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流轉中不可保信。 二、于彼之安樂受用亦無厭足。 叁、從無始而莊也。
一、不決定者,衆生于輪回中,爲冤爲親不決定,爲損爲益不決定,爲美爲 惡不決定,顛倒紛纭,有何意義可得。龍樹菩薩雲:輪回顛倒中,父常作我子, 母常作我妻,凡有神通之阿羅漢,即可知其因緣。目犍連化緣,行至一家,見一 婦抱子食魚而足踢其犬,而說偈曰,「口食夫肉足踢母,懷抱冤仇爲愛子,輪回 顛倒真可笑」。蓋此婦之夫,喜食魚,今等流感果,受報爲魚,而爲婦食。其所 抱之子,乃其夫手刃之仇人,而爲其婦之所貪戀者,而婦之母,臨死戀其室廬, 複受生爲守廬犬。顛倒至此,一何可笑,此猶通前世而言,即現世可見者,冤親 亦屬不定。有前半生爲親愛,後半生爲冤仇者,有去歲爲友,而今爲敵者。以一 人言,或先賤而後貴,或始富而終貧。如是等等,皆無一定,皆現世輪回中不定 過患,刹那生滅,無意義可言。
二、不厭足者,衆生貪取利樂財色名位,常無滿足。經說衆生不厭足過患, 如飲鹽水以止渴,飲愈多而渴彌甚,到頭樂極生悲,苦果現前。如上說,轉輪聖 王分帝釋天王半座猶不知足,以取而代之一念,下墮世間爲犬是其一例。彼轉輪 聖王,于墮落時,以原有通力,預知將受生爲犬,彼時曾作是言,此我以不厭足 過而得此果,願我後生,勿再不厭足,將死言哀,堪資警惕。
叁、數數舍身者,衆生從無始以來,數數取身,數數舍身,從無一定。或過 去曾取天身,而現得貧身,或轉輪王而降爲世間奴仆,有百千億眷屬天子天女圍 繞,而貧身孑然無依。轉輪王威光煊赫,無有比倫,而庸奴跼蹐難堪,彼等皆有 神通,預知生處,其苦可知矣。即如吾輩,今者以前生稍具福德,生此人道,以 後能再得人身否,誠不可必。或今食美馔,而後則墮地獄,飲烊銅鐵汁,今處光 明而後墮黑暗處所,于生死中,顛倒不定。
四、無間受生者。思無始受生,自無量數。曾取身爲人父母,爲愛護子女, 泣啼悲淚,積如大海。或與冤仇爭鬥,頭顱支節,堆積高等須彌。及在畜生道, 所食飲汙穢不潔之物,亦如須彌大海。若複不思生死過患,仍是顛倒輪回,如上 諸苦,尚方興未艾。經教雲,「一切衆生,輪回生死,烊銅鐵汁,量如大海水」。 我今不明生死過患,不脫諸苦,未來無量烊銅鐵汁,正待我一一吞食無盡也。
五、盛衰不等過患。在生死輪回中,盛衰無住。佛說生死輪回,終歸衰損, 言到頭只有歸于衰損之一途,昔之崇樓傑閣,瞬爲斷瓦頹垣,世間事大抵如斯也。
六、無伴侶過患。生時親眷滿前,死後無一伴侶。生是一人來,死時一人去。 黃泉獨往,一切皆非,而世人于生死輪回,猶多留戀不舍者,哀哉。
上來說總苦,此外有別苦。依菩提道次第論,此苦有八,今但略說,不複诠 次。寂天雲,「于苦不思維,不主厭離心」。宗喀巴亦雲,「應于諸苦應思維, 生起厭離不再受,此厭離心無間斷,是即名爲出離心」。皆言先思生死等苦,乃 起厭離。此厭離串習成熟,即出離心也。修學者,于思維苦時,要令心生感動。 心依所緣(即過患總別諸苦),而感動有力。如緣悲者,必到落淚地步,始是感 動之征。如是思維感動力,漸近出離心邊。