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2

  ..續本文上一頁戒的持戒者,臨命終時,得不昏昧,這是持戒者具戒的第四功德。複次諸居士,具戒的持戒者,此身壞死之後,得生善趣天界,這是持戒者具戒的第五功德”。

  又如“諸比丘!若有比丘,願爲諸同梵行者所喜愛、歡悅、尊重、禮敬,彼當圓滿一切戒”。這都是說始于喜愛歡悅等而終于漏盡的諸戒的功德。

  這便是無後悔等種種戒的功德,更有:

  佛教給與善男子的住處,

  除了戒,更無別的了,

  戒德的分量,誰能說得盡呢?

  衆生的垢穢,

  不是恒河、夜摩那河、沙羅婆河,

  亦非沙羅伐底河、阿羯羅伐底河,

  也不是摩西河、摩诃奈地河的流水,

  所能洗得清淨的,

  唯有戒水能淨有情的塵垢。

  不是帶來有雨之雲的涼風。

  亦非黃色的旃檀、首飾的明珠,

  也不是明月照射柔和的光輝,

  能使此世衆生熱惱的安甯,

  唯有善護聖戒能使熱惱究竟的清涼。

  戒香不但順風送,也得逆風熏,

  那裏還能找到這樣的香呢?

  爲升天的階梯,入涅槃的城門,

  那裏還有別的可以比擬戒的呢?

  國王雖然盛飾摩尼珠,

  不如行者以戒莊嚴的光輝。

  戒能摧毀自責等的怖畏,

  具戒常生名望和笑顔。

  戒爲諸德的根本,一切罪惡的破壞者,

  當知這是略說諸戒的功德。

  五、戒有幾種

  現在來解答戒有幾種的問題:  

  (一)先依一切戒自己的戒相爲一種。

  (二)(1)依作持、止持有二種,(2)如是依等正行、初梵行,(3)離、不離,(4)依止、不依止,(5)時限、終身,(6)有限製、無限製,(7)世間及出世間有二種。

  (叁)(1)依下、中、上有叁種,(2)如是依我增上、世間增上、法增上,(3)執取、不執取、安息,(4)清淨、不清淨、疑惑,(5)學、無學及非學非無學等有叁種。

  (四)(1)依退分、住分、勝分、抉擇分有四種,(2)如是依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在家戒,(3)自然、慣行、法性、前因戒,(4)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資具依止戒等有四種。

  (五)(1)依製限遍淨戒等有五種;這在《無礙解道》裏說過:“五種戒,即製限遍淨戒、無製限遍淨戒、圓滿遍淨戒、無執取遍淨戒、安息遍淨戒”。(2)如是依斷、離、思、律儀、不犯等有五種。此中:

  (一)(一法)關于一種分類的意義,已如前說易知。

  (二)(二法)關于二種分類的:(1)(作持、止持)世尊說“此事應作”!這樣製定給與照行的學處,便是“作持”(戒);又說“此事不應作”!那樣禁止不作的便是“止持”(戒)。其語義如下:具戒者行于此中,爲圓滿戒而動作是作持;以此(止持戒)而遵守于禁止的是止持。又作持由信而起的精進所成就,止持由信所成就。這是作持、止持二種。

  (2)(等正行、初梵行)第二種二法:“等正行”,爲最上的行爲。等正行即等正行戒,或等正行是製定關于應行的等正行戒。這除了活命第八的戒外,其他的都是同義語。“初梵行”是說爲道梵行的初步。活命第八即是此戒的同義語,因爲是修行者最初必須清淨的部分,故說爲道的初步。如說“首先他的身業、語業和活命已極清淨”。或者說微細的學處爲等正行戒;其余的爲初梵行戒。或以兩種毗崩伽中所包攝的戒爲初梵行,犍度品所包攝的義務爲等正行。由于等正行的成就而初梵行戒才能成就。故說“諸比丘!若彼比丘不得等正行法的圓滿而能得初梵行法的圓滿者,實無是處”。這是等正行、初梵行二種。

  (3)(離、不離)于第叁種二法中,離殺生等爲“離戒”;其余的思等爲“不離戒”。這是離、不離二種。

  (4)(依止、不依止)于第四種二法中,依有愛依、見依二種。如說:“由于此戒,我將生天或生于某天”,爲了成就這種目的而持戒的名爲“愛依止”;如果他想“依此戒而得淨”,具此(以此爲)淨之見而持戒的爲“見依止”。其次出世間戒及可作出世間的因緣的世間戒爲“不依止”。這是依止、不依止二種。

  (5)(時限、終身)于第五種二法中,限定一段時間受持的爲“時限(戒)、盡其生命受持的爲“終身(戒)”。這是時限、終身二種。

  (6)(有限製、無限製)于第六種二法中,有利養、名譽、親戚、肢體、生命的條件限製的,名爲“有限製(戒)”;相反的爲“無限製(戒)”。在《無礙解道》也說:“什麼爲有限製?即爲利養限製戒,爲名譽限製戒,爲親戚限製戒,爲肢體限製戒,爲生命限製戒。什麼是爲利養限製戒?世間有人爲利養因,爲利養緣,爲利養故,違犯其受持的學處,這是爲利養限製戒”。余者類推可知。對于無限製戒也有解答:“什麼是不爲利養限製戒?世間有人爲利養因,爲利養緣,爲利養故,甚至不生違犯其所受持的學處的心,何況違犯?這是不爲利養限製戒”。余者類推可知。這是有限製、無限製二種。

