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33

  ..續本文上一頁述的同樣方法而鎮伏了五蓋,及于同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爲戒德甚深,又因傾向于種種戒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隨念戒德而生起的,故稱“戒隨念”。

  其次勤于戒隨念的比丘,尊敬順從于戒學,與具戒者同樣的生活,殷勤不放逸,無自責等的怖畏,少量之過亦無見畏,得至于廣大的信等,成多喜悅,雖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戒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戒隨念一門。

  (五)舍隨念

  欲修舍隨念的人,當傾心于施舍的天性,及常常慷慨的頒與所施之物。或者初修的人,先如是發願受持:“從此以後,若有受者,如果未曾給他最少一口的所施之物,我決不食”,于是從那天起,即于德勝的受者之中,依其能力給與所施之物,取彼施舍之相,獨居靜處禅思:“我實有利,我實善得,我于悭垢所纏的世人中,離垢悭心而住,是放舍者,淨手者,喜舍與者,有求必應者,喜分施者”,如是以離垢悭等德而隨念于自己的舍。

  此中“我實有利”是說對我實在有利,例如:“給他人的壽,則天人的壽而他有分”,又如:“愛施者爲衆人敬愛”;更如:“愛施者,得達善人(菩薩等)之法”,象此等表示,都是佛陀贊歎施者的利益,即是說我必得彼等利益之分的意思。

  “我實善得”是說我已得遇佛教又得人身,那實在是我的善得!何以故?因“我于悭垢所纏的世人中……是喜分施者”。此中“悭垢所纏”是爲悭垢征服之意。“世人中”即是說依(自業)而生的有情。所以即于不忍將自己所得的與他人共有爲特相的,或能汙穢自心的光輝的黑業之一的悭垢所戰勝的有情之中的意思。

  “離垢悭”即其他的貪嗔等垢及悭的脫離爲離垢悭。“以心住”即成爲上述的心而住的意思。在經中亦提及證得須陀洹的釋氏摩诃男(大名)曾經詢問關于依止住的方法,在佛陀指示依止住的問題曾說:“我住家”(家主)。那裏是說我征服(煩惱家)而住的意思。

  “放舍者”是施舍者。“淨手者”是手的清淨者。是指他常常洗手,以自己的手恭敬地給以所施之物而說。“喜舍與者”即放棄,分散,遍舍之意。他喜歡常常實行舍與,故說喜舍與者。“有求必應者”是他人有求之物,便給他,即應于求的意思。亦可讀作供應,即以供獻相應之義。“喜分施者”爲喜施與分。即“我施與”及“我自己當食的也分給他”,二者都歡喜的。如是爲隨念之意。

  (舍隨念的修法及功德)如是以離垢悭等的德而隨念于自己的戒,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瞋及無癡所纏的心,而他的心是只緣于舍而正直的。關于舍亦如前述的同樣方法而鎮伏了五蓋,及于同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爲舍德甚深,又因傾向于種種舍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隨念舍德而生起的,故稱“舍隨念”。

  其次勤于舍隨念的比丘,心甚傾向于舍,無貪的意向,隨順慈心,自知如何行,得多喜悅。雖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舍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舍隨念一門。

  (六)天隨念

  欲修天隨念者,當具有依聖道而生的信等之德。獨居靜處禅思:“有四大王天,有叁十叁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衆天,有以上的天;彼等諸天,因具備那樣的信,故死後得生彼處。我也具有這樣的信。彼等諸天因具備那樣的戒……那樣的聞……那樣的舍……乃至具備那樣的慧,故自人界死後得生彼處。我也具有這樣的慧”。如是以諸天爲例證,而隨念于自己的信等之德。

  亦如經中說:“摩诃男,聖弟子隨念于自己及彼等諸天的信、戒、聞、舍及慧的時候,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這樣說,當知亦是以經文爲例證而說明諸天與自己有同等的信等之德。在義疏中更堅決地說:“以諸天爲例證而隨念于自己的德”。

  (天隨念的修法及功德)是故預先隨念于諸天的德,然後隨念他自己所有的信等之德,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瞋及無癡所纏之心,那時他的心是只緣諸天而正直的。並以前(佛隨念所說)的同樣方法鎮伏了五蓋,及于同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爲信等之德甚深,又因傾向于種種天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因爲是隨念于諸天之德及自己的信等之德,故稱“天隨念”。

  其次勤于天隨念的比丘,爲諸天所愛樂,更加證得廣大的信等,成多喜悅而住。雖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天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天隨念一門。

  .  雜  論

  再詳論此等(六隨念),在“那時他的心是只緣如來而正直”

  等語,及“摩诃男,聖弟子的心正直而得義受,得法受,得法伴悅,悅者而得生喜”等語。

  這裏依“彼世尊亦即是阿羅漢”等義而生滿足,是說關于“得義受”。依“聖典”而生滿足,是說關于“得法受”。依于兩者,當知是說“得法伴悅”。

  在天隨念中,說他的“心緣諸天”,即是說他先以心緣諸天,或者以心緣于得生諸天而與諸天同等的自己的德。

  其次此等六隨念是聖弟子的成就,因爲依于彼等而得明了佛法僧的德,且他們具有不毀等德的戒,離諸垢悭的舍,及與有大威力的諸天同等的信等之德。

  《摩诃男經》是因爲請問須陀洹的依止住所的問題,而世尊爲了指示須陀洹的依止住所而詳說這六隨念的。

  在《貪求經》中亦說:“諸比丘,茲有聖弟子,隨念如來:世尊亦即是阿羅漢……那時心成正直,出離超脫于貪求。諸比丘,什麼是貪求?與五種欲是同義語。諸比丘,茲有有情以此(由佛隨念所得的近行禅)爲所緣而得清淨”,這是爲聖弟子說依于隨念而心得清淨,更證得第一義的清淨。

