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諸身語意 功德,皆從修習戒定慧叁學,集聚福德智慧二資糧而來。經叁大阿僧祗劫長期之 修習,非無因也。爲明加行正行,縱論及此。今仍回溯本法之四加行。本法爲修 心教授,將令菩提心生起,須具有大悲心。將令大悲心生起,必先具出離心。大 悲者,于他有情,受一切苦時,爲之感動,心生不忍,即名爲悲。寂天菩薩雲, 自苦猶未夢見,何緣得悲他苦。今爲此立一喻,有母令子往安樂處,其子至彼, 非安樂地,反受諸苦。此母非不愛子,以愚昧故,不知彼處非安樂,是苦,誤稱 安樂,以誤其子。衆生不觀自苦,即不能知他苦,徒事興悲,猶同愚母誤子,無 有是處。出離者,謂思維輪回,生死過患,生遠離心。此于生死過患,必須數數 思維,而後出離之心得成猛利。如囚在獄,曆曆思維獄中黑暗無光,居處不淨, 飲食粗惡等過患,自不能堪。而後出離此獄之心,至爲猛利。若或此囚不思獄中 多種過患,惟思少許過患,則出離此獄之心,雖有而不猛利。若或此囚怠情成性, 隨遇而安,乃至即就此獄,作種種利己事,方且視獄如天堂,樂而忘返,決定不 生出離此獄之心。衆生欲出輪回之獄,必曆曆思維輪回之諸種過患,始能生起猛 利出離心。若僅約略思維,則心非猛利,甚至沈迷現世名利,方且以苦爲樂,決 定不能發出離心也。出離心爲一切功德之根本,爲大悲心之前導。而出離心依思 維業果而生。設不信業果,則出離之名尚不願聞,何況有出離心之生起。故修出 離心,須思維生死過患與業果。出離心亦名解脫心。不思維生死過患與業果,何 能成就是心解脫。更前,應思死無常,與暇滿難得。宗喀巴大師雲,應思暇滿無 常,勿貪現世利樂。凡夫只計較現世利樂,非觀暇滿無常,不能破除其耽著現世 利樂之心顛倒執。若在發菩提心菩薩及阿羅漢,不惟不執現世利樂,即後世利樂, 亦複不執也。依菩提道次第所示六加行,學者當先掃除靜室,如法安置佛相經典, 陳設供品,安排舒適座位,然後入坐,生起善心所,乘此善念之力,而行供養。 于供養時,觀想面前虛空中有大如意寶樹,上有廣大蓮花座,具十二層蓮瓣。中 央最上層主尊相,爲具善慧、能仁、金剛大持功德之宗喀巴大師,體爲自己根本 上師。心中有釋迦牟尼,牟尼心中更有大金剛持。由金剛持心中放光,左爲深觀 派傳承諸師,以文殊爲主尊。右廣行派傳承諸師,以彌勒爲主尊,宗佛以下十一 層蓮花,次第顯現無上瑜伽部諸尊,次瑜伽部、行部、事部諸尊,次賢劫千佛、 諸大菩薩,次緣覺聲聞,次空行勇識等。依次在外周匝圍繞。最後一層。爲護法 海衆。如是成就五聚圖相,說名資糧田。能聚福德,故曰資糧。可播植生長諸善 種子。故曰田也,想資糧田竟。繼依菩提道次第,修禮贊,供養,忏悔,隨喜福 善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發願回向等七支。或誦普賢行願品,隨文入觀, 則七支具足。莫謂七支淺近,是初業所修,過去諸大菩薩,皆以常修七支而先見 佛,實爲大菩薩行。今谒見貴人,尚有贽見之禮,何況面佛,豈可不修七支那。 次供曼達,用銀或銅製之曼遮盤。如無法器,亦可暫用手印代之。觀想日月須彌 四大部州等,盡世界一切所有,及衆生一切福報受用,悉入曼遮,以供獻于諸佛 菩薩,而由叁門祈禱:一、請加持消除從思維暇滿起,直至生起菩提心中間與善 心相違之一切違緣,二、請加持生起從思維暇滿,直至生起菩提心中間,與善心 所隨順一切順緣;叁、請加持消滅內外一切秘密災障。如是啓請後,觀想力強者, 可如普賢行願品,一一身化爲刹塵身,以廣大之須彌四洲,供養刹塵佛。若觀想 力弱者,但想一曼陀羅亦可。所想應是清淨刹土。此關本身未來成佛緣起,必清 淨莊嚴,福德乃大。又曼遮盤非大,日月須彌等非小,于曼遮盤中,供獻日月須 彌,喻如從針孔觀山河,非山河小而針孔大也。故勿以不相容而不能代爲疑。如 是供曼遮一次,等于播灑福種,福報不可思量。不費一錢,成就如許大有益事, 學者作此,輕而易舉,何難之有。學者依上叁種祈禱而供,勿謂現世福利,不在 啓請中。須知啓請第叁,消滅內外秘密災障,即已包括增長世間福利等在內。既 供養啓請已,則串習所緣境而修。須加集福忏罪二種緣起,喻如稼穑之事,先播 種子于良田中,得日光水土和合爲緣,益以除草去石等事,而後苗得滋長,收獲 可期。此中緣念,喻如播種。集福,喻如日光水土和合爲緣。仟罪,喻如除草去 石等事。故緣念與集福忏罪必應和合而修。更求上師加持,始有成就。修慧修定, 亦複如是。于修定中破沈掉等過患時,亦必如此。此叁合修,通一切功德。上來 略說六加行竟。