有若兩相摩擦,發生暖相,名爲取暖。 依此長時精修,不能取暖,宜速修供養,禮拜,積資,忏淨等,此是秘密教授。 曆此再修。必能取暖。取暖如成,此心照見世問一切榮名利祿等,如刀鋒上蜜, 有舐者,必傷其舌。然此取暖,僅修出離心初步象征,非即出離心生起也。感動 取暖後,其力倍增猛利,若不可遏止,心生厭離者,此是出離心將生起象征。然 尚有造作,尚不得力,故名爲有造作出離心,一名相似出離心。直至功夫純熟打 成一片,于上座正修中,此猛利厭離之念繼續流注。因無間斷,即下座後,亦複 觸緣而生。如是非有造作,任運厭離,恒常持久,乃說名無造作出離心,一名真 實出離心也。此取暖、有造作、無造作叁階段,非僅出離心如是修。以此爲量, 可赅修一切法。將令真實出離心生起,先思生死過患。將思生死過患,須先思生 死中所有諸苦,但思總苦,如前所說,猶嫌未足,須更思別苦。
今先說別苦中地獄苦。修學者,雖知有地獄苦,然徒知無益。須深刻思維, 心生感動,有如親曆地獄,身受其苦。非只思地獄苦如是,思他苦亦然。思地獄 苦時,想我臨終如睡,中陰如夢,取地獄身如夢中醒。想如夢取中陰身,有四大 分離苦。地大分離時,見大地崩裂,土塊紛飛而來擊我。水大分離時,見大海翻 騰驚濤坌湧而來溺我。火大分離時,見劫火熾然,狂煙烈焰而來燒我。風大分離 時,見劫風吹動,震天撼地而來蕩我。斯時我之身心,受苦至劇,瞥見焰摩王, 及諸鬼怪,逼令我投銅鐵熾然,可怖險處。忽如夢醒,而受生爲大熱地獄有情。 倘取身微小,其苦尚小,而我身大如山。,倘取身堅固,尚可掙紮,而我身脆弱, 不任支持。諸惡鬼獄卒,以刀劍斫我,槍矛刺我,烊銅灌口,鐵烙燒身。碎以鐵 椎,煮以湯镬,旋磨中轉,大火中燒。乃至寸寸脔割,節節支解。凡此諸苦,使 是暫時,尚可忍痛領受;無如地獄壽命,曆千百億萬年,長期受苦,真到難堪。 又想受生爲大寒地獄有情,見大地悉是寒冰,我身受冰塊皺裂,血肉狼藉,如紅 蓮花,曆受諸大寒苦。大略如熱地獄所受,惟此寒彼熱,爲相微有不同耳。次思 餓鬼道,此中夏季,雖月亦熱如大火,冬季,雖日亦寒過層冰。夏熱冬寒二苦俱 受,此中有情,賦形顛倒,非止一次。或頭下腳上,胸後背前,軀幹膨亨,質同 枯木,頭大如鬥,喉細于針,鬼母一日産五百子,有繁殖苦。饑渴如焚,喉中出 火,終日奔走覓食,得世間糞穢膿血,則嗅而食之,然往往被大力鬼神攫奪,點 滴不得入口,有饑渴苦。複思畜生道,以水族數量爲最多,強吞弱,大噬小。其 余如愚癡、寒熱、鞭撻等苦。世問所見,可以類推,此不必述。
複次人道亦苦、入胎、處胎、出胎、老、病、死、等苦。親屬不遇,冤仇偏 逢,有怨憎會所苦。意樂者,常求而不得,有求不得苦。正相貪愛而生別離,有 愛別離苦。又貧苦,富亦苦,天趣外道,希生天得樂,而佛說未脫離輪回。終不 離苦,外尚有多種苦,可以自思自見,亦不備述。
複次思阿修羅道,雖屬善趣,依業得神通,略與天等,而嗔心獨重,求天福 不得,亦有求不得苦。常事鬥爭,有鬥爭苦。與一切有情無緣,是無緣苦。又有 支解苦。
