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猶如車輪轉動之時,只以一辋的部分轉動,停止時亦只一辋部分停止,如是有情的壽命只是一心刹那,那心消滅之時,即名有情滅。即所謂:“過去心刹那(的有情)已生存,非現在生存,非未來生存。未來心刹那(的有情)非已生存,非現在生存,是未來生存。現在心刹那(的有情)非已生存,是現在生存,非未來生存”。
命與自體及苦樂(受)
都只一心的相應,
刹那迅速的存續。
死者或存者,
諸蘊滅相等,
一去不再生。
以(心)未生故不生,
依現存(心)而生存,
由心滅故世間滅,
此依第一義施設。
如是“以刹那的短促”而念死。
念此八種之中任何一種行相的人,以數數作意,而得修習其心,住念于死的所緣,鎮伏于五蓋,而得現起禅支。因爲死的所緣的自性法故,及悚懼故,不得安止定,只證近行之禅。
出世間禅及第二第四無色禅,由于自性法的殊勝修習得證于安止。即因爲依清淨修習的次第故得證出世間安止,由于所緣的超越修習故得證無色安止。因爲在那裏(無色禅)證安止禅的只有一所緣的超越。然而此(念死)中(清淨修習及所緣的超越)兩者都沒有。所以(念死)只能證得近行之禅。
因爲此禅是由于念死之力而生起,故稱“念死”。
(念死的功德)勤修念死的比丘,是常不放逸的,對一切有得不愛樂想,舍棄命的愛者,是呵斥罪惡者,不多貯藏,對于資具離諸悭垢,得至熟練于他的無常之想,隨著亦得現起苦想及無我想。
不修習念死的有情,死的時候未免陷于恐怖昏昧,如突然地遭遇猛獸,夜叉,蟒蛇,盜賊,及殺戮者相似,如是(修習)則不陷于(恐怖昏昧)而得無畏無昏昧而命終。他于現世縱使不證不死(的涅槃),來世亦得到達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
應對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念死,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念死一門。
(八)身至念
今說除了佛陀出世之時以前未曾流行的及非一切外學的境界的“身至念處”,世尊曾于諸經之中以種種的方法這樣的贊歎:“諸比丘!茲有一法,修習多作,助成大悚懼,助成大利益,助成大瑜伽安穩,助成大念正知,助成智見的獲得,助成現法樂住,助成(叁)明、(八)解脫、及(沙門)果的證得。一法雲何?身至念……。諸比丘,受用身至念者,受用不死(的涅槃)。諸比丘,不受用身至:念者,不受用不死(的涅槃)。諸比丘!由受用身至念者而受用不死,由不受用(身至念)者(不受用不死),舍者……不舍者……失者……不失者……由開始身至念者而得開始不死”,又雲:“諸比丘!身至念雲何修習?雲何多作,有大果,有大功德?諸比丘!茲有比丘至阿練若”等,依此等(一)安般(出入息)節,(二)威儀節,(叁)四正知節,(四)厭惡作意節,(五)界作意節,(六至十四)九種墓節等的十四節的指示,來解釋彼(身至念)的修習。
此(十四節)中,(二)威儀節,(叁)四正知節,及(五)界作意節的叁節依觀說,(六至十四)九種墓節依(第二十一品的九)觀智中的(第四)過患隨觀(智)說。又此(九墓節)已在膨脹相等定的修習的(第六品之十)不淨的解釋中說明。其次就(一)安般節與(四)厭惡作意節的二種定來說。然而這兩種之中的安般節則另有念安般單獨的業處說明。如雲:“複次,諸比丘!比丘于此足蹠以上,發的頂端以下及以皮膚爲周圍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的不淨:即此身有發,毛……尿”。如是以骨髓包攝于腦,爲厭惡作意而說的叁十二行相業處,便是這“身至念”的意義。
釋此(身至念)的修習(法),先釋(上面的)聖典(文句):
(釋身至念的聖典文句)“此身”是這四大種所成的汙穢之身。“足蹠以上”是從足蹠以上。“發的頂端以下”是從發的尖端下面起。“以皮膚爲周圍”是周圍以皮膚爲界限。“觀察充滿種種的不淨”是觀見此身充滿著種種發等的不淨。如何觀察?即觀“此身有發……乃至……尿”。
在彼(此身有發……乃至……尿的文)中,“有”是存在義。“此”是指從足蹠以上,發的頂端以下,以皮膚爲周圍而充滿種種的不淨而說的,“身”即身體。因身體是不淨的積聚故,是厭惡的發身等(的生處)以及眼病等的數百種病的生處,故稱爲身。“發毛”即指發等的叁十二種。
上文中的“此身有發”,亦應作“此身有毛”這樣的連貫各句。因以種種行相考察這足蹠以上發頂以下皮膚以內的一尋的身軀之中,實不見有任何珍珠或摩尼(寶石)、琉璃、沈香郁金香、龍腦香、香粉等一微塵的淨性,但見極臭厭惡不美觀的種種發毛等臭的不淨。是故說:“此身有發,毛……乃至……尿”。
這是依文理的解釋。
(身至念的修法)其次欲修(身至念)業處的初學善男子,當如前面(第叁品)所說的親近善友,而習業處。那善友亦應對學者說“七種把持善巧”及教以“十種作意善巧”。
