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棈進力少時,盈利也少。情同此理,通過修習「導致菩提」(bodhiparipacaka)的波羅蜜、舍離與善行而證得的覺悟是與其它的覺悟有所不同的。其差別是與其所注入于修習波羅蜜、舍離與善行的差異程度相等的。
其差別的分析如下:
叁藐叁菩薩(未來佛)在還未被授記時已經累積了許多的功德,以及在心中發願成佛。
有如在《譬喻》(Apadana)中的「佛譬喻」(Buddhapadana)裏的一段經文提到:
“Aham pi pubbabuddhesu, buddhattam abhipattayim
Manasa yeva hutvana, dhammaraja asankhiya.”
「從無量劫以來,未來佛已當著無數尊佛面前,在內心裏發願成佛。」
如此,在難以估計的長時間裏,他不斷地在內心發願成佛,以及累積特殊的功德,而(有如須彌陀隱士)具備了八條件 時,菩薩將在一尊佛面前被授記。
在此須注意的一點是,發願修菩薩道者所發的「至上願」 (abhinihara)是由兩句短語組成的。在他還未具備八條件時,他在許多佛面前所發的願主要是在內心裏,而且是不具足的,因此,那時他還不能夠成爲菩薩。
然而當他有如須彌陀一般具備了八條件時,他就會開口說出自己的願:
“Imina me adhikarena katena punisuttame
Sabbabbutam papunitva taremi janatam hahum. ”
「願我爲這尊一切知的佛陀 所作出的增上行(不惜奉獻自己的生命)之果,能使我得證佛果,以及得渡無量的衆生。」
如此他的願即刻具足,也令到他自己被授記成爲不退轉菩薩。
至上願是由于省察佛陀的不可思議之素質,以及對一切衆生的大悲心而生起的大善心 。這大善心有特殊的能力,可以激使他圓滿波羅蜜、奉獻自己的生命與肢體來修舍離及善行以培育種種美德。
當該大善心在菩薩的心中生起的那一刻,他已經踏上了朝向一切知智之道。由于他已肯定會證得佛果,從這一刻起他獲得了菩薩的稱號。由于上述的至上願是大善心,他建立了菩薩願,以及修習波羅蜜、舍離及善行之無可匹比能力。
也由于上述的大善心,他得以省察應該修習什麼波羅蜜,以及它們的次序。他是以無需導師之助的「波羅蜜思擇智」(parami-pavicaya-bana)省察諸波羅蜜。此智是證得一切知智的前提,接下來則是真實地實踐與逐一地圓滿諸波羅蜜。
有如《行藏注疏》 裏的「因緣論」(Nidana-katha)所述,菩薩在被授記之後,即通過四成就[即:一、一切資糧成就(sabbasambhara bhavana);二、無間斷成就(nirantara bhavana);叁、無時懈怠成就(cirakala bhavana);四、恭敬成就(sakkacca bhavana)。]不斷和獨特地修習證得阿羅漢道智與一切知智的先決條件之波羅蜜、舍離及善行 。
在這四成就之中,(一)「一切資糧成就」是全面與完整地培育一切的波羅蜜。(二)「無間斷成就」是在四、八或十六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圓滿諸波羅蜜的期間裏,毫不間斷地實行,甚至沒有一世是沒有修習諸波羅蜜的。(叁)「無時懈怠成就」是在漫長的期限裏(最短爲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毫不懈怠地實行,甚至少修一個大劫也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四)「恭敬成就」是認真與透徹地培育波羅蜜。
菩薩的道德素質
當看到無助的衆生在艱苦的生命旅程裏沒有歸依處,必須面對種種無可忍受的痛苦,譬如生、老、病、死、仇殺、殘廢、謀生的困難及投生到惡道時的痛苦,已被授記的菩薩深深地被此情景所感動而激起大悲心。由于這大悲心,他能忍受盲目與無知的人對他所犯下的惡毒與殘暴之罪行(譬如斬手、切腳、割耳等)所帶給他的痛苦。而且他對他們的大悲心是永恒不變的。
他如此地散布悲心予他們:「我該如何對待這些折辱我的人?我是一個真正抱著幫他們脫離生死輪回之苦而致力于修習波羅蜜的人。愚癡的力量是多麼的可怕!愛染是多麼的強勁!他們是多麼的可悲!由于受到愛染與愚癡的控製,他們對我這致力于幫他們解脫的人犯下了極大的罪惡。由于他們犯下了這些殘暴的惡行,嚴重的後果正在等待著他們。」
如此地對他們散布著悲心,他嘗試尋找解救他們的方法,而省思:「由于受到愛染與愚癡的控製,他們錯誤地把無常之事物視爲恒常、苦的視爲樂和無我的視爲我。我該以什麼方法解救他們,使他們得以解脫由因緣和合(有爲)而生起之苦。」
當菩薩如此省思時,他正確地觀察到忍辱(khanti)是唯一可以幫衆生解除生命束縛的方法。對于向他犯下殘暴的行爲(如斬斷肢體等)的衆生,他甚至不會懷有最微細的瞋恨心。他想:「由于在過去世所造下的惡業,現在我是應受到這些苦的。我是導致這些惡行的禍首。」如此他視別人的惡行爲己惡。