  (7)(世間、出世間)在第七種二法:一切有漏戒爲“世間戒”;無漏戒爲“出世間戒”。此中:世間戒能使有(生命)的殊勝,亦爲出離叁有的資糧。所謂:“毗奈耶意在律儀,律儀意在無後悔,無後悔意在愉悅,愉悅意在于喜,喜意在輕安,輕安意在于樂,樂意在于定,定意在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意在厭離,厭離意在離欲,離欲意在解脫,解脫意在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意在無取涅槃。爲此而說律,爲此而討論,爲此而親近學習,爲此而谛聽,即是爲此無執取心的解脫”。出世間戒能使出離于有漏,並爲觀察智的基地。

  這是世間、出世間二種。

  (叁)(叁法)于叁法中:(1)(下、中、上)先說第一種叁法:如果由下等的欲、心、精進、觀(四神足)所建立的戒爲“下”;由中等的欲等所建立的爲“中”;由殊勝的欲等所建立的爲“上”。爲求名譽而受持的爲下;爲求福果而受持的爲中;但依“此是應作”的聖性而受持的爲上。或想“我是具戒者,其他的比丘都是惡戒者、惡法者”,有這種自舉輕他的染汙者爲下;無此染汙者爲中:出世間戒爲上。或者以愛爲出發點,爲求生命享受而持戒者爲下;爲求自己解脫而持戒者爲中;爲求一切衆生解脫而受持的波羅蜜戒爲上。這是下中上叁種。

  (2)(我增上、世間增上、法增上)于第二種叁法中:爲求棄舍自己不適當的,爲自尊自重而受持的爲“我增上”(戒)。欲求避免世間的批評,欲爲世間尊重及尊重世間而受持的爲“世間增上”(戒)。爲求恭敬大法、爲尊重法而受持的爲“法增上(戒)”。這是我增上等叁種。

  (3)(執取、不執取、安息)于第叁種叁法中:如前二種法中所說的依止,因他以愛見而執取,故名“執取(戒)”,若爲良善凡夫之道的資糧,並與諸有學道相應的爲“不執取(戒)”。若與諸有學果及無學果相應的爲“安息(戒)”。這是執取等叁種。

  (4)(清淨、不清淨、有疑)于第四種叁法中:諸戒完具不犯罪者,或犯了罪而更忏悔者爲“清淨(戒)”。犯了罪不忏悔的爲“不清淨(戒)”。對于犯罪的事物(對象),犯的那種罪,是否有犯罪的行爲而生疑惑者的戒爲“有疑戒”。是故諸瑜伽者(修行者)應該淨化其不清淨的戒,不對有疑惑的事物而采取行動,並應除其疑惑。這樣他將得到安樂。這是清淨等叁種。

  (5)(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于第五種叁法中:與四聖道及叁沙門果相應的戒爲“學(戒)”。與阿羅漢果相應的戒爲“無學(戒)”。其余的爲“非學非無學(戒)”。這是學等叁種。

  但在《無礙解道》裏把世間衆生的天性也說爲戒。例如說:這是樂戒(樂觀性),這是苦戒(悲觀性),這是爭論戒(好爭論的),這是莊嚴戒(好裝飾的)等。因此在那裏說“有叁種戒,即善戒、不善戒、無記戒”,把善等也作爲叁種戒說。當知象那裏所舉的“不善”,與本論所講的戒相等的意義是沒有一種可以相合的,所以本論不取。

  是故當依上述的方法而知叁種戒。

  (四)(四法)于四法中:(1)(退分、住分、勝分、抉擇分)第一種四法:

  親近惡戒者不與持戒的爲友,

  無知者不見犯事的過咎,

  充滿邪思惟,諸根不防護,

  此人必然生起“退分戒”。

  悅于此世有戒的成就,

  對于業處(定境)無意而精勤,

  以戒自滿,更不向上而努力,

  這是比丘的“住分戒”成就。

  圓滿了戒,更加爲定而努力,

  這是比丘的“勝分戒”成就。

  不以戒滿足,更爲厭離而努力,

  這是比丘“抉擇分戒”的成就。

  這是退分等四種。

  (2)(比丘、比丘尼、未具足、在家)于第二種四法中:製定關于比丘的學處,或者爲比丘尼所製定的學處亦應爲比丘所守護的戒爲“比丘戒”。製定關于比丘尼的學處,或者爲諸比丘所製定的學處亦應爲比丘尼所守護的戒爲“比丘尼戒”。沙彌、沙彌尼的十戒爲“未具足戒”。優婆塞、優婆夷的常戒五學處,若可能時增爲十學處,依布薩支爲八學處,此爲“在家戒”。這是比丘戒等四種。

  (3)(自然、慣行、法性、宿因)如北俱盧洲的人們自然而然不會違犯的爲“自然戒”。種族、地方、宗教等各自規定其奉持的條例爲“慣行戒”。“阿難,自從菩薩入母胎之後,那菩薩的母親,對于男子便不起愛欲之念,是爲法性”,這樣說菩薩母親的戒爲“法性戒”。其次如大迦葉等清淨有情及菩薩在世世生生的戒爲“宿因戒”。這是自然等四種。

  (4)(第四種四法的說明)(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資具依止)于第四種四法中,世尊說:“此比丘,以別解脫律儀防護而住,正行與行處具足,對于微細的罪過亦見其怖畏,受持學習諸學處”這樣說的戒爲“別解脫律儀戒”。

  其次:“彼人眼見色已,不取于相,不取細相。因爲他的眼根若不防護而住,則爲貪、憂、諸惡、不善法所侵入,故彼防護而行道,保護眼根,作眼根律儀。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觸所…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