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向于初禅,即無遲滯的轉向,爲轉向自在,遂其所欲的地方……入初禅定,即無遲滯的入定,爲入定自在,余者當可類推。五自在之義解說如次:
從初禅出定,最初轉向于尋者,先斷了有分而生起轉向以後,于同樣的尋所緣而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此後生起二有分。再于伺所緣而生起轉向心,又如上述的方法而起速行心。如是能夠于(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禅支中連續遣送其心,便是他的轉向心成就。這種自在達到了頂點時,從世尊的雙重神變中可得見到。又于(舍利弗等)其他的人作這樣神變時亦得見到。比以上的轉向自在更迅速是沒有的。
其次如大目犍連尊者降伏難陀,優波難陀龍王一樣迅速入定,名爲入定自在。
能夠于一彈指或十彈指的時間住在定中,名爲在定自在。能以同樣的速度出定,名爲出定自在。爲表示(在定自在及出定自在)這兩種佛護長老的故事是很適合的:
尊者圓具後,戒臘八歲時,是來看護鐵羅跋脫拉寺的摩诃羅哈納瞿多長老的叁萬具有神通人中的一個。一只金翅鳥王想道:“等看護長老的龍王出來供粥給他的時候,我當捕它來吃”,所以它一看龍王之時,即自空中跳下,當時尊者即刻化作一山,取龍王之臂潛入山中。金翅鳥王僅一擊于山而去。所以大長老說,“諸位,如果護長老不在這裏,我們未免要被人輕蔑了”。
觀察自在同于轉向自在所說。即在那裏的轉向心以後而易以觀察的諸速行心。
2.(第二禅)于此等五自在中曾修行自在,並自熟練的初禅出定,覺得此定是近于敵對的五蓋,因尋與伺粗,故禅支弱,見此過失已,于第二禅寂靜作意,取消了對于初禅的希求,爲證第二禅,當作瑜伽行。從初禅出定之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禅支,尋與伺粗起,喜、樂、心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爲了舍斷他的粗支而獲得寂靜支,他于同一的相下“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要生起第二禅了”,斷了有分,即于那同樣的地遍爲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對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的第二禅心,其余的如已述的欲界。
以上這樣的修行者:“尋伺止息故,內淨心專一故,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禅具足住”。他如是舍離二支,具備叁支,叁種善及十相成就,證得地遍的第二禅。
這裏的“尋伺止息故”是尋與伺二種的止息和超越之故,即在第二禅的刹那不現前的意思。雖然一切初禅法在第二禅中已不存在--即是說初禅中的觸等和這裏是不同的──但爲了說明由于超越了粗支而從初禅得證其他的二禅等,所以說,“尋伺止息故”。
“內”──這裏是自己之內的意思。但《分別論》中僅此一說:“內的,個人的”。故自己之內義,即于自己而生--于自己相續發生的意義。
“淨”--爲淨信。與淨相應的禅爲淨禅,猶如有青色的衣叫青衣。或以二禅具備此淨--因爲止息了尋伺的動搖而心得于淨,故名爲淨。若依第二義的分別,當知此句應作“淨的心”這樣連結,若依前義的分別,則“心”應與“專一”連結。
那裏的(心專一的)意義解釋:一與上升爲“專一”,不爲尋伺的上升,故最上最勝爲“專一”之義。最勝是說在世間爲唯一的意思。或說離了尋伺獨一無伴亦可。或能引起諸相應法爲“上升”,這是現起義。最勝之義的一與上升的“專一”是叁摩地(定)的同義語。如此專一的修習與增長故名第二禅爲專一。這專一是心的專一,不是有情和生命的專一,所以說“心專一”。
在初禅豈不是也有此“信”和“專一”而名爲定,爲什麼僅(在第二禅)而稱爲“淨心專一”呢?答道:因爲初禅爲尋伺所擾亂,猶如給波浪所動亂的水,不是很淨的,所以初禅雖也有信,但不名爲“淨”。因不很淨,則叁摩地亦不甚明了,所以亦不名爲專一。在二禅中已無尋伺的障礙而得強信生起的機會。得與強信作伴,則叁摩地亦得明了,故知僅于二禅作這樣說。在《分別論》中亦只這樣說:“淨即信、信仰、信賴、淨信,心專一即心的住立……正定”是。依照《分別論》的說法與此義是不會矛盾的,實與別處相符的。
“無尋無伺”--依修習而舍斷故,或于此二禅中沒有了尋,或二禅的尋已經沒有了爲“無尋”。亦可以同樣的方法說“無伺”。《分別論》中這樣說:此尋與此伺的寂止、靜止、止息、息沒、湮沒、熄滅、破滅、幹枯、幹滅與終息。故稱爲“無尋無伺。