複次,思天道諸天。報盡墮落,尤甚于人,以人道苦樂各半,尚知惜福,有 余福德,天道純樂無苦,故于報盡時,以福德浪費罄盡故,猶如池去清水,惟存 汙泥,故墮落較人尤速。下界天于報盡時,現花鬘焦萎,天身敗壞,身失光明等 五衰苦。上界天定力所持,宜無所苦,然苦或甚于下界。如四禅天等,住四禅八 定天,劫風大火,不能摧燒,外道亦有能至四禅者。又無想天,非非想天,唯于 禅樂中住,然此上界諸天,以長往無分別定故,不能生妙觀察智,無複繼福業, 至禅定銷滅時,往往下墮爲愚癡畜生。即生人道,亦是愚人。或有托生上界天, 如無想等,誤認爲究竟解脫道,及定力盡時,墮境現前,追悔猛烈,因此不信有 道能出生死輪回,名爲解脫者。由是謬執、邪見、謗清淨法、墮地獄道,喻如仰 天而射,其箭愈高,墮力愈大。佛說下至地獄,上至有頂,不離生死,無非是苦。 前言如舐刀鋒上蜜,此蜜即是上界禅樂,蜜盡觸鋒,則喪身失命。諸天未離行苦、 苦苦、壞苦,以煩惱業力未斷,仍隨轉故。從叁惡道至欲界天,皆有苦苦行苦等, 上二界色界無色界天,無此二苦,然有遍行苦,此苦較行苦尤細。行苦是屬于現 行者,此屬未現行,雖屬上界蘊身,仍不能自在,而依轉變,有墮落性存在故, 仍是以苦爲其自性。佛說彼如大火邊住,高岩邊立,雖獲暫逃煩惱,然定去時, 蘊身轉變,易落火坑險處。修學者,應觀叁界有漏蘊身,仍以苦爲自性,勿生貪 著,于一切世問圓滿受用,皆起厭離。彼外道亦知厭離苦苦與行苦,然于細分之 遍行苦,彼外道不知是苦,所以不得超出叁界。內道知有遍行苦,應思維修習解 脫道,斷有漏流,猛勇精進。若不爾者,則同于外道,何爲解脫道耶。即以戒定 慧叁學爲基礎,善護別解脫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尤須護持攝 善法戒,願令菩提心迅速生起。此菩提心教授,尤爲急切應修之法也。
以上說加行竟。
第二正行者,即是本論修菩提心教授。此教授中,分勝義菩提心教授修法與 世俗菩提心修法。舊本多先說勝義菩提心修法,此依頗公大師根據宗喀巴所傳教 授,先說,世俗菩提心修法。所以者何,世間因有少數利根上器,先修勝義,通 達空性,再以空性修菩提心者。但此大乘法,系爲一般衆生而說,故以先修世俗 菩提心爲殊勝。阿底峽道炬論雲:「先修方便,後修空慧」。所謂方便,即菩提 心。寂天入行論亦雲,「先修方便菩提,後修勝義智慧。」皆說依次第修。蓋如 此修者,更易成就,不致誤入歧途。修學者,欲達空慧須經廣大忏罪積福,否則 易入歧途。見墮常邊,其患猶小。見落斷邊,則危不勝言。空性是有福德人方能 證入。故依過去諸大菩薩秘密教授,必先修方便世俗菩提心也。或稱世俗菩提心, 或稱菩提心,是一非二,惟文有繁簡差別而已。至勝義菩提心反是诠表勝義,借 彼菩提心,安言名字。勝義亦譯真實,故勝義菩提心,亦名真實菩提心。此真實 即是空性。真實菩提心,是說有菩提心之空。或見此真實菩提心名字,誤謂此乃 是真正菩提心。彼世俗菩提心,尚非真正菩提心。蓋不知世俗菩提心,乃是菩提 心本義。而勝義菩提心,轉是借名。此誤非淺。修菩提心,須先知菩提心之殊勝, 令生意樂。菩提心,爲入大乘佛法工二之門…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