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的(唯作的)心、心所法”。在這裏,是指(入定者、生者、現法
樂住者)叁者之中的入定者的心、心所法的意義。
次說(非想非非想處的)語義:因爲沒有粗的想而有細妙的想,故不是與其
他的相應之法共的禅的想亦非無想,故言“非想非非想;而非想非非想是屬于意
處及法處的處,故名“非想非非想處”。或者此(非想非非想處的)想不能有利
想的作用故“非想”,因有殘余的諸行的細妙的狀態的存在故“非非想”,是名
“非想非非想”。非想非非想是那其余諸法的住處之義而爲“處”,故名“非想
非非想處”。不僅這(非想非非想處的)想是這樣的,但那受亦爲非受非非受,
心亦爲非心非非心,而觸亦爲非觸非非觸,當知那說法是由想而代表其余的諸相
應法的。
這個意思可以用塗缽的油等的譬喻來辨明:據說一位沙彌用油塗了缽而放在
那裏,到了飲粥的時候,長老對那沙彌說:“拿缽來”!他說:“缽內有油,尊
師”。“那麼,沙彌,拿油來,把它倒在油筒裏面去”。沙彌說:“可是沒有
油,尊師”。在這個譬喻,因爲缽中塗著油不適用于盛粥之義故說“有油”,然
而又沒有油可以倒入油筒故說“無油”,如是而此(非想非非想處之)想不能有
利想的作用故“非想”,因有殘余的諸行的細妙狀態的存在故“非非想”。
然而什麼是想的作用?即想念所緣及(其所緣)成爲觀境之後(而對那境)
生起厭離。譬如溫水中的火界(熱)不能行燃燒的作用,而此(非想非非想)不
能行敏捷的想念作用,此想亦不能如在其他諸定,對那成爲觀境之後(的境)生
起厭離。事實若對其余,(色受等)諸蘊不作思惟的比丘,對此非想非非想處蘊
既思惟而又厭離是不可能的。但尊者舍利弗可以那樣做,或者與生俱來而有觀及
有大慧如舍利弗的人則有可能;然而他(舍利弗)也是用“如是此等諸法實非有
而後生,生已而後滅”這樣的總體思惟才可能這樣做,並非依各別法觀而生的。
這是此定細妙的狀態。
此義正如塗缽的油的譬如,可用道路的水的譬喻來辨明:據說一位行路而走
在長老前面的沙彌,看見少許的水說道:“有水!尊師,脫掉你的鞋子吧”。長
老說:“有水嗎?那末,拿我的浴衣來,我要沐浴”。沙彌卻說:“沒有水,尊
師”。在這個譬喻中,是僅足以濕鞋之義爲“有水”,然不能作爲沐浴之用故言
“無水”。如是它(非想非非想)不能行敏捷之想的作用故名“非想”,因有殘
余的諸行的細妙的狀態的存在故爲“非非想”。
不但可用此等譬喻,亦可應用其他的適當的譬喻來辨明此義。
“具足而住”已如前述。
這是詳論非想非非想處業處。
雜論
無等倫的主(世尊),
已說四種的無色,
既然知道了那些,
更當認識其雜論。
由于超越所緣而成無色定的四種,
然而慧者卻不希望超越此等定的支。
(超越所緣)此四無色定中,因色相的超越而成初(無色定),因虛空的超
越而成第二(無色定),因超越于虛空而起的識而成第叁(無色定),因超越于
虛空而起的識的除去故成第四(無色定)。如是當知因爲超越一切的所緣,故成
爲此等四種無色定。
(後後更勝妙于前前)其次關于賢者並不希望超越此等定的支。即不象于色
界定,而于此等(無色界定)沒有支的超越,因于此等(無色界定)都只有舍與
心一境性的二禅支。雖然如此:
但各各較後的更勝妙,
須知層樓衣服的譬喻。
即譬如有四層的大樓,在最下層雖可得有天的歌舞、音樂、芳香、花鬘、飲
食、臥具、衣服等勝妙的五種欲(色聲香味觸),但在第二層(的五欲)可得較
勝于下層,第叁層更勝,第四層可得一切最勝妙。雖然這四層大樓,依層樓是沒
有什麼差別,但依五種欲的成就而言差別,即愈上層而次第比較下層爲愈加勝
妙。
又譬如由一位婦人紡的粗的、軟的、更軟的及最軟的絲而製成四斤、叁斤、
二斤、一斤的四種衣服,其長度與寬度都是相同的。雖然就那四種衣服的相等的
長度和寬度說,是沒有什麼差別,但根據其觸肌的舒服,細軟的狀態及高貴的價
值,則愈後者次第的比較前者愈爲勝妙。
如是雖然這四無色定中都只有舍與心一境性的二支,但依照其修習的差別則
彼等(四無色定)的支成爲一層勝一層,故知後後次第而較爲勝妙。
此等(四無色定)有這樣次第的比較勝妙:
一人緊握不淨的草蓬,
另外一人靠著他而立,
一人不以靠近而在外,
另一人又靠著他而立。
正如這樣的四個人,
慧者當知四(無色定)的次第。
關于此頌的意義如次:在一個不淨的地方有一座小草蓬。有一個人來到此
地,厭嫌那裏的不淨,以兩手搭挂于草蓬,好象貼緊在那裏而立。此時另有一人
來,靠著那貼緊于小草蓬的人而立。又一人來想道:“那貼緊草蓬的人,這靠近