  又在摩诃迦旃延所說的《障礙機會經》中說:“賢者,真希有!賢者,實未曾有!那知者、見者、阿羅漢、等正覺者的世尊,承認在障礙中(在家)的有情亦有清淨(超越悲惱、消滅憂苦、得真理)

  及證涅槃的機會——即此六隨念處。什麼是六?賢者,茲有聖弟子隨念于如來……如是或有有情而得清淨”,這是僅爲聖弟子說證得第一義清淨法性的機會。

  在《布薩經》中亦說:“毗舍佉,怎樣行聖布薩?毗舍佉,當從事清淨其隨染汙的心。毗舍佉,怎樣從事清潔其隨染汙的心呢?毗舍佉,即隨念于如來”,這是僅對受持布薩的聖弟子,顯示以清淨心而隨念業處,得成布薩的大果。

  在(增支部的)第十一集中,因問:“尊師,我們住于各種不同的生活,當以何種的生活而住”?爲了指示聖弟子的生活方式故這樣說:“摩诃男,有信者是成功的,但非無信者,勤精進者是成功的…常憶念者…禅定者…有慧者,摩诃男,是成功的,但非無慧者。摩诃男,你應該住立于這五法中,更當修習六法。摩诃男,你應隨念如來,世尊亦即是阿羅漢……佛、世尊”。

  在此等諸經中雖然是爲聖弟子說,但具有清淨的戒等之德的凡夫亦應作意隨念,由于隨念佛陀等的功德,則隨念者的心欣淨,以欣淨的心力,即得鎮伏諸蓋,成大和悅,可修毗缽舍那(觀),而證阿羅漢。例如住在迦多根達迦羅的頗率特梵長老。據說:有一天尊者看見了魔所化作的佛相,他想:“這個具足貪瞋癡的假相,尚有如此莊嚴,那離了一切貪滇癡的世尊,怎不更莊嚴光輝呢”?于是以佛陀爲所緣而獲得了喜悅,增長了他的毗缽舍那觀,得證阿羅漢果。

  爲諸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在論定的修習中完成

  了第七品,定名爲六隨念的解釋。

  第八 說隨念業處品

  (七)念 死

  在六隨念之後,再說念死的修習。

  (念死的意義)“死”——是一個有情的命根的斷絕。諸阿羅漢斷除輪回之苦,稱爲“正斷死”。諸行的刹那滅,稱爲“刹那死”。樹的死,金屬的死等,稱爲“通俗死”(大家通稱死)。這些死不是這裏的意思。此處是指“時死”“非時死”兩種。

  “時死”——由于福盡,或壽盡,或兩者俱盡所發生。“非時死”——(生存)業爲“斷業”所毀。

  雖有令壽命存續的(食等之)緣存在,但因令其結生的業的成熟故死,稱爲“因福盡而死”。

  如現時的(閻浮提洲)人,不具(諸天的)趣,(劫初人的)時,(北俱盧洲人的)食等,僅盡百歲的壽量便死,名爲“由壽盡而死”。

  如度使魔及迦藍浮王等,由于可令死沒的業,即在那時那地斷絕其生命的延續,或者由于宿業關系,用刀劍等的方法斷其生命延續而取死者,即名“非時死”。

  如上述的一切(時、非時死)即爲命根的斷絕所攝。如是憶念稱爲命根斷絕的死,爲“念死”。

  (念死的修法之一)欲修念死的人,獨居靜處,當起“死將來臨”,“命根將斷”,或“死,死”的如理作意。如果念喜愛者的死,如生母念愛子之死則生悲;若念憎惡者的死,如怨敵念他的仇人之死則生歡喜,若念全無關心者的死,如燒屍者見死骸則不起感動;若念自己的死,如畏怯者見屠殺者之舉劍則起戰栗,以上的一切都是不如理作意,因爲不起憶念感動及智的。所以在各處見了被殺或死的有情,思慮他們過去曾是知名之士的死而生憶念感動及智之後,當起“死將來臨”等的方法作意。這樣作意爲起如理作意——即起方便作意之義。如是作意之時,有人即得鎮伏諸蓋,住于念死的所緣,生起得證近行定的業處。

  (念死的修法之二)象上面的修習,如果依然不能現起業處之人,則另有八種修法:(一)以殺戮者追近,(二)以興盛衰落,(叁)以比較,(四)以身多共同者,(五)以壽命無力,(六)以無相故,(七)以生命時間的限製,(八)以刹那短促等八種行相而念于死。

  (一)“以殺戮者追近”——猶如殺戮者追近。即譬如追近的殺戮者想道:“我要斬此人的頭”,並舉劍放到他的頭頸的…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