  今當說修,修有二種:一、觀察修,二、專住修。一切修法不離此二。于止 觀中,亦有觀住相間,而修之時。修菩提心,如不先觀察粗細二分,出離心,思 維死無常等事,僅專住一境,修無分別,則菩提心不能生起。頗公大師雲:觀察 修非難行事,衆生從早至晚,十二時中,于世間法,如何爭名逐利,乃至自贊毀 他,陰賊險狠,傾陷虞詐等,皆刻刻觀察,無微不至。此是衆生串習而修之觀察。 今但轉此串習之觀察修以修佛法,甚是現成。些言極能揭發觀察修之精義。故在 修時多以觀修爲主。非一心專住修定,即能成佛。專住修者甚至並非真正修定, 而反成相似定。故應以觀察修爲主,而包括住修,此應了知。

  複次,修分二時,謂入座,下座。人座時修者,分初中後叁段,初忏罪集福; 中,正修所修法;末,發願回向。下座時修者,一、常具正念,二、不放逸,叁、 守護根門,四、飲食知量。上座時是正修。下座時,明修外應作之事,故亦名爲 修時。下座爲未修時。飲食知量者,如金剛乘,有飲食偷伽,其飲食,須與所修 法,及身心相應。法能相量,便是合量。又學菩薩行者,食時,想此食布施身中 衆生小蟲,如服藥而食。此是菩薩行飲食所知之量。又金剛乘別有睡眠瑜伽。顯 教亦說,當如世尊右脅吉祥而臥,作獅子臥,以善心所入臥等。類此甚衆,茲但 略說,不複縷舉。

  一、思維暇滿難得者,分叁種修,一、暇滿,二、難得,叁、具足大意義。

  一、暇滿者,依龍樹菩薩說,能離八難,具足圓滿,此是暇滿之真實義。暇 者,對八無暇言,離八無暇,即是暇也。初想叁惡道,及長壽天,我若生者,必 不克與佛接近,墮四無暇。次想即生人中,不值佛法住世;或生邊地下賤,雖有 佛法而不得聞;或雖不生邊地,得聞佛法,而身形殘缺,愚盲聾啞,不堪受持; 又或雖免殘缺,六根悉全,而以世間智,囿執邪見;則聽聞佛法不生敬信。此爲 四種無暇。合前四共爲八無暇。亦稱八難。凡具此八者,與佛法無緣,無暇修學, 長爲障難。今此八者,我幸不生叁惡道,長壽天,免前四難;又幸非生無佛法時 中,非邊地下賤,非盲聾暗啞,非有邪見,故亦無此八難。如是心生歡喜。念彼 無暇,我今有暇,雲何不修佛法。能作是念,是爲進入佛門之初念,業已生起。