(1)(七種把持善巧)此中當如是教他(Ⅰ)以語,(Ⅱ)以意,(Ⅲ)以色,(Ⅳ)以形,(Ⅴ)以方位,(Ⅵ)以處所,(Ⅶ)以界限的七種把持的善巧。
(Ⅰ)于此等惡作意業處中,縱使他是叁藏(持)者,但作意時,亦應第一“以語”讀誦。或者有人亦能于讀誦時得以明白業處,例如去親近住在(錫蘭中部)馬拉耶的大天長老的兩位長老相似。
傳說:那兩人(向大天)長老請教業處,長老教他們在四個月內讀誦聖典(所說的)叁十二種(身)。他們雖然是精通二叁部(尼迦耶)的人,但亦依法善巧的在四個月中讀誦叁十二種身,直至證得須陀洹果。
所以教授業處的阿阇梨當對弟子說:“第一以語讀誦”。那讀誦者當先分發皮的五種來順逆的讀誦。即順讀:“發、毛、爪、齒、皮”以後,再逆誦:“皮、齒、爪、毛、發”。此後又順讀腎的五種:“肉、腱、骨、骨髓、腎髒”,再逆誦:“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自此又讀肺的五種:“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再逆誦:“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此後又誦腦的五種:“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再逆誦:“腦、糞、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此後又誦脂肪的六種:“膽汁、痰、膿、血、汗、脂肪”,再逆誦:“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糞、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此後又誦尿的六種:“淚、膏、唾、涕、關節滑液、尿”,再逆誦:“尿、關節滑液、涕、唾、膏、淚、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糞、胃中物、腸間膜、腸、肺髒、脾髒、肋膜、肝髒、心髒、腎髒、骨髓、骨、腱、肉、皮、齒、爪、毛、發”。
當這樣的百回、千回、百千回的以語讀誦。因爲以語讀誦(身至念)業處的經典而純熟,則心不至于這裏那裏的散亂,(身的叁十二)部分亦得明白,了如指掌,亦如圍柵行列的明顯。
(Ⅱ)猶如“以語”,同樣的亦當“以意”讀誦(即默誦)。以語讀誦是爲以意讀誦之緣;以意讀誦是爲通達(特)相之緣。
(Ⅲ)“以色”——是應當確定發等之色。
(Ⅳ)“以形”——即當確定它們(發等)的形。
(Ⅴ)“以方位”——于此身中,自臍以上爲上方,(臍)以下爲下方。故(叁十二分中的)此分是在此方——當如是確定方位。
(Ⅵ)“以處所”——這一部分是在此處——當如是各各確定其處所。
(Ⅶ)“以界限”——有自分界限與他分界限兩種界限。此中每一部分的下、上、橫的界限,當知如是的“自分界限”;發不是毛,毛不是發,當知如是分別“他分界限”。
如是教授七種把持善巧者,亦應教授他們知道這(身至念)業處,在某經中是以厭惡說的,在某經中是以界說的。即此(身至念業處)于大念處(經)中是以厭惡說的;于大象迹喻(經)、大教誡羅候羅(經)及界分別(經)中是以界說的。但在身至念經中則以關于那(叁十二分中每分的)色的顯現者而分別四禅的。此中以界說的是毗缽舍那(觀)的業處,以厭惡說的是奢摩他(止)的業處。于此(厭惡作意節)中是奢摩他(止)業處的意義。
(2)(十種作意善巧)這樣教過了七種把持善巧之後,當再教(Ⅰ)以次第,(Ⅱ)以不過急,(Ⅲ)以不過緩,(Ⅳ)以除去散亂,(Ⅴ)以假名的超越,(Ⅵ)以次第撤去,(Ⅶ)以安止,(Ⅷ-X)以叁經典的十種作意善巧。
(Ⅰ)“以次第”——于此(叁十二分身),自讀誦以後,當次第的作意,不要跳一個的作意。如果跳一個的作意,則如無技巧的人,登叁十二級的階梯,以跳一步而登,結果身體疲勞而失敗,不能完全登達,如是他(于叁十二分中跳級作意者)亦不能以完全的修習而得應得的意樂,唯有其心疲勞而失敗,不能完成其修習。
(Ⅱ)以次第作意者亦應“不過急”作意。若過急作意者,雖然他或許可得完成其業處的終點,但(對業處)不明了,不得至于殊勝(之位);譬如有人行叁由旬的道路,不觀察其當進與當避(之道),即以速度的往返百回,雖然到達終點(亦不知是終點),但是應問而後行(才知終點)是故不宜過急。
(Ⅲ)如不過急,亦宜“不過緩”(作意),若過緩作意者,則不能到達業處的終點,而證勝(位)之緣;譬如欲于當日行叁由旬之道的人,若于途中的樹、山、池等處處耽擱,則不能到達終點。
(Ⅳ)“以除去散亂”——當除去即放棄業處而散亂于外部的種種所緣之心。若不除去(散亂)則憶念外部散亂之時,而消失其業處;譬如有人行于僅有一足寬的削壁之道,不察其放足(之處),但左盼右顧,錯亂其步法,則自百仞的削壁落下來了。是故應除去散亂而作意。…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