用其它句子與方式培育慈愛。

  《慈愛經》培育慈愛的方式

  《慈愛經》是佛陀向一群住在森林裏的比丘所說的。在結集時,這部經被列入于《經集》和《小誦經》裏。這部經的開端舉出了欲培育慈愛的人所應具備的素質。

  經中說:

  「欲獲得寂靜(涅槃)的善行者應具備:

  一、 能幹;

  二、 坦誠;

  叁、 絕對正直;

  四、 謙恭;

  五、 溫文;

  六、 不驕傲;

  七、 知足;

  八、 易于護持;

  九、 事務少;

  十、 簡樸(即遠行時不應帶太多自己的物品。比丘應該只帶自己的八資具,簡便如鳥只帶著雙翼地去遠行。)

  十一、五官安詳;

  十二、攝受諸根;

  十叁、謹慎;

  十四、不執著俗家(這是爲比丘特設的,因爲這部經 原本的對象是比丘。在家衆則不應該執著家庭和 朋友。)

  十五、只要智者會指責,即使是最小的錯也不犯。」

  經中解說在具備了上述十五個條件之後,應如何培育慈愛。它提到「願他們快樂與平安,願一切衆生快樂」等。

  以下是《慈愛經》所教的培育慈愛的方式:

  一、 對一切衆生培育慈愛(全體慈愛);

  二、 把衆生分爲兩組來培育慈愛(二組慈愛);

  叁、 把衆生分爲叁組來培育慈愛(叁組慈愛)。

  全體慈愛

  若有人想以這個方式來培育慈愛,他應該心念:

  一、 「願一切衆生身體舒適」;

  二、 「願一切衆生平安」;

  叁、 「願一切衆生內心快樂」。

  二組慈愛

  衆生可分爲四對,即:

  一、 弱與強(指阿羅漢)兩種衆生;

  二、 可見與不可見兩種衆生;

  叁、 住在遠處與近處兩種衆生;

  四、 不會再生(指阿羅漢)與還會再生兩種衆生。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培育二組慈愛:

  一、 「願一切弱與強的衆生身心皆快樂」;

  二、 「願一切可見與不可見的衆生身心皆快樂」;

  叁、 「願一切住在遠處與近處的衆生身心皆快樂」;

  四、 「願一切不會再生與還會再生的衆生身心皆快樂」。

  叁組慈愛

  叁組的衆生有叁種,即:

  一、 長、中與短的衆生;

  二、 大、中與小的衆生;

  叁、 胖、中與瘦的衆生。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培育叁組慈愛:

  一、 「願一切長、中與短的衆生身心皆快樂」;

  二、 「願一切大、中與小的衆生身心皆快樂」;

  叁、 「願一切胖、中與瘦的衆生身心皆快樂」。

  由于運用全體、二組及叁組培育慈愛都是希望看到他人幸福與快樂,所以它被稱爲「樂利益處慈愛」。

  希望看到他人脫離不幸痛苦的慈愛則被稱爲「滅苦利益處慈愛」。巴利文有這麼形容這種慈愛:

  「願無人欺騙他人,

  或在任何地方輕視任何人,

  願他們不互相懷恨,

  不思挑撥與敵對。」

  有人可能會問:「爲何《無礙解道》和《慈愛經》形容多種培育的方式,而不是一個方式而已?」

  其答案是:凡夫的心不斷地從一個感官目標飄蕩至另一個目標。這樣的心是難以用單一個培育慈愛的方法來使它穩定下來的。只有采用不同的方式才能使心定下來。因此,佛陀教導多種培育慈愛的方式。後代的聖者也這麼解說各種培育慈愛方式。

  另一種解釋是:修慈心的人都有不同的資質,對于有些人,無限的方式比較易于理解;有些人則對有限的方式比較明白;有些人以各種方向來散播慈愛比較清晰;有些人對全體慈愛比較清楚;有些人比較適合二組慈愛;有些人則感到叁組慈愛比較恰當。由于修慈愛的人有不同的資質,因此佛陀教各種不同的方式,以適合每個人,所以後代的導師也這麼解說。

  菩薩的慈愛

  《行藏》與《大集》解釋在《黃金睒摩本生經》裏的菩薩如何修慈愛。摘自《行藏》的故事簡要如下:

  「舍利弗,當時我是黃金睒摩,住在帝釋天王所准備好的住所。我散播慈愛給森林裏的獅子與老虎。我與獅子、老虎、花豹、野狼、水牛、花鹿和熊相處在一起生活。這些動物都不怕我,我也不怕牠們。我很快樂地住在森林裏,因爲我充滿了慈愛的力量。」

  從這段經文裏,我們並不知道黃金睒摩的家庭、出生等,我們只知道他是聖潔的,以及無畏而快樂地與野獸住在森林裏,心中充滿了慈愛。

  然而《大集》則說當黃金晱摩菩薩中箭時,他問道:「爲何你用箭射我?」華利夜佉王則答道:「當我瞄准一只花鹿時,牠卻被你嚇跑了。所以我生氣地射傷了你。」

  黃金睒摩就說:「鹿是不會因爲看到我而害怕的。森林裏的其它動物也不會怕我。」他也說:「噢,國王,即使住在香醉山非常膽小的人非人…

《南傳菩薩道 下 第九章:慈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