他的人,兩者所站之處都很壞,誠然草蓬倒時則他們亦倒,我現在站在外面”。
于是他便不靠近那前人所靠之處而站在外面。另有一人來想道:“那貼緊草蓬的
人及靠近他的人,兩者都不安全,那站在外面的人很好”,他便靠近那人而立。
在前面的譬喻中:當知那除去了遍的虛空,如在不淨之處的小草蓬。因厭惡
色相而以虛空爲所緣的空無邊處,如厭惡不淨而貼緊草蓬的人。依那以虛空爲所
緣的空無邊處而起的識無邊處,如那依靠貼緊草蓬的人而立的人。不以空無邊處
爲所緣,卻以那(空無邊處的識的)無爲所緣的無所有處,如思念那兩人的不安
全而不靠近貼緊草蓬的人而站在外面的人。在稱爲識的無的外部而立的無所有處
而起的非想非非想處,如思念那貼緊小草蓬的及靠近他而立的不安全,並思那站
在外面的爲好的站處而靠近他而立的人。
(非想非非想處以無所有處爲所緣的理由)然有這樣的意思:
這(非想非非想)以那(無所有處)爲所緣,
因爲沒有其他(所緣)的緣故。
譬如人民雖見國王的過惡,
但爲了生活也只得來用他。
即此非想非非想處用那無所有處爲它的所緣,雖然知道那(無所有)定有著近于
識無邊處之敵的這樣的過患,但因爲沒有別的所緣之故。這好象什麼?譬如人民
雖然知道國王的過惡,但爲了他們的生活亦得用他爲王。即譬如一位具身語意的
粗惡的行爲而支配著全國的暴君,人民雖然知道他的粗惡的行爲,但不能于他處
獲得生活,故爲生活只得依靠他。同樣的,這非想非非想處,雖見那(無所有處
的)過失,但不得其他適當的所緣,故以無所有處爲他的所緣。
同時(非想非非想處)也是這樣的:
譬如登長梯者而握該梯的橫木,
又如登山頂者緊望該山的山峰,
更如攀石山者靠著他自己的足膝,
此人則依這(無所有處)禅而生起。
爲諸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在論定的修習中完成
了第十品”定名爲無色的解釋。
第十一 說定品
(一)食厭想的修習
今在無色之後,再來解釋前面所提示的“一想”的食厭想的修習。
(食厭想的語義)這裏的“食”是取來的意思。有段食、觸食、意思食、識
食的四種。然而這四種中,是誰取來什麼?即(一)段食取來以滋養素爲第八的
八種元素,(二)觸食取來(苦樂舍的)叁受,(叁)意思食取來于(欲、色、
無色的)叁有中結生,(四)識食取來于結生刹那的名色。
在此四食中,段食有貪求的怖畏,觸食有接觸(所緣)的怖畏,意思食有
(諸有的)生的怖畏,識食有結生的怖畏。關于它們的怖畏,以(自己)兒子的
肉的譬喻而說明段食,以壞皮膚的牛的譬喻而說明觸食,以火坑的譬喻說明意思
食,以劍戟的譬喻而說明識食。
在此等四食之中,只是吃的、飲的、咬的、嘗的等類的段食是這裏的食的意
義。由于對此食而取厭惡的態度所起的想爲“食厭想”。
(食厭想的修法)欲求修習食厭想的人,(向阿阇黎)習取了業處之後,當
對所學一句也不忘失,獨居靜處,對那吃的、飲的、咬的、嘗的等類的段食,以
十種行相而作厭惡的觀察。即(一)以行乞,(二)以遍求,(叁)以受用,
(四)以分泌,(五)以貯藏處,(六)以未消化,(七)以消化,(八)以
果,(九)以排泄,(十)以塗于此等中。
(一)“以行乞”是在這有大威力的佛教中出家的人,終夜讀誦佛語,或行
沙門法,早晨起床之後,做過了塔園及菩提樹園的義務(掃除),叫人准備好飲
水及沐浴的用水,灑掃僧房,調整身體,登上禅座,思惟業處二叁十回,起來之
後,拿了衣缽,舍離了無人愦鬧而有遠離之樂具備樹蔭和水的清淨清涼的地域的
苦行之林,不觀其聖遠離之樂,爲了獲得飲食而行向村落,猶如野幹之趨向于棄
屍的墳墓相似。象這樣的行乞者,自從下床或下椅之後,即踏上散滿從足落下的
塵及家蜥蜴的糞等的敷地的東西。此後則須見屋前面有時爲老鼠及蝙蝠的糞等所
沾汙之故而比內室更厭惡。而後又須見樓上有時爲鸺鹠及鸠的糞等所塗之故而比
樓下更厭惡。而後又得見各僧房(的庭院)時時由風而吹來的落葉及枯草,由于
有病的沙彌的大小便,及因爲雨季時候的泥水所汙,比較樓下更厭惡。又見精舍
外的道路比僧房(的庭院)更厭惡。他次第的禮拜了菩提樹及塔廟之後,站在那
裏思惟(今天到何處去行乞),便不注意了那象真珠所積集的塔廟,象一束孔雀
的尾羽一樣美麗的菩提樹以及具有天宮的莊嚴的住所,爲了獲得飲食,他必須去
行乞,把這樣喜樂之處留在背後,自精舍出來之後,他步行于村落的路上,必須
見諸樹樁與荊棘之道及爲大水沖壞了的不平之…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