接下來他想:「只有具備了忍辱,我才有能力解救他們。若我以牙還牙,我將跟他們一樣是個犯錯的人。我將跟他們沒有差別。那我又怎麼能夠把他們從生死輪回之苦中解救出來呢?我是不能夠的。因此,依靠作爲一切力量的根基之忍辱,和把他們的惡行視爲己惡,我將忍受這一切。再者,以慈悲爲引導,我將圓滿諸波羅蜜。唯有如此實行我才能證得佛果。唯有證得佛果之後我才有能力救渡他們,使他們得以解脫由因緣和合而生起之苦。」如此他得以看透正確的情況。
如此觀察之後,菩薩以獨特的方式圓滿諸波羅蜜,即十種普通波羅蜜、十種中等波羅蜜與十種究竟波羅蜜,一共叁十種波羅蜜。它們是菩提的資糧(bodhisambhara)。波羅蜜的修習法是以上述的四成就方式實行。
圓滿波羅蜜時不長住于天界
當波羅蜜還未完全圓滿時(還正在修習波羅蜜、舍離及善行),由于大善業的果報,菩薩可能時常投生至長壽的天界。但是他選擇「決意死」(adhimutti-marana)來縮短自己在天界的壽命,因爲在天界是很難修習波羅蜜的。因此,他時常投生于人間以繼續圓滿諸波羅蜜。
波羅蜜與海洋的比較
無論海洋有多大,它還是有個極限的。它的下方界限是海床,上方界限是海面,而四周的界限是鐵圍山(cakkavala)。另一方面,菩薩所修習與累積而成的布施波羅蜜之洋是無限的。關于這布施波羅蜜的界限,我們是不能以「外物施」或「外財施」的數量,或所布施的血與肉之數量,或所奉獻的眼睛與頭的數量來衡量的。同樣地,我們也無法形容持戒等其它波羅蜜的界限。因此,當把海洋跟波羅蜜之洋作比較時,我們應當知道前者無論多大都是有極限的,反之後者是無限的。
菩薩不會感到極端的痛苦
在夏季的中午時刻,某人可能潛入湖裏沖涼。當他如此做時,他不會感到來自天空的熾熱。同樣地,菩薩將自己沈潛于大悲心之中,當他爲衆生尋求福利時,他把自己沈浸在波羅蜜之洋裏。由于他把自己沈潛于大悲心之中,即使邪惡殘暴之徒斬斷他的手足等等,他也不會視這極端的苦楚爲痛苦。
圓滿波羅蜜需要極漫長的時間
菩薩在被授記之後,需要以最少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的時間來修習諸波羅蜜,直到波羅蜜完全圓滿的最後一生(例如維山達拉王子那一世)。根據《相應部》(Samyutta Nikaya),一個大劫的時間相等于一個衆生在生死輪回中,把每世的骨頭堆積成一座高山的時間。因此,在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這漫長的時間裏,菩薩出生的次數遠比海洋裏的水滴還多。在這無數世裏,沒有一個衆生不曾親眼看到他修習的波羅蜜,或是沒有從中得益的。
《本生經》(Jataka)裏的五百五十個故事及《行藏》裏的故事只是菩薩在這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極漫長的時間裏的一小部份例子而已。它有如從大海洋裏取來一碗海水,以便作爲樣本。佛陀是在因緣具足與情況適合時才說出這些故事的。已說和未說的故事就有如碗裏的水與大海洋的水的比例。
在《勝者莊嚴》(Jinalavkara)裏有以下對菩薩修習的布施波羅蜜的稱頌:
“So sagare jaladhikam rudiram adasi
Bhumim parajiya samamsam adasi danam
Meruppamanam adhikab ca samolisisam
Khe tarakadhikataram nayanam adasi.”
「充滿信心與熱誠地,爲了無限的智慧,菩薩所布施的己身之血已遠比大洋之水來得多。充滿信心與熱誠地,爲了無限的智慧,他所布施的己身之肉也超過二十四萬由旬(yojana)廣的大地。充滿信心與熱誠地,爲了無限的智慧,他所布施的戴著寶石皇冠之自己的頭堆積起來也比須彌山爲高。充滿信心與熱誠地,爲了無限的智慧,他所布施的自己的眼已多過宇宙中星辰的數目。」
辟支菩薩(未來辟支佛)必須修習波羅蜜長達兩阿僧祗與十萬大劫。如果他們修習波羅蜜的時期少過兩個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他們是不可能成爲辟支佛的。就如叁藐叁菩薩的情形一般,期限未到時波羅蜜是不能圓滿的,所以不能證得辟支菩提。
弟子菩薩(聲聞菩薩)有叁種,即:一、未來上首弟子(aggasavaka),每一尊佛都有兩位上首弟子,就如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一般;二、未來大弟子(mahasavaka),就如釋迦牟尼佛時的八十大弟子一般;叁、未來普通弟子(pakatisavaka),除了上述以外的阿羅漢。因此一共有叁種未來弟子。
在這叁者之中,未來上首弟子必須修…
《南傳菩薩道 上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