  滿者,謂具足十圓滿。此十圓滿,屬于自分者五:一、得生爲人,二、六根 具足,叁、未作五無間殺父母等罪,四、信受佛法,五、得生中土。屬于他分者 五:一、有佛入世,二、佛曾說法,叁、佛法住世未滅,四、有住持正法僧伽, 五、具學法順緣,衣食無缺,災障不侵等。此自他分者各五,合爲十圓滿,加八 暇,共成十八種貴重之至寶,今悉據爲我有,良不易易。蓋由過去生中,發願獲 得圓滿。今生乘此願力,始得具足,非偶然也。如是暇滿之身,能作一切大利益 事。經說此暇滿人身,貴過牟尼寶千百萬億。馬鳴菩薩雲:此暇滿身能成辦一切 所有功德,遠勝如意牟尼寶珠。由是可知暇滿人身之價值。夫不知黃金之可貴者, 不知金之價值之可貴。暇滿身亦複如是。今已知其價值,即知寶貴,誰肯輕棄者 哉。以此身依叁學修,則證阿羅漢。以此身發菩提心而修,則濟于諸大菩薩。以 此身通達空性,現十八神通力,救度衆生,皆可一一成辦,直至成佛。依金剛乘, 並可不舍此身而入金剛大持位。故此身所能成辦之功德,不可思議。最下以此身 修法,只須一兩月內,可令再世,仍獲人身,免墮叁途。彼牟尼寶能悉如人意, 令獲一切意樂之物,有求必應。今此暇滿身,最下獲得再世人身,免墮叁途之事, 彼則不能成辦,何況向上諸種成就。是故暇滿身,遠勝彼寶。波尚非寶,此暇滿 身,乃真正牟尼寶。彼僅致現世意樂,此則能致未來世無窮意樂。持以相較,何 止倍蓰。經如上思維,知此身至可寶貴,心生歡喜。自念空具此身,不能出生大 利益事,是爲辜負,甚可惋惜。今有以黃金一兩,雇人作一日役,其人必大喜應 命,自謂獲得便宜。不知貴于牟尼寶之身軀,以壹兩黃金賤賣以去,大爲不值。 此不能寶貴其身之意也。若人不能善用其身,非但成就佛菩薩等利不可得,即遮 止叁途,亦不可得。設更以此身造諸惡因,如此大寶委諸泥途,如是之人實爲可 憐憫者。又應思此身,于六時中,每一刹那,皆貴重無比。于一刹那間,發菩提 心,能遍滿虛空界之無量福德。于一刹那間,發忏悔心,能消滅大于須彌山之一 切重罪。故雖千兩黃金,不敵其一刹那頃。如是貴重之身命,萬勿輕失,失則再 來不易。如是思維,已知此身貴重,亟應勤取心要而修,是入法之初念,業已生 起。爾時于法必能自行抉擇,不須他人鼓勵鞭策而修。二、難得者,分因難得、 果難得二類,衆生雖知此義,囿于世法,積習過深,不即起修。今日诿諸異日, 少年诿諸老年,甚至期諸二世。果令二世續得人身,未嘗不可;然決不能得。阿 底峽雲:難得今難得,二世更難得,現應取要義是也。喻如花,由種子與水土等 緣和合乃成;人身亦須諸緣和合始能獲得,月稱入中論雲:「劣報之人身,須持…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