那麼,在前面一句“尋伺的止息”便已成就此義,爲什麼再說“無尋無伺”呢?答道:雖在那裏已成無尋無伺義,然這裏與尋伺的止息是不同的。上面不是已經說過:“爲了說明超越粗支之故,而自初禅得證其他的二禅等,所以說尋伺止息故”,而且這是由于尋伺的止息而淨,不是止息煩惱的染汙而淨,因尋伺的止息而得專一,不是象近行禅的舍斷五蓋而起,亦不如初禅的諸支現前之故。這是說明淨與專一之因的話。因爲那尋伺的止息而得第二禅無尋無伺,不是象第叁和第四禅,也不如眼識等,亦非本無尋伺之故,是僅對尋伺止息的說明,不是尋伺已經沒有的說明,僅對尋伺之無的說明)故有其次的“無尋無伺”之語。是故已說前句又說後句。“定生”,即從初禅,或從(與第二禅)相應的定而生的意思。雖然在初禅也是從相應定而生,但只有此(第二禅)定值得說爲定,因不爲尋伺所動亂,極安定與甚淨,所以只爲此(第二禅)的贊歎而說爲“定生”。
“喜、樂”──已如(初禅)所說。
“第二”──依照數目的次第爲第二,在于第二生起故爲第二。于此第二(禅)入定亦爲第二。
其次說“二支舍離,叁支具備”。當知尋與伺的舍斷爲二支舍離。在初禅近行的刹那舍斷諸蓋,不是這裏的尋伺(舍斷)。在安止的刹那,即離彼等(尋伺)而此二禅生起,所以彼等稱爲二禅的舍斷支。
“喜、樂、心一境性”這叁者的生起,名爲“叁支具備”。故于《分別論》中說:“第二禅是淨、喜、樂、心一境性”,這是爲表示附隨于禅的(諸支)而說的。除開淨支之外,其余叁支,都是依于通達禅思之相的。所以說:“在那時候是怎樣的叁支禅?即喜、樂、心一境性”是。其余的如初禅所說。
3.“(第叁禅)如是證得第二禅時,已于如前所述的五行相中而習行自在,從熟練的第二禅出定,學得此定依然是近于敵對的尋與伺,仍有喜心的激動,故稱他的喜爲粗,因爲喜粗,故支亦弱,見此二禅的過失已,于第叁禅寂靜作意,取消了對二禅的希求,爲了證得第叁禅,爲修瑜伽行,當自第二禅出定時,因他的念與正知的觀察禅支而喜粗起,樂與一境性寂靜現起。此時爲了舍斷粗支及爲獲得寂靜支,他于同一的相“地、地”的數數作意,當他想:“現在要生起第叁禅了”,斷了有分,即于那同樣的地遍作所緣,生起意門的轉向心。自此以後,即于同樣的所緣速行了四或五的速行心。在那些速行心中的最後一個是色界的第叁禅心,余者已如前說爲欲界心。
以上的修行者:“與由離喜故,而住于舍、念與正知及樂以身受──諸聖者說:“成就舍念樂住”──爲第叁禅具足住”。如是他一支舍離,二支具足,有叁種善,十相成就,證得地遍的第叁禅。
“由離喜故”──猶如上述以厭惡于喜或超越于喜名爲離。其間的一個“與”字,乃連結的意思。一、可以連結于“止息”之句;二、或可連結于“尋伺的止息”之句。這裏(離喜)若與“止息”連結,則當作如是解釋:“離喜之故而更止息于喜故”,依此種解釋,離是厭離之義。是故當知喜的厭離之故便是止息之故的意思。如果連結于“尋伺的止息”,則當作“喜的舍離之故,更加尋伺的止息之故·的解釋。依這樣解釋,舍離即超越義。故知這是喜的超越與尋伺的止息之義。
實際,此等尋伺于第二禅中便已止息,這裏僅說明第叁禅的方便之道及爲贊歎而已。當說尋伺止息之故的時候,即得認清:尋伺的止息實在是此禅的方便之道。譬如在第叁聖道(阿那含向)本不是舍斷的然亦說“舍斷身見等五下分結故”,當知如是而說舍斷是贊歎的,是爲了努力證得(第叁聖道)者的鼓勵的;如是此(第叁禅)雖非止息的,但爲贊歎亦說是尋伺的止息。這便是說。喜的超越故與尋伺的止息故”之義。
“住于舍”──見其生起故爲舍。即平等而見,不偏見是見義。由于他具備清明充分和堅強的舍故名具有第叁禅者爲住于舍。舍有十種:即六支舍、梵住舍、覺支舍、精進舍、行舍、受舍、觀舍、中舍、禅舍、遍淨舍。
(1)“茲有漏盡比丘,眼見色無喜亦無憂,住于舍、念、正知”,如是說則爲于(眼耳鼻舌身意)六門中的六種善惡所緣現前之”時,漏盡者的遍淨本性舍離行相爲舍,是名“六支舍”。
(2)“與舍俱的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是說則爲對于諸有情的中正行相爲舍,是名“梵住舍”。
(3)“以遠離修習舍覺支”,如是說則爲對俱生法的中立行相爲舍,是名”覺支舍”。
(4)“時時于舍相作意”,如是說則爲稱不過急不過緩的精進爲舍,是名“精進舍”。
(5)“有幾多行舍于定生起?有幾多行舍于觀生起?有八行舍于定生起,有十行舍于觀生起”,如是說則稱對諸蓋等的考慮沈思安靜而中立爲舍,是名“行舍”。
(6)“在與舍俱的欲界善心生起之時”,如是說則稱不苦不樂爲舍,是名“受舍”。
(7)“舍其現存的與已成的而他獲得舍”,如是說則稱關于考察的中立爲舍,是名“觀舍”。
(8)“或者無論于欲等中”,如是說則稱對諸俱生法的平等效力爲舍,是名“中舍”。
(9)“住于舍”,如是說則稱對最上樂亦不生偏向爲舍,是名“禅舍”。
(10)“由于舍而念遍淨爲第四禅”,如是說則稱遍淨一切障礙亦不從事于止息障礙爲舍,是名“遍淨舍”。
此中的六支舍、梵住舍、覺支舍、中舍、禅舍、遍淨舍的意義爲一,便是中舍。然依照其各別…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